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章鱼鱿鱼墨鱼和乌贼[鱿鱼是乌贼还是章鱼呢]
章鱼、鱿鱼、乌贼等等这一些,都是软体动物门-头足纲下的生物。何为软体动物呢?当然就是轻音身柔体易推倒……好吧,其实是身体柔软,有真体腔的动物。
软体动物门下都包括哪些我们所熟知的动物呢?有腹足纲——各种海螺、淡水螺和蜗牛,双壳纲——各种蛤蜊、牡蛎、蛏子和扇贝,再就是我们今天要谈到的头足纲——各种章鱼、鱿鱼、乌贼,头足纲嘛,顾名思义,脚丫子长在头上的意思。
你要吃惊了:吓?章鱼乌贼居然和海螺蛤蜊是亲戚!纳尼!
你别吃惊,还真就是这么回事,不信你买一只乌贼回家看看,在它的体内是不是有一片乌贼骨?那其实就是退化了的贝壳。而在头足纲的活化石——鹦鹉螺身上,这种特征更为明显,它至今还保留着螺旋状的类似于海螺的贝壳。
你又吃惊了:吓?鹦鹉螺居然不是一种螺?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要说起这头足纲的故事啊,那年头可就久远了,那是大概5亿年前(妈的,奋斗了五亿年居然还是被作为食材,好不甘心呐)……大概5亿年前,从早期的生物演化出了带有贝壳的鹦鹉螺,又从鹦鹉螺演化出了带贝壳的菊石和贝壳藏在体内的箭石(长得很像鱿鱼)。
那时的头足纲家门何其兴旺,分了6个亚纲,即直角石亚纲(Orthoceratoidea)、内角石亚纲(Endoceratoidea)、珠角石亚纲(Actinoceratoidea)、鹦鹉螺亚纲(Nautiloiea)、菊石亚纲(Ammonoidea)和蛸亚纲(Coleoidea),其中仅鹦鹉螺亚纲就有900多属几千种,整个头足纲有一万多种!而且几乎都占据了食物链的最顶端,是当之无愧的王者。
可惜命运多舛,2亿多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生物大灭绝引起的海洋生态系统崩溃,直接灭绝了97%的头足纲生物,直到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生物大灭绝,菊石彻底灭亡。自此,除了鹦鹉螺亚纲和蛸亚纲幸存之外,其余4个亚纲直接灭门了,我们现在还能见到的头足纲生物,只剩寥寥七百余种。
菊石化石
头足纲幸存下来的鹦鹉螺亚纲和蛸亚纲,鹦鹉螺亚纲下面仅存①鹦鹉螺目这1个目。而蛸亚纲又可以根据足的数量不同分为十腕总目和八腕总目。十腕总目的特点是10只足,足上的吸盘带着柄,体内有个退化了的壳。包括②旋壳乌贼目、③微鳍乌贼目、④乌贼目、⑤深海乌贼目和⑥枪形目这5个目;八腕总目那就是8只足,吸盘没有柄,内壳基本已经消失了,包括⑦八腕目和⑧幽灵蛸目这2个目。也就是说,现存的头足纲,还剩下8个目。
那么,我接下来就会按照顺序简单介绍一下现存的头足纲各个目和它们的代表物种。
1.鹦鹉螺目
快速识别:有类似于海螺的外贝壳
常见吃法:警察叔叔,就是这个人要吃一级保护动物鹦鹉螺!
鹦鹉螺是头足纲里的老祖宗,也是现存的头足纲里唯一还保留着外壳的一类,现在还有2属6种。鹦鹉螺的外壳和海螺的外壳有本质上的不同,海螺的外壳中间是空的,而鹦鹉螺的外壳则是由许多半封闭的小空腔组成,每一个小空腔被称为一个“室”,每个室之间有一个小孔相连接,“室”内充满了气体,鹦鹉螺正是靠着“室”内的气体来控制自身浮力。
被切开的鹦鹉螺外壳。可以清晰地看到“室‘,其中最大的那个是盛放鹦鹉螺身体的地方,叫做“住室”。随着身体生长,鹦鹉螺会分泌相应物质形成新的隔断,成年鹦鹉螺最多可以达到三十多个“室”。鹦鹉螺的壳遵循黄金分割律。
和其他头足纲动物一样,鹦鹉螺也以腕足捕食。它的腕足没有吸盘,不过这一点也不会影响它捕食,因为它的腕足实在是太多,足足有90多根!被它缠上的猎物想挣脱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鹦鹉螺的牙口很好,有9颗牙齿,这让它可以放心的捕食小虾甚至螃蟹大快朵颐。
