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科研能力提升实践思考论文
医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综合性学科。医学生作为未来的从医者,除了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还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能力以解决现有问题,探索未知领域并推动医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同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是“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内容。因此,培养和提升医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医学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医学生来说,课堂和实验室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习场所,需要导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指导。
因此,很多研究型医学院校在入学时就为医学生配备了科研导师,以指导他们在本科阶段进入实验室开展基础研究。参与实验室科研能够让医学生获得科研的第一手经验,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逐渐提升科研能力。
一、医学生提升科研能力的必要性
步入21世纪以来,医学专业飞速发展,呈现出多学科相互融合分化、临床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的特点。早先的医学前辈诊治病人主要依靠口口相传以及自己从医多年的经验,缺乏客观的科学依据与理论指导;当今医学的发展则更加注重科学性,科学技术是其发展的原动力。医生从事科研活动的意义在于培养其学习、探究与总结的能力,通过不断学习追踪本专业的进展,寻找新的科研热点,并通过实验探究进而创造新的知识,推进医学界的发展。因此,新时代的医生应是专业知识与科研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在医学生的本科阶段对其进行科研训练,有利于提早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批判性思维以及从临床中发现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其从事临床科研研究打下堅实的基础。
二、高校开展科研的现状及分析
德国哈勒大学在18世纪已将科学研究、教学自由奉为公认的原则,20世纪6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提出“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随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也相继提出了相应的培养措施。直至今日,国内各高校的本科生科研培养模式仍处于不断完善之中,许多制约因素亟待解决。
(一)大学生课业负担过大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刚迈入大学校门,各种社团活动和校级组织的招新让他们眼花缭乱,他们还并不清楚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这一时期会十分盲目。进入大三、大四之后,尤其是医学生专业课的负担突然加重,还要面临考研、就业等问题,此时再想要加入科研平台,也会因为精力有限而放弃。并且,在本科阶段,大部分学生都要拿到英语四六级证书、国家计算机二级证书,还有许多国家级、省级竞赛的准备都占据了大量的时间,致使他们无暇提升自己的科研素质参与到科研活动中。
(二)大学生的科研素养不高
在没有充分了解科研活动的情况下,许多大学生都认为科研工作对个人知识、能力要求极高,只有专家、教授才能从事,普通大学生根本无法参与,这种畏难情绪使他们在本科阶段无法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而且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令学生只重结果、轻过程,所以在导师分配任务之后,也会因为个人的科研能力不足而无法完成。
(三)师资队伍力量不足
本科期间的许多教师都是博士、教授,他们自身就有一些科研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在指导本科生的科研项目时,并不能对学生进行长期的监督和辅导。此外,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如若指导老师的经验不足,培养结果便不尽如人意。
(四)传统教学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部分院校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只根据期末试卷成绩论定学生这门课程的最终分数,没有指定一些考核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让他们主动去挖掘探索知识。其次,对于教师的评价体系也不能仅是统计学生的评价意见和教师的科研成果,可以将指导学生科研作为一项标准,如此不仅可以激发老师的积极性,学生的科研能力也能大幅度提升。
三、医学生提升科研能力措施
1、科研项目牵引,增加研究动力
众所周知,获得科研项目的支持对于研究人员来说至关重要。科研项目为研究人员提供开展研究的经费,其申报、执行和结题也贯穿整个研究过程。几乎每个研究型医学院校都有本科生科研项目,包括各个级别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简称“大创”)项目,以及医学院校自己设立的各类科研项目等。
医学生在刚进入实验室时,既会对新环境、新课题产生新鲜感,也可能会因为不了解实验相关背景和流程而感到不知所措。发挥科研项目的牵引作用能够使医学生尽快熟悉课题并尽早融入实验室研究。首先,导师要鼓励并协助医学生申报各类本科生科研项目。一方面,申报科研项目需要做大量的文献调研,在此过程中医学生可以通过与导师讨论和查阅文献初步了解课题内容。
