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女性时尚

被流量遮蔽的审美共识[2007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

时间: 2022-12-24

时代在变,但人们对于榜单的热忱未变。曾几何时,我们总是会在特定的时间不约而同地打开收音机,全天不间断地守候金曲榜的依次揭晓。现如今,我们只需点开手机播放器,一份“流行榜单”和一份“专属榜单”就会新鲜出炉。“我”喜欢什么歌,大家在听什么歌,一目了然。

热忱不变,但人们津津乐道的榜单变了。曾几何时,当我们翘首以盼十大金曲的排位,我们会对当年的热门曲目如数家珍;当听到公布的榜单时,又总会生出预期与实际的心理落差。现如今,当我们点开榜单,却有一种说不出的陌生感。播放器里存着几百首老歌新曲,但偏偏对榜单上的“金曲”闻所未闻,甚至连演唱者的大名都不再熟悉。

最擅长播放量统计、话题度分析的机器显然不会算错,难道是我们都落伍了吗?

2007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被流量遮蔽的审美共识)

2007年度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

千人千面:马尔库塞没想到的

德裔美籍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将人的需要分为“真实的需要”和“虚假的需要”。“真实的需要”与人的基本生存、生活紧密相关,而“虚假的需要”则是通过消费主义渗透、强加于人的需求感。马尔库塞认为,当社会中的人们不自觉地寄托于虚假的需要,丧失独立自主的思考、批判能力,则终将沦为“单向度的人”,“千人一面”的社会也将成为“单向度的社会”。

《单向度的人》创作背景是发达工业社会,马尔库塞借此探讨工业文明、科技进步对人类思想的塑形与束缚。他的观点若是放诸物质、信息相对匮乏的年代,也许还有借鉴意义,但去世距今刚过40年的马尔库塞绝对想不到,信息的高速奔涌让“千人一面”早就成为过去式,社会已然演变为高科技所绘制的“千人千面”。陌生化的榜单,正是人与人之间“面面相觑”的尴尬媒介。

表面上看,这种现象不失为“百花齐放”。年轻人喜爱说唱style,中老年人热衷于广场舞乐曲,更有受众偏爱抖音配乐、影视剧OST、二次元音乐等等。这些差异鲜明的音乐风格齐刷刷地从“非主流”的边缘来到舞台中央,又分门别类地叩开听众的心房。所谓“众口难调”,这本该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然而随着技术的演进迭代,算法开始描摹不同群体、不同个人的“画像”,然后向用户持续推荐专属风格的音乐,进一步刺激需求、巩固偏好,使其无意识地形成对特定风格的超高黏度,并逐渐失去接受、欣赏其他音乐风格的冲动、能力。从这个角度讲,信息爆炸使“单向度的社会”未能实现,相反,却异化出千万个独立的向度,塑造出无数个“单向度的人”。

算法推荐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产物。相较于过去信息资源匮乏、检索手段落后,今时今日人们所面对的反而是海量信息。这些看都看不过来的内容,到底哪些合“我”胃口,哪些又能为“我”所用?应运而生的推荐算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不断细分类型、叠加标签,刻画出愈发立体、精确的信息人设,帮助用户筛选“无关内容”,使信息传播、分发更高效、更“直击人心”。

而另一方面,算法推荐也在不断局限受众的视野,筑起一条条单向度的轨道。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中提出“信息茧房”的概念,即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己桎梏于“茧房”之中。这看似是一个“作茧自缚”的过程,但在信息时代,算法正通过层层筛选助力受众裹上一层层蚕丝。新闻、音乐、视频等软件会自动保存用户的浏览痕迹,并利用大数据对历史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形成专属的“茧房”。用户身在其中却浑然不觉,最终可能陷入某个领域,甚至特定题材的内容,而忽视了网络大千世界的存在。

心心念念:周杰伦没想到的

如果人人都被困在“信息茧房”中,那么所谓的“个性”将愈发彰显,并大有取代共性之势,美其名曰“百花齐放”,实则可能因为社会集体缺乏审美共识,而倒逼内容生产者一味钻营“细分市场”,无法生产出具有普遍审美价值的作品。爆款无数,经典难存,这是算法推荐难以回避的窘境。

