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三秋是多久(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是指多久)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三秋是多久,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是指多久。小编来告诉你更多相关信息。
国考开考!前不久结束的2022年度国考成绩已经出炉,不知道今年奋战在一线的小伙伴有没有拿到一份满意的答卷呢?据了解这届笔试报考人数破200万人!这个岗位报录比接近20000比1,本次国考计划招录3.12万人,而报名过审人数首次突破200万,达到212.3万人。212.3万人报名过审,平均竞争比达68:1。
在参加考试前,一定会刷大量的公务员考试真题,看到这题我蒙圈了~ 想知道这题的答案~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中的三秋是( )
A:三个月 B: 三年 C:三个季度 D:三十年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比喻度日如年的心情。(常用来形容情人之间思慕殷切,也可用良师益友之间的思念之情。)
出自《诗经·王风·采葛》三秋泛指的时间很久。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现代汉语词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源自于《诗经.王风.采葛》中。原诗文如下示:
出自《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译文:那个采葛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月啊!那个名叫采萧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秋啊!那个名叫采艾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年啊!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是说一天不见就好像过了三年,形容思念的心情非常迫切。
按照原文的创作年代《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
诗歌中大量地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从诗经原文看,比兴手法惯用有递进层意,是赋比兴的垂范手法。这种反复手法,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一直被继承和发展着,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在古时,“三”,“五”往往是“多”的意思,是一个虚数表示时间很久;数量很多;距离很远。从诗歌原文来看,应该也是为了表达“很长时间的感觉”,或者是赋比兴的手法。
按照原文出处“三秋”的时间
从出处看,三月、三秋、三岁应该是递进关系,这里的“三秋”就是字面上“三个秋季”的意思。
一年四季中一个秋,一个春秋为一年,要经过“三个秋”应该是“三个秋天”更确切,即三年。“三秋”是指三年,时间真的很长。
矛盾来了,“三秋”也有不同的答案
《诗经·王风·采葛》中曰“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这里的“三秋”即为秋的别名。因为秋季·三秋:古时七、八、九月份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简称“三秋”。亦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
联系上下文如果是九个月,但是要说极度思念九个月好像少了点,形容极度思念,应当理解为三年更合适,词语就是拿来用的,把含义留给读者,怎么用应该交给使用的人,但是考试只能用教的一个标准答案。
此外,“三秋”有时也单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的九月,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
“九秋之夕,为欢未央。”曹植的《七启》一诗中提到的“九秋”也是指秋天,古人把秋季的三个月九十天按十天划为“一秋”,于是秋季又称“九秋”。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读了这么多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三秋到底是多久?把答案交给读者吧![惊喜][微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