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女性时尚

老电影南征北战幕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南征北战原型是怎样]

时间: 2023-01-15

一部战争题材的老电影《南征北战》,上映几十年仍被观众津津乐道,喜爱之至。张军长、李军长、高营长和小胖子战士等,都成了影迷们忘不了的经典形象。

南征北战原型是怎样(老电影南征北战幕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影片《南征北战》,可以说是新中国电影史上不朽的战争片史诗,大量的经典段落和台词至今让人张口就来。

诸如:“张军长,看在党国的份上,伸出手来拉兄弟一把!”、“请你们坚持最后五分钟”、“我也遭到了共军阻击!”、“我倒要看看,共军的两条腿能不能跑得过我的汽车轮子”、“大炮不能上刺刀,解决战斗还得靠我们步兵”等等。都曾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年轻人口中的流行笑料语句。

有人从历史背景比照认为,片中的国民党军李军长,影射原型是国民党第二绥靖区中将副司令长官李仙洲;张军长则影射的是国民党王牌74师中将师长张灵甫;片中的凤凰山、摩天岭战斗与孟良崮有点相似;而影片末尾的大反攻则有些淮海战役的场景;敌张军长坐坦克逃跑被俘,则是取材于国名党军12兵团司令黄维被俘虏的情节。

影片开始是我军部队行军的画面,并且交代:1947年冬,国民党军队对我华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我华东部队于苏北七战七捷后,为彻底歼灭敌人大踏步后退···。

这时,行军中有些战士想不通,发牢骚。某师一团一营高营长率部转移到沂蒙山区桃村待命,老乡们对后撤也有意见。为安定战士与老乡情绪,高营长与女村长赵玉敏分别将上级作战意图作以解释···,故事由此展开。

从革命历史传统教育效果看,《南征北战》这部老电影,真实教育和影响了几代人。影片至今仍以叙事清晰,充满艺术张力。人物形象鲜明,演员表演真实感人,而被好评不止。

史料记载,《南征北战》的剧本创作,曾得到在山东战场指挥作战的陈毅元帅、粟裕大将等将领的关怀和支持。陈毅元帅还亲自修改了剧本中几段人物对白。

1951年初,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的话剧《战线》登上舞台。这部反映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在华东战场上英雄事迹的话剧,引起军区文化部创作员沈默君、顾宝璋的共鸣,于是,两人分头开始了电影剧本的创作。

不久,遵照上级指示,华东军区政治部决定把话剧《战线》改编成电影,由时任华东军区兼三野文化部副部长的吴强负责,具体改编任务就交给了沈默君、顾宝璋。他们两人很快拿出了初稿。

但这初稿剧本比较长,囊括了华东战场三年来的全部重大战役,还有重庆谈判等历史事件,设置为主力部队、敌后武装、地下工作三条主线。

根据大家集体会审意见修改后,剧本的二稿送交总政治部初审。总政反馈的意见是主题需再集中。经过商量,作者又将剧本主题集中于人民战争方面,着重表现解放军不畏艰苦、英勇战斗的剧情。

由于剧本涉及华东战场的许多实际历史,被报送陈毅元帅审阅。陈毅看后认为,剧本应当正面、大胆地表现战略思想问题,通过具体的军事斗争故事,表现毛主席运动战的战略思想。

对于故事结构,陈毅提出从鲁南撤退写起,到莱芜战役为止。同时,他对表现方法和人物塑造也做出了具体指示。

根据这些意见,剧本要动大手术。吴强副部长决定把话剧《战线》的作者沈西蒙也请来,共同来创作这一电影剧本。很快,剧本完成第四稿,正式定名为《南征北战》。

南征北战原型是怎样(老电影南征北战幕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剧本还在修改时,电影的拍摄准备工作便于1951年春被提上日程。影片被指定由上影厂拍摄,导演则由北影厂的成荫担任。演员方面,既有来自解放区的汤化达、铁牛、仲星火,也有来自大城市的冯喆、项堃、张瑞芳、阳华等。

