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和曲怎么划分[宋词和元曲的区别是什么]
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种描述方式可以说是比较准确的概括了历朝来文学作品的特色。但有时候我们未免也会疑惑,散文与诗词的界限是很明显的,词和曲却又是如何划分?
词的产生是因为诗歌在配合乐曲进行演唱的时候,由于自身具有固定的格式限制,没有办法很好贴合于乐曲的节奏。在这个需求之下,就不免增减诗的字句来配合乐曲,于是就产生了所谓的长短句,也就是词最开始的发源。
从初唐时候长短句就已经产生,但这时基本上还都是民间所传唱的民歌形式,很少会有文人参与到长短句的创作中来。它的兴盛是在宋朝时候。
宋朝时,长短句在文人手中增添了极强的艺术色彩,也成为宋朝最明显的文学特色。所搭配的曲子主要是西北各民族传入的音乐,以及南北朝以来流行的清商乐。
词在宋朝时候的发展是非常繁荣的,首先是以抒发儿女情长的婉约派词人为代表。然后随着词进一步的发展,到了苏轼手中首创豪放派的风格,直抒胸臆来表达自己的壮志理想。至于辛弃疾等人,更是让词的题材包含了军政国家等一系列事情,使它的内容更加丰富。
然而随着词在这个时期发展得更加成熟,音律也有了随之而来的变化。几乎是和当初同样的原因,诗歌不能够合于音律而产生了词,词不能够很好的贴合音律时便又产生了曲,这就是元曲最开始的由来。
曲是在吸收了一些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乐曲,再加上金末元初文人的介入之后,形成的文学形式。那么曲和词,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呢?我们又是以何种方式来区分他们?
首先就是曲的用韵比词要更密,几乎每一句都押韵,也就是逐字押韵。词一般来说是隔句或者隔两句再进行押韵的,曲的逐句押韵更加朗朗上口,利于传颂吟唱。
其次就是曲的韵律方式里,平、上、去三声互叶,不像词那样平仄韵不能通押。以及曲中没有双调或者三叠、四叠的调。
然后最重要,也是明显区分词和曲的一点就是,曲可以在本调之外另添衬字。意思是说,在本调该用的字词前后以虚词进行修饰,既保持了曲调原有的腔格,又可以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加灵活自由的表达作品内容。
以下面两首曲子为例:
金华洞冷,铁笛风生。寻真何处寄闲情?小桃源暮景。数枝黄菊勾诗兴,一川红叶迷仙径,四山白月共秋声,诗翁醉醒。风流贫最好,村沙富难交。拾灰泥补砌了旧砖窑,开一个教乞儿市学。裹一顶半新不旧乌纱帽,穿一领半长不短黄麻罩,系一条半联不断皂环绦,做一个穷风月训导。
这两首曲都是【醉太平】的曲调,但前一首是按照本调写的,只有八句四十五字。后一首在每句都加了衬字,即文中加粗的部分,使得曲子增添到了六十五字。
所以词和曲都是为了音乐而变化产生的,与诗其实同源,我们广义所说的诗歌便同时包含三者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