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生活常识

腹有诗书气自华(腹有诗书气自华原文)

时间: 2022-12-20

腹有诗书气自华,腹有诗书气自华原文。小编来告诉你更多相关信息。

六十八、腹有诗书气自华 原文:

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为善最乐,为恶难逃。

注释: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诗书:可以理解为文化和知识。

腹有诗书气自华(腹有诗书气自华原文)

腹有:我个人认为应该是有学归己用的意思,而不是简单的粗浅的看了多少书学了多少知识。是需要学到“自己的肚子里”自己可以使用,而不是简单的知道。如果只是简单的知道,自己并不会正确的使用,那就是“书呆子”或者是类似的人。

气:气质,气场,或者是精气神的意思。

腹有诗书气自华:当一个人“腹有诗书”的时候,“气”自然就会获得升华。或者说是自动会获得升华。

这是宋代最著名的文学家至少也是之一的苏轼写的一首《和董传留别》里的第一句当中的后半句。

《和董传留别》可能很多人甚至是绝大多数人没看过甚至是没听说过,我也是今天在百度上查到的。但是我相信有不少人听过“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这本身就证明,这句话的份量足以解释这种现象。

第一句诗句是: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后面的不知道也罢。专门解释一下这第一句。以此来证明和解释即便是苏轼写的诗为什么就这一句话广为流传。

粗缯大布裹生涯。说的是董传从出生到和苏轼离别写这首诗为止,他的衣着一直以来都是粗缯大布。这说明董传的家庭在当时的社会上贫富程度最多也就是中等偏下。当然大家不要用现在的中等偏下的生活条件就以为以前中等偏下的条件也还不错。

即便是在这样的物质条件下,董传在苏轼眼里看来董传具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和魅力。比其他的有钱也有文化知识的人更有气质,或者说有独特的气质和魅力和其他人有所不同至少不会比其他人差。

董传和苏轼两人感情甚深。苏轼也是当过大官的,而且起起落落,自然各种人包括那些王侯将相甚至是皇帝都见过。但是董传终身布衣,也就是说董传从苏轼写了这首诗分开之后依然是粗缯大布裹生涯。

但为什么苏轼会觉得董传具有独特的气质呢?苏轼肯定是自己也想过这个问题,排除了这只是自己的个人的主观错觉的可能,于是总结出来一句话来解释。这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主观的感知固然是一种主观因素,但是这种主观感知除了诸如色盲和幻觉这些病理性原因,主观的感知也是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之上的。

固然,可能两人的关系会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个人的判断,但是反过来想一想,为什么两人感情甚好?还不是因为董传“腹有诗书”?

董传终身布衣,自然也就不存在苏轼是刻意的结交董传,从而让自己对董传的印象和看法参杂了什么主观因素。

当然不排除董传刻意的和苏轼亲近结交的可能性,如果说董传因为苏轼的身份也好才华也好刻意的去结交,应该也还会有其他人因为苏轼的身份和才华去刻意的结交,但是为什么唯独苏轼对董传有特殊的主观感知呢?

所以归根究底还是因为董传自身所表现出来的“气”,这个“气”是客观存在的。

我自己也想了想,这个“气”应该是客观存在的。

比如说那些真正的大德高僧,内心平和,所以都慈眉善目。而真正的道教的高人,向往的是超凡脱俗,所以都仙风道骨。所以这也能说明,至少是能侧面证明这个“气”是一种客观存在。

这到底是因为他们有这个相所以才去信的这个教,还是因为他们信了这个教才有了这个相?

我突然因此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自己都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如果这个“气”真的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是不是就能说明:思想能决定“气场”。也就是主观必然决定客观或者说改变客观。

只是我们可能有些不得其法而已。目前只能停留在粗浅的入门级,只能是自动的表露而已。

即便前面说的高僧和道长都是不同的人,所以无法证明是信教显相还是以相入教。

但是就以我们自己同一个人来说。有的时候自己突然的一觉醒来就感觉自己精神饱满精力充沛,而且确实是脑子格外清晰,精力格外充沛,迎风冒雪都一点事都没有,这绝不是一种假象。但是有的时候就萎靡不振,四肢无力,脑子也昏昏沉沉的,别说迎风冒雪了,就是在家里吹个电风扇就感冒着凉发烧,这也是确实存在的客观现象,也不是假象和幻觉。

