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生活常识

凌迟之刑什么意思

时间: 2022-12-22

凌迟,即“千刀万剐”。凌迟刑最早出现在五代时期,正式定为刑名是在辽,此后,金、元、明、清都规定为法定刑,是最残忍的一种死刑。共需要用3357刀,并且要在最后一刀,也就是第3357刀,要将罪犯刺死,才能凌迟成功。

古代封建社会统治时期,为了维护王权的权威,巩固自己的阶级统治,刑罚是十分严酷的,其中满清的十大酷刑就以严酷残忍著称。其中酷刑中,凌迟处死是影视作品中最经常提到的酷刑之一。

凌迟之刑什么意思

凌迟,又名寸磔,磔刑,剐刑,清代作寸殛,俗称千刀万剐或杀千刀、渔网抄。而按照不同的级别,判罚的刀数也是有区别的,差不多数量最多的要割3600刀。相比较于斩首示众等刑罚,凌迟则是将受刑人身上的肉一刀一刀地割下来,相比割肉的疼痛,心理上的压力和痛苦,才是对受刑人的更残忍的处罚。

凌迟的起源

凌迟作为历史上最严酷的极刑,他的起源具体在哪个朝代呢?

有人说凌迟最早的时候在西周时就有了,文王的儿子伯邑考被纣王剁成肉酱,算是最早的凌迟吧。秦朝时期根据所犯之罪来量刑,但是这个时候叫“剐刑”,最轻的为八刀。面部,四肢,前胸,后胸,私处各一刀。

凌迟之刑什么意思

而凌迟一词最早出现在五代时期,始源于游牧民族。五代时期军阀割据,彼此混战,而这一时期凌迟开始作为刑罚出现,并在辽代被列入到法律之中,成为正式的刑罚,而到元,明,清三代也将凌迟作为正条,将凌迟发展到极限。

凌迟之刑什么意思

凌迟虽然代表着千刀万剐,然而在古代汉语中,凌迟的本意是刮平土坡的意思,后来引申为维护法度。自从凌迟刑罚出现以后,其本意就逐渐被忽略,仅仅代表千刀万剐。一般情况下,凌迟作为最严酷的刑罚之一,只有谋反这样的大罪才会用凌迟,《大明律·刑律》规定:“凡谋反,谓谋危社稷;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但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

那历史上又有哪些被凌迟的名人呢?

最后一个被凌迟的人

最后一个被执行凌迟的是一个叫康小八的无赖,他在1905年5月10日被执行了凌迟,随着康小八的死亡,也为凌迟画上了句号。

话说这个康小八是清末的一个大盗,此人从级别上讲,是构不成凌迟的刑罚的,毕竟一般凌迟都是应用于谋反等极大的恶行,比如清朝时期被捕获的太平军将领,如石达开、林凤祥等,他们犯的都是谋逆的大罪,敢于挑战封建王朝的皇权,对于这样的人统治者自然不会心慈手软。

但由于当时的统治者认为康小八罪大恶极,也许可能也是凌迟快要被废除了,临废除统治者要再秀一波凌迟操作,所以格外地关照了他,于是康小八也极荣幸的成为了最后一个被凌迟的人,被历史所铭记。

凌迟中最心宽的人

其实这个人大家也不陌生,他就是正德年间的大太监刘瑾。刘瑾在明朝可以说是非常的出名,不仅因为他权势滔天,也在于他最终被处以凌迟,更在于他在凌迟中的表现。

明朝的时候,和唐朝一样,也是太监掌权,但是不同的是,明代的太监的权力仅来源于皇帝的支持。刘瑾6岁开始入宫当太监,一辈子都是在宫中度过的,年轻时因为深得当时太子朱厚照的喜欢而获宠,朱厚照登基后刘瑾更是成了他的心腹。

凌迟之刑什么意思

刘瑾在得到权力之后,开始毫不手软地敛财。朝中大臣们看不过去,纷纷上奏说刘瑾祸乱朝政,结果被刘瑾在皇帝面前倒打一耙全丢了官位,从此朝中几乎没有敢和他做对的人。不久安化王打着除掉奸臣刘瑾的口号,发起了叛乱,成了刘瑾身死的导火索。

叛乱平定后,刘瑾被举发十七条大罪,都是谋逆的死罪,正德帝因此下旨,处刘瑾凌迟三日,一共割3357刀。

因为凌迟要进行三天,犯人不能提前死,不然凌迟的效果就不能达到,不然施刑的人就要被惩罚。于是刘瑾被行刑的时候,施刑人非常的小心,让其在受刑时,能够保持清醒和健康,据说第一天的行刑后,刘瑾回到监狱,忍着疼痛还吃了白粥,可谓是“凌迟第一人”。

而整个行刑过程后,燕京围观百姓,特别是受过刘瑾迫害的人及其家属,以一钱争夺其肉,下酒生食之,以泄其愤。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0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1873488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