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爸爸现状令人感慨[爸爸带女儿骑行拉萨]
两年前的疫情,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也包括90后单亲爸爸钭皓倍。
他的工作被迫停滞,女儿停课,突然间有了大把的时间和孩子相处。
回想起20多岁时孤身骑行进藏的往事,阿钭做了个惊人的决定:
带着4岁的兜兜,重骑川藏线。
征得女儿同意,阿钭准备好衣服和药品,购置好补给,手绘了一张详细的骑行地图。
4月1号,女儿的生日月。阿钭骑着自行车,拖着专门为女儿改造后防风、挡雨又保温的拖车,从东莞出发了。
路过玉林的稻田,从未踏出城市的兜兜站在田边,看着远处农民插秧,脱口而出了一句:“爸爸,我知道这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在彝族自治州禄丰县,他们穿越一望无际的金色麦田,和稻草人约会。
在云南抚仙湖边,风吹起兜兜的帽子,父女俩停留很久,感受自然送来的浪漫。
兜兜穿着汉服在蓝静的洱海边散步,牵着爸爸的手登上玉龙雪山。
看过蜿蜒曲折的怒江天路“72道拐”,在业拉山追逐野兔……课本和绘本里的那些插画在她的眼前鲜活了起来。
一路上不是没有过意外,父女俩有一次迷了路,误入山村小道,结果路的尽头是一片玫瑰花海。
负重两百斤,每天骑程几十上百公里,自行车后轮变形,阿钭不得不推着车在山路上慢慢挪。
兜兜就在后面扶着,蹦蹦跳跳地给爸爸加油打气。
翻越红拉山时,雨势磅礴,一路推着车护着女儿的阿钭生了病,等找到住处安顿好女儿,才昏昏沉沉地睡过去。
醒来后才发现,兜兜寸步不离地守着他、照顾他。
出发的第49天,阿钭和女儿骑到了香格里拉,晚上12点,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巧遇两辆陌生的轿车一前一后帮他照明导航。
为了传递善良和感恩,阿钭购买了多套画笔和书本,沿途送给遇到的小朋友。
翻越完海拔5130米的东达山,意味着这趟骑行即将收官。
阿钭兴奋地朝着天空扬洒龙达,寄托好运常伴女儿。兜兜踩着雪抬头看向爸爸,小脸满是开心和幸福。
两年前,钭皓倍给兜兜写过一封信:
“希望教会你人生的一课叫坚持,东莞到拉萨有四千多公里,其中有十几座高海拔的山,这个距离看着好远好远。
可当你坚持下来,每天积累跬步,便可行四千多公里,你的人生也是一样。”
那次西藏之行,让阿钭决定让兜兜边读书边旅行,取代已经读了两学期的幼儿园。
如今回望两年的旅程,阿钭提笔给兜兜写下了新的信,肯定了女儿的成长:
“这所‘全国幼儿园’你快要毕业了,一路上那么多人分享他们的爱,也带你分享我们的爱。
希望这些坚韧、勇敢、善良都能成为你的性格底色,去做一个追光的女孩。
但追光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记得上学后要好好学习,你才可以完成自己的目标追求,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看着如今在人群中分外明朗的小女孩,想必那些咬牙坚持的时刻,已然化作她闯关人生的勇气和胆量。
02
和钭皓倍有一样想法的,还有一组家庭,5年前因《对不起,爸爸妈妈给不了你800万学区房》一文而火爆全网的乔爸乔妈。
三十而立那年,回顾自己的人生,乔爸突然觉得,没有人在意他们喜欢什么。
而4岁的儿子巴乔,也即将步入常规内卷的道路,伴随着焦虑与困惑,被外界推搡着走。
两个不甘从众的爸妈,趁着孩子没上小学、父母康健,毅然决然辞去工作,带着儿子踏上环游世界的路。
他们在希腊圣托里尼,看湛蓝色的天空。
在荷兰风车村,看古老的风车运转不息。
在黄石公园,看慢吞吞的野牛咀嚼枯草,看滚烫的沸水熔浆散布奔腾热气。
在墨西哥,看几代人用鲜血和努力换来的民族解放和独立。
在奥斯维辛,为那些无辜的孩子哭泣,为杀戮的魔爪伸向儿童而感到愤怒、悲悯。
那四个多月的时间,他们走过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如今五年过去了,他们四海漂泊游历五洲,走过34个国家后,旅居芬兰。
按照乔妈所说,巴乔也从一个4岁小顽童,成长为自我意志逐渐清晰的9岁大男孩。
人人都追问:“环游这么久,孩子有什么不一样吗?”