请无视那个被人工磨光过的鹦鹉螺壳……我只是单纯觉得这个妹子挺好看的……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鹦鹉螺在我国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虽然在某些海滨城市的小摊贩会有鹦鹉螺贝壳出售,但在我国买卖鹦鹉螺壳是违法行为。有想拍上图这种照片的妹子们还是要三思。
2.旋壳乌贼目
快速识别:体内有螺旋藻的内贝壳,身体顶端有发光器,只有最顶端有2个很小的鳍,有8短2长共10条足
常见吃法:此君距离你的餐桌有点远……
旋壳乌贼是很神秘的头足纲生物,它的体内有一个类似于鹦鹉螺壳的乌贼骨,也是由许多“气室”组成,唯独缺少了“住室”。自然,它也不需要“住室”,因为这个退化的外壳已经完全被它的躯体包裹,在它体内只是起到了鱼鳔的功能。
旋壳乌贼有十腕总目的基本特征:有十只腕足,其中8条较为短小,2条很长用来捕食。旋壳乌贼常年生活在近千米的深水区,为了捕食,它进化出了一项特殊能力:发光。在它的脑门顶上有一个荧光发光器,可以吸引猎物过来自投罗网。
旋壳乌贼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遇到危险的时候会把眼睛和腕足藏到头里,做一个“缩头乌贼”。
旋壳乌贼的乌贼骨,结构和鹦鹉螺壳很像,也是有很多“气室”
旋壳乌贼结构图,可以看到类似于鹦鹉螺壳的乌贼骨所处的位置
3.微鳍乌贼目(葡萄鱼)
快速识别:体型非常小,一般在1CM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很小的鳍,有8短2长共10条足
常见吃法:与韭菜、鸡蛋同炒
微鳍乌贼是最小的头足纲生物,现存的8种微鳍乌贼,最小的不过6毫米,最大的一般体长也不超过2厘米,它们圆圆胖胖很像葡萄粒,在一些沿海城市偶尔能买到的葡萄鱼其实就是上图这种玄妙微鳍乌贼。
头足纲动物的腕足除了捕食之外,有的还要承担“更重要”的作用。比如玄妙微鳍乌贼,它的雄性第四对腕足又被称为“茎化足”,什么意思呢?“茎”嘛……你们懂得……因为它们没有专门的外生殖器官,所以这对腕足就承担了这个重任……是不是感觉以后无法直视鱿鱼爪了?
4.乌贼目(乌贼)
快速识别:身体短粗胖,足相对较短,体内有白色石灰质的内贝壳(部分耳乌贼没有),身体两侧有比较大的鳍,有8短2长共10条足
常见吃法:白灼,烧烤,炖豆腐,烤墨鱼干
乌贼和我们日常说是的墨鱼、墨斗鱼其实都是一回事,“乌”和“墨”所反映的都是它逃脱攻击时喜欢喷墨掩护的特性:在乌贼的体内有一个墨囊,在遇到紧急关头的时候,乌贼会喷出大量墨汁,把海水搞浑,自己逃之夭夭。至于“贼”字,那可真是冤枉,其实古人本来就叫它“乌鲗”,传来传去,就成了“乌贼”。
其实,如此狼狈的场景在乌贼的生活在并不常见,绝大多数的时候,它扮演的都是捕猎者的角色。它的皮肤中有一个色素细胞层,里面有很多色素细胞,可以通过神经信号扩张或收缩,肤色就会随之改变,乌贼利用这个特性来让自己隐藏在环境背景中,一旦有大意的猎物经过,乌贼会以很快的速度出击,用腕足紧紧攀住猎物。
努力调整体色,试图和珊瑚礁色彩上融合的乌贼
乌贼和其他几种头足动物的最大不同,就是体内有一个石灰质的内贝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乌贼骨、海螵蛸,它是由原始的外部贝壳退化而来,在乌贼体内起到支撑身体结构的作用。绝大多数的乌贼都保留有这个特征,但一些体型很小的耳乌贼已经更进一步的将内贝壳彻底退化掉。除此之外,乌贼相较于其他头足动物来说,体型更加短粗胖,有10只腕足(8只短腕足+2只长腕足),这也能把它和鱿鱼、章鱼区分开来。
乌贼的内贝壳——海螵蛸
并非所有乌贼目生物都有内贝壳:体型很小的耳乌贼的海螵蛸已经退化,几乎不可见
5.深海乌贼目
快速识别:体型很小,身上有发光器
常见吃法:此君距离你的餐桌有点远……
深海乌贼目的总共6种,基本都生活中大洋中层或者底层水域。为了在这么漆黑的环境下生活,深海乌贼的身上进化出了发光器,用来吸引那些趋光性的浮游生物向它靠拢。
深海乌贼目分了两个科,一个是深海乌贼科,就是上图这种,长得比较像旋壳乌贼,在身体顶端有两个小小的鳍。还有一科是栉鳍乌贼科,特点就是它的鳍有像梳子一样的齿。当然咯,无论是哪一科,深海乌贼对我们普通人来说都太罕见了。
6.枪形目 (鱿鱼)
