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冰奥运冠军现在怎么样了[伦敦奥运会陈一冰介绍]
2020东京奥运会,终于在延期一年后正式拉开序幕,“惊悚”的开幕式表演迅速引发热议,登上热搜。
而那场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也再度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
对于体操运动员陈一冰来说,北京奥运会更是意义非凡。
那一年,他24岁,作为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大龄”运动员,他终于用无懈可击的表现证明了自己:
“我走得很慢,但我从来没有后退。
这位典型“大器晚成”的选手,五岁开始接触体操,从省队到国家队代训,再到世界冠军,他熬过了低谷,走过了黑夜,终于在某一个黎明迎来了自己的光明。
诚然,人生有很多岔路口,可有些人一旦选择了方向,那就只顾风雨兼程,一条路走到黑。
1984年,中国天津的一个普通家庭,迎来了一个新的小生命。
任谁都不会想到,这个体重只有4斤2两的早产儿,日后会成为世界体操冠军。
运动的基因,早就根植于这个热爱运动的家庭。
之所以取名“一冰”,除了因为他生于冬天,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父亲陈云峰热爱滑冰,刚好在这年获得了天津市业余速滑比赛的第一名。
儿子刚刚出生,陈云峰就对他将来能成为一名体育健将寄予了厚望。
作为早产儿,陈一冰幼时体弱多病,父母为了让他身体强壮起来,便在他5岁那年,把他送入了天津市体育运动学校。
不过,体操之路却没有想象中的顺利。
从1994年年底,十岁的陈一冰进入天津专业体操队,一直到2000年,陈一冰都没有取得满意的成绩。
也许有人会说,不过是16岁的年纪,没有成绩也很正常,但对于运动员来说,16岁正是黄金时期。
比如,16岁的李小鹏,早已是世界体操锦标赛的冠军。
此时的陈一冰是痛苦的,他甚至一度想要放弃体操,毕竟,付出了那么多,前途却依然渺茫,换作任何一个人,都会怀疑自己。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孟老夫子的这句话,用在饱受身体与心理双重折磨的陈一冰身上,十分合适。
2001年7月的一天,正在训练的陈一冰,突然被教练喊住,他对陈一冰说:“一冰,你收拾收拾,明天,就去国家队了。”
听到这个消息,陈一冰当场就懵了,他想,自己还没在比赛中拿过好成绩,怎么就能去国家队了呢?
原来,国家队的发展,需要地方队的支持,而此时的国家体操队里,没有天津的运动员。
国家队里如果一直没有某地方的运动员,那么,地方队员就没有机会参加世界赛事,就不会拿到成绩。时间一久,地方队的积极性就会被打消。
因此,国家队给了天津队一个代训的名额,可以接受国家队的训练,但不作为正式队员。
陈一冰曾在采访中说,到了国家队之后,他就被安排在了少年组,尽管他当时都快17岁了,却与14岁的小师弟们在一起训练。
队里每年都会发带有国旗的队服,可因为自己不是正式的国家队队员,他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
失落感时刻弥漫在陈一冰心里,还有不少小事刺痛着他的自尊心,比如:
宿舍门牌上不会写上他的名字,在全体大会上也不会有一个自我介绍的机会。
在每年年底的全队会上,教练会宣布被淘汰回省市的运动员名单,陈一冰就连被念到名字的资格都没有。
战战兢兢的陈一冰,只好在开完会后,自己跑到领队那边去询问,是不是自己也要打包回天津了。
好在,队里领导告诉他:“你练得还不错,继续努力。”
就这样,他被教练留了下来,一留就是五年,从代训到拿到世界冠军,也是陈一冰蛰伏的五年。
当然,他也动摇过,还曾打电话回家,告诉父母,不想在国家队待着了,因为特别没有意思。
但父母却告诉他,要懂得珍惜,毕竟,还有很多更好的运动员,都没有机会在国家队训练,既然在那里了,就要坚持下去。
从那个时候开始,陈一冰便下定决心,他要做国家队里最努力的运动员。
“我每天或比别的运动员早进来一个小时,或晚出来一个小时。教练不在的时候,就练力量,多练身体素质一点。”
“天道酬勤”这四个字,从此就刻在陈一冰心中。
2005年,21岁的陈一冰,终于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崭露头角的机会。
他一举拿下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体操吊环金牌,紧接着又斩获体操世界杯巴西站的吊环冠军,跃升为中国体操新生代中的佼佼者。
厚积而薄发,陈一冰在接下来的2006年与2007年的体操世锦赛上,他都获得了吊环的冠军,从此,他也成了继董震之后,新的“吊环王”。
