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生活常识

不求甚解是出自论语吗 不求甚解成语故事

时间: 2022-12-23

  不求甚解不是出自《论语》,而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出自于晋·陶潜的《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求甚解”的原义是读书只求理解精,不着眼于一字一句的解释,不含贬义;后多指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也指了解情况不深入,含贬义;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状语。

不求甚解是出自论语吗

  不求甚解成语故事

  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的诗人,开创了田园诗体,也开辟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另一种境界。此人生活的时代,正是东晋和南朝交替的战乱年代,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此人出生于官宦之家,由于家道衰落,生活并不富裕,而且充满了忧患和不幸。

  但是,陶渊明志趣高洁,淡泊名利。此人做彭泽县令时,上面派了个官员下来视察,县里的下级官吏要此人端正衣冠去迎接。陶渊明愤然说道,吾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继而辞官,回到家乡继续过清贫的生活。

  在看透了官场尔虞我诈、黑暗的丑恶内幕后,陶渊明尤其喜爱清静闲散的田园生活。在勤劳耕作之暇,或与好友饮酒畅谈,或在家里读书吟诗,生活十分惬意。家门前有五棵大柳树,因此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28岁那年,他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也就是此人自己的小传。

  在《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写道:这位先生也不知道是何许人,就连姓名也不知道,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而自称为“五柳先生”。此人喜欢静谧,不善言谈,淡泊名利。喜欢读书,但不死啃字句。每次有什么新的体会,就高兴得连吃饭都忘了。

  不求甚解的近义词

  1、一知半解。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也不透彻。

  2、走马观花。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3、浅尝辄止。辄:就。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

  4、囫囵吞枣。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不求甚解是出自论语吗

  不求甚解的反义词

  1、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

  2、举一反三。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3、格物致知。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4、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

  不求甚解成语寓意

  陶渊明性格的本质特征是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仕宦生活不符合此人崇尚自然的本性。陶渊明生活在一个崇尚自由、盛行玄学之风的时代,政治上的篡夺和杀伐使一意寻求避祸全身的士人极易形成隐逸的品格。陶渊明隐逸性情的形成,应当说与东晋士族文人这种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尚不无关系。

不求甚解是一种读书心态,而并非读书方法。真实意义并非倡导人们,读书时可以“观其大略,旨在会意”,而是教育人们,在读书时,最好少一些功利,多一些闲适。真正做大学问,字斟句酌、寻根探源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求甚解的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0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1873488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