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生活常识

大多数家庭传不过五代人[忠厚传家久的下一句是什么]

时间: 2022-12-25

忠厚传家久的下一句是什么(大多数家庭传不过五代人)

01

苏轼有这么一句名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一个家庭,要想延绵不息地“传承”下去,就必须要有忠诚厚实的品德。一个家族,要想兴旺长久,就一定要有读书的传统。

后人都比较疑惑,难道“耕读传家”,就能千秋万代吗?其实,这是没有可能的。凡事有开始,就一定会有结束。人生如此,家族传承亦如此。

对于“家庭传承”的问题,晚清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国藩,那是特别重视的。

有一次,他跟外甥一起吃饭。但他发现,外甥把夹有“秕谷”的米粒挑出来丢在一边,这让曾国藩特别生气。他心中想:此家难长久矣。

对于这个外甥,曾国藩一百个看不上,觉得不懂得“勤俭节约”,只会依靠父母的人,多半没有什么真本事。后来,外甥的表现,还真的应了曾国藩所言。

在他看来,一个家庭的兴衰,跟个人的品德息息相关,如果你的习惯不好,品德不够,那你就会面临“家庭衰落”的结果。

每个人都希望家族可以传承下去。可现实却是,有太多的家族,哪怕是王侯之家,都埋葬于历史当中,化作了尘埃。

02

曾国藩说过,天下官宦之家,一般只传一代就萧条了,因为大多是纨绔子弟;商贾之家,一般可传三代;耕读之家,也就是以治农与读书为根本的家庭,一般可兴旺五、六代;而孝友之家,就是讲究孝悌的,以和治家的家庭,往往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曾国藩把家族划分为四类。

第一类家族,是官宦之家;第二类家族,是商贾之家;第三类家族,耕读之家;第四类家族,是孝悌德厚之家。越是靠前的家族,越容易衰败。

对此,有很多人都疑惑,为什么我们所崇尚的“官宦之家”,以及“商贾之家”,都无法长久呢?难道说,这些家庭的财富都没有被儿孙继承吗?

其实,一切都是“物极必反”的问题。也就是说,发展到了极致,那迎接家族的,就只能是衰落罢了。所谓“枯荣有数”就是这个道理。

官宦之家,一般都会生养出所谓的富二代,他们骄奢成性,也没有父辈的本事,那高调到了极致的他们,不懂得收敛,往往会惹来诸多祸事,落得家道衰落的下场。

而商贾之家,那就更“守不住”了。父母一辈有一点钱财,所以保住了两到三代人的未来。当这些钱财被儿孙“坐吃山空”之后,那家庭的落败,就显而易见了。

03

现代人,总是觉得自己有点钱财,有点房产,就能让家族永久地传承下去。这,无异于是“自我安慰”罢了。

钱财,终究有消耗殆尽的那一天;房产,也有化为灰烬的那一刻。哪怕是重视读书的“耕读之家”,也不过是传了五代,或者六代罢了。

首先,耕读之家重视勤奋以及读书的品质,所以它们有着一定的底蕴,这比官宦之家以及商贾之家,要多了“持续”下去的机会。

前两者,完全是一代人,透支了三代人的智慧和能力,所换来的一时之盛。而耕读之家,就像是溪水一般,缓缓地流传下去,直到汇聚碧波大海的那一天。

其次,耕读之家没有把事情做到极致,走的是“中庸”的路线。一般走中庸路线的家庭,都不会迅速消亡,而是经得起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考验。

不要觉得“中庸”之家就不好,不要觉得“暴发户”家庭就好。等到了“强弱转换”的那一天,你才会彻底明白,无恒强,无恒弱,中庸能长久。

当然,这中庸的耕读之家,也不是最稳固的,它也有消失的那一天。唯一可以长久的,就是曾国藩所言的“讲究孝悌的,以和治家的家庭”。

04

要想家族延绵不息,要做到这两点。

第一点,就是“讲德行”。

有钱人家,为什么容易分崩离析?因为他们的眼中多了钱财,而少了“德行”二字。试想,全家族的人都为了钱财而你争我斗,那家族岂能长久?

这一点,我们看看古往今来的富贵人家,就知道了,根本没有几个可以传承下来。

比如说西晋时期的石崇,那时候的世界首富,钱财多到可以买下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结果是什么?就是骄奢成性的石崇,在年老之时被夷灭三族。

你过分显眼了,且没有可以承载财富的德行,那你的结果,不就只能“必有灾殃”吗?

第二点,就是“讲孝悌”。

人无孝道,那就跟动物没有区别了。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就是因为人是讲孝道的。一个家族,如果孝道缺失,证明这个家族离衰落不远了。

比如说,你是一个有钱人,但你的儿子不孝顺,结果就是你晚年受苦。更何况,忤逆还生忤逆儿。不孝的儿子的后代,其实会“一代更比一代坏”。

坏到极致,家族就到此为止了,这是祖辈多少遗产,都无法改变的最终宿命。

所以说,有德有孝之家,方能长久不息。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0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1873488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