为了确保如期出片,在安徽参加基层土改的导演汤晓丹,奉命赶回上影厂内,组成第二套拍摄班子。于是影片变为成荫、汤晓丹共同执导。他们共同打磨已完成的分镜头台本。因日程紧张,两个摄制组分头拍摄,成荫重点拍解放军方面的戏,汤晓丹重点拍国民党军方面的戏。

为了真实还原当年的情景,在生活中找到创作依据,剧组参加了华东解放军英模大会,加深对剧本时代背景和人物形象的理解。而后,演员们分成三个组进一步体验生活:演老区人物的去山东农村,与老乡们同吃同住;演解放军的下连队;演国民党将领的去俘虏营观察了解国民党军官。

在上级领导和华东军区大力支持下,该片演员和解放军协助拍摄部队组成了一个有四五千人的大型摄制组。

由于电影是两个组同时拍摄,人员多,为了让每个人理解导演意图,汤晓丹发明了“开黑板会议”的方法,由导演每天把对每场戏的设想和拍摄要求画在黑板上,让演职人员一目了然,各司其职。

《南征北战》的外景拍摄,选在山东革命老区临朐嵩山风景区和青州等地。

当时,距离解放战争结束才三年左右,当年山东战场上很多战争的痕迹依然可见,枪声和炮声似乎还在人们耳边萦绕。更重要的是外景拍摄地的老百姓,对刚刚经历过战争记忆犹新。

当摄制组进入驻地拍摄战争场景时,老百姓们听到有打仗的声音很吃惊。走进一看,隐隐约约还有众多国民党军,他们戴着钢盔、穿着美式皮靴,耀武扬威走来···。

不明真相的老百姓大骂“这些王八羔子又回来了?”一些人不仅朝这些“国军”扔起石头块,甚至抄起家伙成群结伙冲进片场,要对这些“国军”动武。

剧组的军事参谋眼看形势不好,赶忙上前拦住,大声提醒:“乡亲们,这是在拍电影!”这才取消了误会。

南征北战原型是怎样(老电影南征北战幕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影片工作照)

而在片中演“国军”的解放军官兵,是刚从朝鲜战场回国休整的志愿军部队。朴素的战士们根本不愿意扮演“国军”,许多人都在闹情绪。部队的领导反复教育大家,说这是上级交给的重要政治任务,拍电影是为了揭露控诉国民党军队的罪行。战士们听了这些话,才逐渐放下思想包袱,主动配合演出。

为真实展现战争场面并节省开支,剧组大量采用实地拍摄,并将当时残破的青州火车站作为重点交战场景。

对于拍摄用具和道具,剧组能自己制作的尽量自己做。为了从高处拍摄战场全景,摄制组特意土法制作了一个左右能摇摆,上下能升降的木制升降机。

拍摄解放军抢渡大沙河一场戏时,正逢春寒气温很低,大沙河水面上已经结了薄冰。前来协助拍摄的战士们到了河边,正在琢磨怎样下脚时,只见导演成荫蹭蹭两下卷起裤腿,第一个赤脚跳进冰河,坦然涉水而过。在他的行动鼓舞下,战士们也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踏着冰冷的河水奔向对岸,一幕拍摄任务顺利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使用的枪械、装甲车、军装都不是道具,而是完全真实武器和军装,与几年前战场上的几乎一模一样。

而且当时拍片还没有什么烟火爆破特技手段,所有的爆破场面都是使用真炸药。据说整部电影使用的炸药足有上百吨之多,由于军火物资需求量过大,还是经陈毅元帅批准调拨的。

一次在拍外景期间,装道具的车突然爆胎,翻进路旁水沟,几名押运人员都受了伤。除了一名道具员因伤重送院治疗外,其他几位包扎好伤口,又都主动赶到拍摄现场继续工作,表现出高度的敬业精神。

