返回
首页 > 生活常识

天凉好个秋出自哪首诗

时间: 2022-07-14 本站作者

  “天凉好个秋”出自《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这首词是辛弃疾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天凉好个秋出自哪首诗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翻译

  少年时,因为不理解愁苦的滋味,为了写出好的新词,经常登高望远,无愁苦而勉强说有愁苦。然而如今,我已人到中年,饱经忧患之苦,生活历尽艰辛。这些愁苦,有的不能循泪棵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说也说不尽,还是不说罢了。唉!只好说,天凉了,秋天到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注释

  1、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双调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三平韵。

  2、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4、“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5、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6、欲说还休: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休,停止。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在思想感情方面,这首词的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爱上层楼”,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也只有不懂忧愁为何物时才有兴致登上高楼,效仿前辈的文人雅士们抒发一下所谓的忧苦之情。到了下片时,话锋一转到了如今,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不仅让他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这所有的愁绪着重体现在这里的“尽”字,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天凉好个秋出自哪首诗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他无心赏玩。眼看国是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hueiji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