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本善是什么(性本善和性本恶的讨论)
性本善是什么,性本善和性本恶的讨论。小编来告诉你更多相关信息。
明朝王阳明在《上乐观》中说:心态决定思路,思路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出路)。
“性本善或性本恶”是对人性本质的认识,在古典人性观点中主要有四种:有善有恶论,无善无恶论,性善论,性恶论。
最早主张“有善有恶论”的是战国初期的世硕。他主张的善与恶是人生来就具有的两种自然属性,虽然人生来就有这两种不同的本性,但是要保持和发扬这种先天 的本性,则在于后天的培养。后天养之善性,则是善性不断增长,养之恶性,则是恶性不断增长。
最早主张“无善无恶论”的是战国中期的告子。他认为人生来既不是善也不是恶,善与恶是社会环境造成的。
最早主张“性善论”的是战国中期的孟子。在人性问题上,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主张“人性本善”的是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善的天赋,这是人异于禽兽、高于禽兽的本质特征。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张通过教化,扶植和培养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发扬光大。
南宋时期的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人之初,性本善,的真正含义:在于人的向善之心,人有善的欲望和力量,人心的趋势永远都是向善的。这个社会需要的是善良的人。
最早主张“性恶论”的是战国末期的荀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 的是荀子,他把人性本恶界定为“人的自然属性”,他说人性本恶是天赋的、原始质朴的,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不用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
他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是人为教化的结果,界定为“人的社会属性”。他认为:性是恶的,伪是善的。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限制恶的趋势,使人性之恶向善转化。
为什么说法家主张性恶论呢?是因为法家的代表人,韩非子是荀子的门徒,是性恶论的坚定支持。
我们认为:有善有恶论,把善恶分得很清,对应于理性的我;无善无恶论,不需要区分善恶,对应于感性的我;性善论,是把人性定义为善,其角度是基于道德的我; 性恶论,是把人性定义为恶,其角度是基于本能的我。
明代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其中“四句教”是他一生学问的精义: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