影片在春天拍冬天的戏不难,难的是夏天拍冬天的戏。因为在此片中,我军指战员都穿着棉裤、棉袄,而拍片却要顶着骄阳,急行军攻山头,一场戏下来,人人都汗流浃背。

当年在片中饰演机枪手的演员仲星火回忆:“夏天四十多度,山上一棵树都没有,一直拍到晚上,又是烟又是火,机枪扫射、炮弹爆炸,一天就喝这么几壶水。拍一个镜头把衣服脱下来,里面已经湿透。几乎一天都不用解手小便,所有的水都变成汗跑光了。”

南征北战原型是怎样(老电影南征北战幕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影片中民工支前的场面很大,启用的群众演员都是剧组工作人员从分散的各村邀请来的。开始时,导演还担心他们能否准时到达现场。然而,开拍那天时间还没到,老乡们就都赶到,而且身上穿的、手上拿的,都是战争年代里的衣物和用具,完全真实可信。

《南征北战》片中的战争场面大,拍摄周期比预计的时间拉长,夏天快到了,许多冬天的戏还没拍完。眼瞅着田野变绿、树木发芽,导演急得直跳脚。想到山区天凉可能春意到来会晚一些,导演成荫召集大队人马向大山里奔去。没想到,山里此时也是桑树吐绿,没有一点冬天的影子。可是协拍部队都开来了,再换外景地不仅费力费时,拍摄进度也因此要受到很大影响。

怎么办?剧组导演也犯了难。

正当导演一筹莫展时,部队一位姓董的团长提出,可以把摄影机取景框能拍到的树上的树叶全撸掉。这个建议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理解支持。于是,战士们便捋起袖子摘树叶。“冬景”问题解决了,很快投入了紧张的拍摄。

1951年,新中国刚成立两年多,哪里花钱都不宽松。粟裕将军要求《南征北战》剧组节约每一分钱,尽量减少参拍部队和群众数量,以免影响农业生产和部队训练。他还建议将剧本中的炸大沙河桥,改成炸大沙河大坝,这样既能保证质量又可减少投资。剧组马上按照粟裕将军的建议对剧本场景作了修改。

片中,抢占摩天岭、凤凰山总攻两场大戏,在当时技术条件很差的情况下,空间纵深拍摄得相当成功,画面上的战争气势足够壮观。

我军指战员与敌军部队从大山两侧同时抢占摩天岭主峰的战斗场面,拍的扣人心弦,紧张的令人喘不出气来;还有我军步兵、骑兵的势不可挡的追击,大批被俘的敌人被押着逆向而行,缴获的敌军枪械、物资堆积如山,民兵和群众从四面八方聚集,一辆敌军坦克树起了白旗,敌张军长从中沮丧地钻出来···,把这一战争场面表现得丰富而层次分明,真实、壮观、震撼,达到了中国影片过去没有达到过的高水平。

《南征北战》影片中的众多人物塑造都比较成功。正面人物的最高领导是解放军师长和师政委。师长由陈戈出演,他在片中说话带有四川口音,是不是有意模仿陈毅元帅不得而知,戏虽不多给人的印象却很深。在师部召集的军事会议上,他那句“蒋介石的算盘从来都是靠我们来拨动的”台词,后来成了一句名言。

片中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解放军高营长,由著名演员冯喆饰演。当时他刚从香港归来,为缩短与角色的距离,他专门来到一个准备渡海作战的解放军连体验生活。虽然在片中他武戏不多,但为了更好地呈现角色特点,他在连队每天除了参加操场练刺杀,还在大冷天下水游泳改变体型。导演关切地问他行不行啊?冯喆说:“不行我就不用演这个营长了”。

功夫的确不负有心人。冯喆成功塑造了一个新中国电影的经典军人形象。导演成荫根据角色配置和演员实际情况,把高营长定位为部队里的知识分子干部,确定了既儒雅又英武的基调。《南征北战》中的高营长,充满勇敢智慧和果断,却毫不矫揉造作,让人觉亲切自然肃然起敬。

冯喆身上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清新潇洒气质,让一般人难以模仿。他在片中那句:“我也想今天晚上就打冲锋,明天一早就把蒋介石的八百万军队全部消灭。可是不行呀,同志,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仗要一个一个地打。的台词,令人过耳入心。