代训的五年,让陈一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要有他参加吊环比赛,就如定海神针一般让人安心。
他感慨说,五年的心底沉淀,早就让他清楚了竞技体育的残酷。
“比赛中,哪有那么多顺境,大部分都是逆境的时候,考验的就是你有多厚的底,而比赛时的狠劲,就是来自于扎扎实实的训练。”
也是这股狠劲,让21岁才出成绩的陈一冰,一旦出鞘,就所向披靡,虽然时间晚了点,但是一切刚刚好。
2008年,凭借着出色的成绩与稳定的发挥,陈一冰拿到了参加北京奥运会的入场券。
在这届家门口举行的盛会上,他亦不负众望,不仅拿到了分量最重的男子团体体操的金牌,而且在最擅长的项目“吊环”上,用教科书般的动作,获得了冠军。
北京奥运会结束之后,24岁的陈一冰没有退役,而是被教练留下来,备战下一个奥运周期。
四年后,陈一冰作为队长,带领新一代队友们出征伦敦奥运,他们用稳定的发挥,蝉联了男子体操团体冠军,实现了中国男子团体赛在奥运会上的卫冕。
可惜的是,这一次的吊环比赛,却成了陈一冰的意难平。
比赛中,陈一冰第一个出场,他信心满满,从环上到落地都毫无瑕疵,近乎完美的动作,也征服了在场的许多观众。
另一边是巴西选手亚瑟-纳巴雷特-扎内蒂,尽管环上动作也完成得不错,但是落地时,他并没有站稳,很明显地迈了一小步。
让人没想到的是,这块本应该属于陈一冰的金牌,竟然被裁判判给了巴西选手。
以至于当时的体操教练黄玉斌说:“这是体操史上黑暗的一天。”
按照国际体操联合会的规则,中国队无法就这种情况提出申诉,所以,陈一冰只能默默接受这样的结果。
但大气有风度的陈一冰,还是在第一时间大度地去拥抱了他的对手,以示祝贺。
赛后,英国BBC对“陈一冰夺银”事件的报道中罕见力挺:“他用金牌的动作,夺得了银牌。”
陈一冰虽然输了金牌,却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虽败犹荣。
伦敦奥运结束后,陈一冰在2013年选择了退役,随后任职天津体操中心主任,但没过多久,他离开了体制内,走上了创业之路。
不少运动员退役后,就会陷入迷茫,而陈一冰是个例外,他似乎比之前更忙、更有目标了。
体育精神早已流淌他的血液里,所以,无论做什么,他的理念始终都围绕“运动、健康、科技”三个关键词。
如今,陈一冰同时是型动品牌的创始人,“型动”顺势而为,致力于打造“运动+互联网+AI+智能交互”于一体的数字体育一站式服务平台。
运动员时期的陈一冰,每天坚持训练,都要与自己的惰性斗争,如今,他成了公司的CEO,就必须处理好公司里各种各样的事务。
“一睁眼就是一堆邮件,有人要合作,有人要加入,有人要离职,太多事儿了。”
为此,陈一冰努力适应并改变,“我把自己彻底放开,放低身段,从零开始,学习经商,与人合作、谈判,有很多东西需要自己去学习”。
创业的同时,陈一冰还致力于公益,2020年年底,他捐赠发起了“陈一冰体育教育专项基金”。
幼时体弱,陈一冰通过体操强健了体魄,他比谁都知道,青少年更需要通过体育来促进身体的发育。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体育公益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唤醒更多学生对体育的热爱。
如今,陈一冰除了有奥运会冠军的身份,他还是创业者、投资人、大学老师、公益人。
在众多社会身份之外,他还是女儿的爸爸,妻子的丈夫。
就像有人评价的那样:
“从赛场步入家庭生活,陈一冰依然保留着往日的心性,曾经厚积薄发,如今为人夫为人父,同样温厚且谦和,耐久而隐忍。”
不可否认,每一个角色都是新的挑战,但二十年泪水与汗水交织,大器晚成的上半场,已经让他明白:
生活,即便不是事事顺遂,但只要坚持,处处都可能会撞见美好。
从奥运冠军到公益新兵,陈一冰身体力行,“冰基金”成立以来,活动一直在开展。
陈一冰还把目光投向了偏远山区的孩子们,每次到偏远地区做公益,他都会带上5岁的女儿,他希望把公益的种子种在女儿心中。
他说:“以前,体育对我来说是一项事业,也是一种奋斗理念。现在做公益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担当,让我实现了自我价值。”
他还说:“未来,我希望在公益路上稳扎稳打,继续普及体育理念和知识,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让更多人获益。”
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冠军,身体有力量,内心有温度,无论从事什么,都心怀社会,努力散发自己的光与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