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琴的历史介绍[俞伯牙摔琴摔的是什么乐器]
神闲意定。万籁收声天地静。玉指冰弦。未动宫商意已传。
悲风流水。写出寥寥千古意。归去无眠。一夜余音在耳边。
今天,我们来说古琴。
如果说,音乐是表达人类的心声,那么,中国古琴所表达的便是非凡的心声。中国古琴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距今已经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它已经不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乐器,它所表现的圣洁高雅、坦荡超逸的气质已经超越了乐器本身,成为了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代表之一。
说琴,我们要先从“乐教”说起。
在中华文化中,“乐教”是早于“诗教”的,“乐教”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经解》篇,但“乐教”之事却在先秦文献已经有过许多记载。
在古代,礼乐教化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休闲娱乐或者文化传承手段,它是对古代中国长期的政治关系、伦理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琴”在“乐教”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有人说,中国的乐教早已失传,这才使得后世之人将自己心灵情感的表达融入到书法、画法当中。其实,纵观上千年的中华文化历史,中国的乐教并未中断,而是在不断的发展,不断地在丰富内容。
从远古时代的氏族乐舞到周公制礼作乐,从春秋时期的“正乐”、“中和”到汉乐府时期的“以俗入雅”,从魏晋南北朝的清商歌咏到隋唐燕乐,从两宋时期的雅俗共振到元明清的曲目和剧中的兴盛。
由此可见,中国的乐教并没有失传。而在上千年的历史变化中,“琴”却始终能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慢慢的演化出了“琴道”。那么,“琴”为何得以长存与发展呢?
“乐教”理论是以孔圣人的正乐思想为基础的,孔子非常重视“乐教”和“诗教”,认为一个人的学习和成长,理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而荀子在孔子之后又以“中和”为乐之本的观点继承了孔子之教,成为“乐教”思想的又一依据。“故乐者,审一定和者也。”
随着时间的发展,“乐教”理论在汉代达到了空前的发展,而古琴的地位也随之大大的提高了,古人将“琴”定为八音之首,“琴道”也随之产生。
“古琴”之所以会被古人抬到如此高的地位,原因有二:
一是古人认为古琴的音声特质最符合“乐教”教化下的“中和”审美观,二则是古人认为琴声可以直接影响人的思想变化,也就是说“琴”可以修身养性。换句话说,就是“琴”既可以“乐教”于民,又可抒发自身情感。
而随着历史的演变,“琴”与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也慢慢的开始融合,最终蜕变成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2003年11月7日,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2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古琴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接下来,便让我们正式走进中国古琴的历史长河。
琴,俗称“古琴”,又称“七弦琴”,此外,还有“玉琴”、“瑶琴”、“雅琴”“素琴”等各种称呼。而这些名字背后,往往都是一些美丽的神话故事。
首先,关于古琴的诞生,主要有“伏羲说”、“神农说”、“炎帝说”、“黄帝说”、“尧说”、“舜说”等等。在《礼记.乐记》中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由于《礼记.乐记》、《史记.乐记》等信史典籍多认可虞舜是琴的创始人,因此大多数学者多偏向于虞舜一说。
到了周朝,琴自然而然的接上了乐教传统,在传说中,周公“制作礼乐”,乐教在周代大体形成系统,而琴就成为了这个系统中的一部分。
春秋时期,更是涌现出许多有关琴的故事,最出名的便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这时候的琴作为主要的乐器,被赋予礼制修心养性的功能和审美、正所谓
“君子之近琴瑟,此仪节也,非以慆心也”
时间来到汉朝时期,这一时期对于中国古琴的发展至关重要,古琴的形制在这一时期基本定型,由不定弦基本定位七弦,同时也出现了比较完善的共鸣箱和古琴的琴徽(琴弦音位标志)。
在这一时期,琴与文人结合的更加紧密,文人们纷纷参与古琴的创制,留下了大量的琴赋、琴论等等。比如当时恒谭的《琴道》、马融的《琴赋》、蔡邕的《弹琴赋》、《琴操》等等。同时,蔡邕女儿蔡文姬以自身经历创作的《胡笳十八拍》更是成为千古绝唱。
古琴结构图
魏晋南北朝时期,古琴成为了文人寄情音乐、抒发情绪、宣泄内心的理想乐器。这一时期,最突出的代表便是“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其中嵇康所创作的《嵇氏四弄》更是被隋炀帝列为考取进士的必考科目。
隋唐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因此出现了一大批制琴匠人,制琴工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比如位于四川的雷氏家族。而由于琴学的全面发展,唐代也开始形成了明确的琴派之分。
古琴的部分款式
宋朝时期,历史上出现了第一部琴史,作者朱长文。此外,北宋时期还出现了一个琴僧系统,南宋末年,琴派主要分为了三大琴派,即浙派、京师派以及江西派。古人评价,这三派:
京师过于刚劲,江西失于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
到了明清时期,琴学有了新的发展,历史上第一部古琴曲专集《神奇秘谱》也就此诞生。这一时期,琴坛活跃,琴派纷呈。出现了“金陵之顿挫,中浙之绸繆,常熟之和静,三吴之含蓄,西蜀之古劲,八闽之激昂”的繁盛景象。
古琴的琴音和手法
自新中国成立以后,琴坛也曾经一度昌盛,全国各地琴派并起.
2003年11月7日,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2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总的来说,中国的古琴在周代开始流行,在汉末大致定型,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大量乐曲问世,在唐朝时期,制琴工艺得以发展,南宋时期,三派并立,明清时期,地方特色的流派相继产生。
中国古琴由西周时祭祀的伴奏乐器,逐渐发展成抒发情感,表达志趣的独奏乐器。这中间的历程,是上千年的历史,而这上千年的孕育,使得中国古琴蜕变成独一无二的乐器。
中国的古琴是一件千年的艺术品,每一把名琴背后不但有传奇的故事,更是融入了制琴人的智慧。
对于制琴人而言,古琴就如同他们的亲人,每日去呵护它,完善它,打磨它。一件传世名琴往往是一位制琴人毕生的心血。
对于古琴来说,它拥有着久远的历史,见证了中国千年的辉煌文化,它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亦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它不在仅仅是一件乐器,而是一个民族的传承与见证。
“琴棋书画”,琴排第一是当之无愧的。上文中我们也说了琴与中国的乐教是密不可分的。同时,琴更是历代文人修身养性的必备乐器之一。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陋室虽“陋”,但是琴却是不能少的。
在唐朝时期,许多诗人都喜欢听琴和弹琴,白居易便是典型的代表,他认为琴就是他的知音,听琴和弹琴可以使自己远离世间的尘嚣,寻找内心的宁静。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关于“琴”的诗句。
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对于这些文人墨客而言,琴是他们的身外寄托,他们可以将自己内心的情绪完全通过琴来抒发,有时候,或许只有这些琴才是最懂自己的!!!
总而言之,中国古琴是个人情感的载体和寄托,也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与象征。
但愿我们以后都有时间可以找个宁静的琴房,泡上一杯茶,听尽一首曲,或许,我们会找到另外一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