换个角度思考,在算法的助推下,大众是否不再需要审美共识?婚礼的常用配乐《今天你要嫁给我》、过年的必听神曲《恭喜发财》,还有80后、90后、00后共同的偶像周杰伦,这些跨年龄、多群体、破次元的文化符号是否已经难以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重生?甚至有人忧心忡忡地表示,周杰伦是最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偶像”。

2007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被流量遮蔽的审美共识)

周杰伦

仅就周杰伦而言,近年来每当他出席活动、参加综艺、在社交媒体发布动态,甚至只是被人拍到近况,都会引发粉丝,甚至路人的追问:“新歌录了吗?专辑什么时候出?”心心念念的呼声里固然有粉丝心理,但也有一种更为现实的心态:许多人无法适应当下的流行音乐,依然沉浸在周杰伦、陶喆、陈奕迅、林俊杰等人当红的年代,向往着《十年》《爱很简单》《青花瓷》《江南》这些各具特色的“节奏布鲁斯”“中国风”“小情歌”。其实,周杰伦近年来的原创作品并不符合听众们的期待,甚至还因为一句“哥练的胸肌如果你还想靠”引发歌迷们的集体“哀鸣”。但这句歌词真有那么不堪吗?并非如此。这几首新曲真就不如每一首老歌吗?倒也未必。歌迷们的声音中除了失望,多少也夹杂着对金曲不再、青春不复的感怀,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大众对审美共识的顽固渴求。去年,周杰伦的新歌《Mojito》以轻快的曲风和淡雅的歌词赢得一片点赞,甚至一度在网络上掀起各行各业模仿翻唱的热潮,这也再次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好歌人人爱。

周杰伦

昙花一现:流量小生没想到的

诚然,算法推荐助长个性,弱化共性,但并不会因此泯灭审美共识。榜单林立、金曲稀少的现象部分反映出文化的多元性,但榜单背后的粉丝经济其实也已今非昔比。许多流行音乐榜单的投票、应援渠道几乎被粉丝团、后援会垄断,而粉丝群体的应援能力也较过去大大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说,大众看到的音乐榜,很可能也是一笔经济账。

对于一些流量小生而言,他们急需上榜来证明自己的“咖位”,从而在加速新陈代谢的偶像圈里以“硬实力”牢牢占据C位,持续创造流量。对于榜单制作平台来说,他们也当然欢迎由此产生的流量和流量折算的经济利益。裹挟其中的粉丝群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成立“打投组”,“氪金”投票刷数据,正是为了让偶像的作品在榜单上停留更长时间,构建一个顶流光环。

然而正因为失真的榜单无法契合审美共识,大众对于榜单的信任和依附日益式微,对于粉丝以刷屏、控评宣传新歌的方式也渐趋反感。从陌生到逆反的大众心理,致使这些播放量巨大的“金曲”一方面获得源源不断的应援,斩获多项人气奖,另一方面却始终难以笼络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更无法“永流传”,只能在饭圈的语境里激烈厮杀。“信息茧房”固然是一个推手,但更重要的因素还在于这些作品本身不具备刺破“茧房”、击穿次元壁的内在吸引力。

2007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被流量遮蔽的审美共识)

刘德华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能称为经典的音乐作品未必是阳春白雪,也不一定能得到所有人的称赞,但必然会引起跨越受众群体、超越时空界限的共鸣。刘德华发行于1997年4月的《中国人》豪迈壮阔,寄托了港澳台胞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期盼;《忘情水》迂回百转,唱出失意之人的痛彻心扉;《恭喜发财》欢乐喜气,将美好的祝愿播撒心田。这些曲目不需要惊为天人的唱功,也没有内涵深奥的歌词,更不存在king、ring、crown这些天花乱坠的英文单词,但朗朗上口的曲调自然而然地传唱开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些佳作的共性无法用榜单来呈现,更无法用应援来博取。

刘德华

榜单在变,生成榜单的算法在变,但大众的审美共识没有变,对审美共识的标准没有变。囿于“信息茧房”中的大众无暇、无心、无缘接触这些“大势”歌曲和歌手,而真正能撩拨他们心弦、鼓动他们出圈的,永远还是那些不可复制的经典。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0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1873488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