快速识别:体型细长像红缨枪的枪头,有较大的鳍,体内有一片薄薄的透明的内贝壳,有8短2长共10条足
常见吃法:铁板,烧烤,炸鱿鱼圈,炒鱿鱼,鱿鱼丝
枪形目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鱿鱼,也被称为枪乌贼。“枪”是形容它的体型像红缨枪的枪头那般细长,细长的外形的确也是区分鱿鱼和乌贼的一个直观特征。更显着的区别是在体内:和乌贼不同,鱿鱼的内贝壳更进一步的退化,仅剩下一层角质的透明薄片,连支撑身体的功能也没有了,只是作为肌肉的附着物。
枪形目的成员种类很多,各种形态也差异巨大。在枪形目之下,根据眼球外边是否有膜而分成了开眼亚目和闭眼亚目。开眼亚目的眼球完全裸露在外界,这一支里最着名的代表就是大名鼎鼎的大王乌贼(大王酸浆鱿),这种超级大鱿鱼可以长到20米长,体重一吨左右,是目前人类所知的现存最大的头足纲生物。这种大鱿鱼只生活在深水水域,抹香鲸为了捕猎这种它,不惜进行极深的潜水,面对抹香鲸这种巨型捕猎者的攻击,大王乌贼并不束手就擒,反而会利用多钩的腕足反击,在许多老年抹香鲸的皮肤上都会发现一道一道的伤痕,就是鲸鱼和大王乌贼搏斗的过程中产生的。
闭眼亚目更为我们熟知,我们常吃的各种鱿鱼大多都是属于这个亚目。在咱们中国海域出产最多的是中国枪乌贼和日本枪乌贼都是闭眼亚目的成员。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眼球外边还有一层膜保护眼球。
某种闭眼亚目的拟乌贼
鱿鱼目前还不能被大规模人工养殖,好在鱿鱼的捕捞并不困难。鱿鱼喜欢聚群捕食,也喜欢追逐光亮,远洋捕鱿船利用这个特性,在晚上使用大功率灯光吸引鱿鱼群然后一网打尽。出海捕捞鱿鱼的船队规模非常大,使用的灯光亮度也非常高,我记得前阵子在知乎有个帖子,有人坐飞机看到海上有很多亮点,以为遇到了什么奇异事件,其实那就是捕鱿船队发出的光。
捕鱿船队
7.八腕目(章鱼)
快速识别:只有8条长短相同的足,体内完全没有内贝壳,大部分都没有鳍
常见吃法:生吃,煮熟直接吃,煮熟拌葱丝吃,烧烤,章鱼小丸子,海鲜粥
八腕目就是我们所说的章鱼了,因为只有8只足,在某些地区又被称为八带、八带蛸。
大部分的章鱼都没有鳍,这让它们失去了快速游动的能力,为了弥补这种不足,一些章鱼的足与足之间进化出了蹼,通过蹼划水来游泳。还有的章鱼以喷射水流为动力进行短距离的移动。大部分的章鱼则干脆放弃了游泳的打算,它们不像鱿鱼那样快速的追逐鱼群和虾群,而是依靠腕足在海底礁石里爬行,寻找螃蟹、虾、贝壳之类更容易捕获的猎物。
依靠蹼游泳的某种章鱼
章鱼的内贝壳已经彻底退化,这让它们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变化身体的形状,便于它们在狭小的海底岩石夹缝里穿行,遇到螃蟹和虾的洞口,它们也能钻进去捕食。而在休息的时候,为了躲避天敌的共计,章鱼也喜欢找一个洞钻进去。在非洲的突尼斯,渔民利用章鱼爱钻洞的天性捕捉它们。渔民制作了一种口大肚小的陶罐,把罐子拴上绳子放到海底,一会儿功夫再拉上来,往往就能发现一只躲在罐子底休息的章鱼。
突尼斯渔民捕捉章鱼的罐子
我在快速识别里说过,大部分章鱼都是没有鳍的,但还有一些章鱼有很小的鳍,比如最近在网络上很火的“小飞象章鱼”,这种章鱼是八腕目须蛸科的,这个科里的章鱼都有2个很小的鳍。
小飞象章鱼
还有一种章鱼更为奇特,它的学名叫船蛸,这种章鱼居然有“外贝壳”!其实,这并不是真正的外贝壳,而是雌性船蛸为了保护卵分泌出来的一层保护壳,产卵之后就会扔掉,和鹦鹉螺的外贝壳有本质上的不同。
船蛸和它的壳
8.幽灵蛸目
快速识别:长得太惊悚了,不需要和其他种辨别
常见吃法:这你也敢吃?在下佩服,佩服
实物长得比较惊悚,这里全都用手绘图来代替。
幽灵蛸目仅有1科1种,就是幽灵蛸,这是一种生活在1000米以下深水区的生物,和章鱼一样,它也只有8只足,但足与足之间完全被蹼连接,整体就像一个布袋。在足的内侧,没有吸盘,而全都是钩子,不过,这些钩子并不是用来捕猎而仅是为了自卫。幽灵蛸捕食靠的是图上那根细长卷曲的触丝,所到之处的浮游生物粘到触丝上就会被它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