南征北战原型是怎样(老电影南征北战幕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作为风格硬朗的战争影片,《南征北战》里出现的女村长赵玉敏,成了片中的一个亮点。影片中的赵玉敏,既要为战士缝衣纳鞋,磨面送粮,又要带领群众上山下水,打游击阻击敌人,并且还要配合部队做群众的思想工作。

著名演员张瑞芳在片中扮演了赵玉敏这一角色,她的真情演绎,让人觉得她就是真的农村干部,而不是演员。

但刚开始拍片时,导演成荫认为张瑞芳的眼神与角色不对应,走路也放不开。便提示她注意观察老区妇女怎么看人、说话和行动,并为她选了一支小马枪做随身道具。让她整天背着并练习军事动作,嘱咐特别要练好戏中需要的匍伏前进和扔手榴弹的动作。

为了更好地贴近角色,张瑞芳来到山东老区农村,穿上老布衫与当地乡民同吃同劳动八个多月。她与村妇联主任结成对子,天天到各家串门,听讲解放战争时家家衲鞋送粮食支援前线的生动故事,又背着马枪与民兵、村干部一起学射击,晚上围着油灯开会学习。地委干部还为其召集当年参加临沂战役的乡民座谈会,现身说法,为演员提供了许多生动的创作素材,使得张瑞芳表演起来游刃有余,顺利完成了角色塑造。

看过影片的观众,谁都不会忘记片中那个张狂不可一世的国军张军长。

演员项堃开始塑造张军长一角时,按照以往的经验突出了角色的狂妄本性。但样片出来后,导演指出他表演中形式的东西太多,看不出人物的思想内涵。

项堃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后,马上寻找关于原型张灵甫及其他类似的国民党将领的相关材料,反复分析研究,琢磨人物的灵魂思想、性格特点,最终把片中这个一号反派人物演得十分精彩到位。

南征北战原型是怎样(老电影南征北战幕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张军长刚愎自用骄傲的形象,不仅具有张灵甫的影子,在影片最后,导演安排他用小石块砸脑袋自杀不成,狼狈做了解放军俘虏,明显再现了战犯杜聿明被俘虏时的情景。

项堃原名王象坤,原籍山东德州,1915年生于河北吴桥,1937年开始担任话剧演员。1940年参加革命,解放后,曾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当演员。作品除了《南征北战》,还有《大地重光》《烈火中永生》《停战以后》《佩剑将军》《火烧圆明园》等。项堃演技出众,他扮演国民党高级将领各具特色,每个都被他诠释得栩栩如生,几乎无人能出其右。

项堃曾说,他演电影不搞即兴表演,而是事先认真揣摩领会角色内心,然后设计表情动作予以刻画。他在电影里表示对对手不屑一顾时鼻翼微微张开,说话带点鼻音,表情似笑非笑,着实令人叫绝。2009年2月,这位“金牌配角”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

《南征北战》片中,还有其他几个正面人物,戏份不多但都很生动。比如说话带山东口音的张连长,自己对于部队撤退思想不通,却又必须服从命令还要作战士的思想工作。还有那个同样山东口音由铁牛扮演的小胖子解放军战士,笑嘻嘻充满乐观主义,他的那句“大炮不能上刺刀,解决战斗还得靠我们步兵”也是那时候的“金句”。

《南征北战》的成片上映后,立即引发了万人空巷的观看热潮,一时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必谈的热门电影。

与同时期其他战争题材影片相比,《南征北战》在战争场面的气势、战役的规模、表现战略决策和军事思想等方面,都是空前的,堪称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具有战争史诗韵味的影片。

1957年,《南征北战》中的音乐获得文化部一等奖。其中攻占凤凰岭的一段音乐,十分生动描绘了激烈战斗场面,称得上是中国电影音乐作品中音乐与画面同步的经典段落。

1974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曾经按照“上级”要求翻拍过《南征北战》,情节基本完全一致,只是换了一批演员,把黑白电影变成了彩色电影。但质量却无法与老片相提并论。以至于很多人几乎不知道影片《南征北战》还有彩色版的。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1873488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