另一方面,申报全国性科研项目例如“挑战杯”和“大创”项目往往竞争非常激烈,除了要提交申报书还需要进行答辩评比,因此通过申报科研项目还能提高医学生的科学表达能力。其次,科研项目能够督促医学生按计划进行实验研究。科研项目立项之后,通常都有中期检查和结题答辩环节,需要医学生按照计划获得阶段性成果并及时整理总结。最后,医学院校通常会对承担科研项目给予不同形式的奖励,例如综合测评加分和学分认定等,能够一定程度上激发医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
2、加强时间管理,提高研究效率
科学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但是由于医学生的课程繁多,他们往往很难为实验室的项目腾出专门的时间,这使得科研工作难以按时进行。因此,需要加强医学生的课余时间管理。笔者通常会要求进入实验室的每一位医学生提供课程表,获悉他们可用的课余时间,然后合理安排实验。导师和学生都应遵守约定好的时间安排表。保证了科研时间之后,下一步需要提高实验效率。
对医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导师花时间对他们进行必不可少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在进入实验室之后,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技术培训,包括实验操作和仪器使用方法等。
医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科研技能之后开展实验能够避免一些因操作不当而导致的失误。对于新进实验室的医学生,笔者通常会指定一位研究生负责教会其基本实验技能。此外,培养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记录习惯也非常重要,笔者也会定期检查实验记录,指出其中的不足。最后,导师需要认真指导并督促学生依照研究计划开展实验,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前完成相应的研究任务。
3、保持科研热情,提高科研自主性
大多数医学生在初入实验室的时候都抱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对各种仪器和实验感到好奇,希望能通过研究解决一些科学问题。但是这种对科研的热情通常持续不了太久,因为总会有新的、更有吸引力的事物出现,而且学业和考试的压力也会分散他们的精力。此外,有些学生虽然经过培训,也按时来实验室,但是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需要导师给他们安排实验。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首先明确每个学生都是团队的一部分,这个团队的成功依赖于所有成员日复一日的共同努力。
其次,医学生的科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先从比较简单的实验入手,扎实地学习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并得到初步的数据和结果,然后逐渐过渡到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验。在这个阶段,导师的悉心指导非常重要,因此笔者经常去实验室了解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并想办法一起解决。笔者指导的一位男生对科研很有兴趣,动手能力也很强,但是有一门专业课需要重修,这减少了他来实验室的时间,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信心。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及时与他谈心,鼓励他好好上课准备重修考试,并把实验推迟到了暑假。暑假期间,该学生留校继续开展研究,不仅顺利完成了所承担的项目,还立志通过努力考上研究生继续从事研究。
4、鼓励探索和创新,发现科研乐趣
近年来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而探索和创新本身就是科研活动的重要内容。虽然医学生的知识体系尚需完善,经验也比较欠缺,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是能够有所突破和创新的。笔者认为可以从设定挑战、努力践行、允许失败三个方面来鼓励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首先,笔者对于医学生选题的原则是基于本课题组的研究,选择前人未做而难度适中的课题。由于是新课题,医学生需要自己做大量的调研,然后与导师一起确定实验实施方案。
其次,医学生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努力地开展研究,学生和导师都要为课题投入充足的时间和精力。
最后,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导师应当允许医学生实验失败,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并鼓励他们从失败中获取经验,从而为下一次实验的成功奠定基础。笔者指导的很多医学生在初进实验室时只是跟随老师和研究生亦步亦趋地做实验,而在项目中期考核时已经能够提出一些自己见解和想法,并在研究中继续深入探索。
随着一个个问题得到解决或者新的想法得到验证,学生就会发现科研的乐趣,逐渐把科研发展为个人的兴趣爱好。虽然对于导师来讲,指导医学生进行基础研究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总的来讲对于课题组也是有益的。例如很多医学生在本科毕业后会选择跟随科研导师继续攻读研究生。本文探讨的几种提升医学生科研能力的途径将为导师指导医学生开展科研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尤其是发挥科研项目的牵引作用,能够有效激发医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并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