乔妈说,以前大家总觉得孩子小,根本记不住去过的地方。
但其实,这五年间,巴乔吃过的饭走过的路遇到的人,无一不刻在他的心里。
那些书本里的名词不再是无意义的符号,而是住在孩子头脑里随时被激活的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
这让他充满无止境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甚至会潜意识地进行横向、纵向知识拓展。
比如在电视上看到宋朝的茶文化、饮食,会对比同时期欧洲发生了什么事。
9岁的他已经有了初步的世界观,那些走过的路,已然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03
两个没走常规路线的家庭,自然伴随着争议。
“别看了,普通人学不来的。”
“还得是家里有矿,要不就是团队操作。”
但实际上,阿钭和乔爸乔妈和我们一样是会为存款见底而忧心的普通人家。
骑行两个多月,阿钭带的钱并不多,所以在路上他做了很多份工作。
有时候在工地或饭店打个零工,有时候会摆个地摊,停下来的时间,就带着兜兜慢慢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
乔爸乔妈也是用攒了好几年的存款,孤注一掷似的带孩子走出了国门。
我们只看得到他们表面的洒脱和从容,却无法体会其中的挫折和艰辛。
让他们和我们不同的,是让孩子多见世面而多些选择权的决心和毅力。
比他们付出的金钱更宝贵的,是给孩子的时间、精力和用心陪伴。
想起一位叫@老极 的父亲讲过的一段话,他说:
每一个孩子都像是从外星球来的,独一无二,但是后来都被强行“标准化”,仿佛是流水线加工出来的一样。
一个7岁的小孩说自己活着没有意思,家人不理解,看着新闻上层出不穷的心理疾病低龄化也不理解,觉得是现在的孩子太矫情。
其实不是,是社会的节奏让孩子过度、过早地去学习,在压抑的学习氛围里丧失了童年应有的快乐。
一直被束缚在混凝土社会的孩子,和无拘无束奔跑在自然里的孩子,对世界的热爱是不一样的。
那一路和父母一起征服种种挑战的经历,会让孩子在面对未来生活的挫折时,知道如何去努力,如何去加油,如何坚持不懈地往前走。
那些刻在头脑中的美好画面,会让他在产生灰色念头时,认识到世界仍然值得热爱,值得勇敢守护,值得再次拥抱。
像某位摄影师说的:
“少年时代看过的风景,会长留在脑海中。直至成人后,面对人生的分岔路时,给予我们鼓励和勇气的,可能不是曾经说过的话,而是那曾经看过的风景。”
04
阿钭和乔爸乔妈的旅程还会继续,从前我曾想,父母到底该如何确保孩子一生快乐幸福的生活?
如今看了他们的故事,答案开始清晰:
比起足够的物质保障,其实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有一颗温暖、健康且强大的内心。
不论是高山还是低谷,他都能乐观到拥有消化、解决所有问题的力量。
也许我们没法像阿钭和乔爸乔妈那样,带着孩子纵穿地图。
但有一点我们可以做到:
偶尔抽身工作和学习,放下手机,用心地陪伴孩子走出家门,去接触自然。
远一点可以是假期全家策划下两三日的远行,去看野鸟,玩新鲜的泥土,感受自然和自由带来的快乐。
近一点可以是小区的绿化,可以是某个公园,或是郊区的森林公园,父母子女交心的一场散步,都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只要父母对孩子心里有爱和陪伴,家门口就是诗和远方。
最后,和大家分享两段话吧。
一段,是@凤凰网 采访钭皓倍时,他养育女儿的心得。
“以前,我们的父母总是帮我们选择好道路,但是在这个讲究开放和自由的年代,我认为追寻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更重要。
父母,更多时候是一个引路人,带孩子看世界,让她自己摸索以后该选择什么样的路。”
一段,是乔妈写下的对孩子的希冀:
“爸爸妈妈不想仅仅教会你如何拼命的学习,如何拥有所谓励志人生。
我们更想教会你,跌倒时如何跌得从容而有尊严;
受到伤害时,如何获得内心的平静,如何才能顽强地自愈;
冲突与分歧时,如何包容、退让和坚持。
成长的路上,我们愿意陪伴你任何的失败、痛苦、无助和彷徨,愿意教会你怎样才能勇敢,怎样才能获得智慧和力量。”
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