如果只是以时间的不同,即便是同一个人也会因为年纪的不同导致个人身体机能的不同,或者是因为饮食的不同所导致的。等等这些理由都不足以证明或说明。

比如说:甲一早起来,神清气爽,思路清晰,体力充沛,满脸红光。来到公司上班之后,工作效率和工作意愿都是平时所不及的。比如说平时都是走的还嫌累,今天都是用跑的还觉得力气用不完。然后领导打电话给甲,让甲去领导办公室拿一份文件去送给领导,领导现在在某某位置。然后甲进入领导办公室,文件并没有在领导所说的位置,又不敢直接打电话问,只能是自己到处寻找,急得满头大汗,最后终于找到了,一松懈,一不小心就摔碎了领导办公室的一件看起来就像古董的瓷器。一想到这个可能需要多少钱,可能自己一辈子都赚不到这么多钱,倾家荡产也赔不起,不但可能让自己的家庭一无所有可能自己还要坐牢,于是瞬间就从至少的状态变得有些浑浑噩噩,四肢无力,浑身发冷等等。把文件送给领导的途中想过逃跑,但是自己跑了,家还在那,总不可能让一家老小跟着自己亡命天涯吧?没办法只好勉强自己把文件送给领导,领导看甲不对劲,就问甲怎么了,是不是病了?于是甲就坦白自己不小心打破花瓶的事。领导说那个只是自己在博物馆看到过,喜欢这个花瓶的样式和诗画,于是买了一个高仿,也就花了千八百的钱。让甲明天自己去买一个回来放回办公室就可以了。甲一听就只要千八百块钱,瞬间那个负面状态就没了。又回到平时的正常状态。

这虽然是我个人编的故事,但是这种类似的情况肯定是存在的,至少是可能会存在的。

这个故事显然是不能用时间和饮食的不同来解释的。

目前最合理的科学解释最多也就停留在激素等(比如说多巴胺等)作用于身体。即便这种解释是科学的,但是也不得不承认一点,产生这些激素的条件,是已经就储存在自己体内的,而且产生这些激素是受自己主观思想的控制的,虽然是受到了外界的刺激。特别是这些引起负面作用的激素的产生和消除。

再联想到古人说的“大将之风”: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依然能镇定自若的发挥自己正常的水平。

假如说真的是因为激素的原因导致的自己状态的起伏,是不是就意味着这个“大将之风”就是能阻止自己体内负面激素的产生?即便产生了也能瞬间的消除,就如前面的故事里甲听到了那个花瓶也就千八百块钱那样瞬间的如负释重。只不过甲还没修炼到位,需要外界的刺激才能做到,而拥有“大将之风”的人并不需要什么外界的刺激就能主动的做到。

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

比如说甲向乙表白,乙同意了,于是甲就精神爽了。实际上甲已经具备了精神爽的身体条件的,只不过甲还没有修炼到位,还需要外界的刺激才能精神爽。

而诸如董传这样“乐道”的,即便是终生布衣,依然能始终保持“气自华”。

而且,同样以甲像乙表白为例:假设乙同意甲就会精神奕奕红光满面浑身散发出人逢喜事精神爽的状态;假设乙不同意,甲就会萎靡不振,脸色难看,浑身无力打不起精神。

那么,在甲表白之后乙没表明之前,甲就相当于是“薛定谔的猫”,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然而,我们用哲学的思想来思考这个问题,实际上乙的态度只是一个诱因,本质上,还是甲在当时自身具备了产生自己这两种状态的所有的客观因素,所以他在那个时刻具有产生两种状态的任一状态的可能。

那么,是不是真的存在这么一种可能,确实是存在一种修炼的方法,达到人都能控制自己的状态。只是甲还没有感悟到和学会这种方法,还需要借助外在的诱因。

而如董传这样的人,他们已经领悟到了这种方法,所以他们能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始终保持“气自华”的状态。

就如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痛苦和恐惧等表情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表现出来相应的表情,但是那些演技炸裂的演员就能挥洒自如的表现出来并不需要借助外界因素来触发。

而且就我个人的有限知识,这些表情之所以会那么生动的表现出来不仅仅只是因为自己脸部肌肉的运动结果,而是体内会产生相应不同的“激素”(或许是叫别的,这个我这个非专业的人就不知道了)。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那些实力派演员就是因为他们能随意的控制自己体内“激素”的产生和消除呢?

而所谓的脾气好的人,是不是就意味着他们能很好的抑制自己体内的负面“激素”的产生?

而脾气暴躁的人,是不是就是因为他们不能抑制自己体内的负面“激素”产生?

而那些抑郁症患者,是不是就是因为他们体内的负面“激素”会时刻的产生并且不容易消散或者说他们的思想出来问题导致他们不需要借助外界因素的情况下就始终能产生这些负面“激素”,就如董传这样的人一样,只不过是一个能自动产生正面“激素”一个是能自动产生负面“激素”。

当然具体的证实,就需要相关的科学家来证明了。

我只能是提供一个思路。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看修真小说看多了。自己也想写修真小说,搁这开始设计自己的修真的底层逻辑来了。

总之我个人感觉,很大概率可能确实存在一种修炼方法,能提升自己。

而且,所谓的修身养性,难道目的不就是为了减少甚至是避免外界的负面因素诱发自己的负面情绪吗?以及提高自己的正面情绪减少甚至是不需要外界的正面因素的依赖吗?

佛教有一个说法:人皆有佛性。以及王阳明的:心即理。是不是就是因为我的这种联想而提出的?

貌似又说多了题外话。还是回归注释吧。

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

黄金珍贵只是因为它天然具备货币属性,如果拿点这个货币属性,本质上黄金和石头泥土没有区别。从理论上来说,社会发展到现在,确实是需要货币也就是钱,但是并不一定需要黄金来当货币。

而安乐,如果大家具备了董传这样的姑且说是能力吧,可能只需要很少的代价就能获得,如果大家不具备董传这样的能力,可能就需要很多的钱或者是外在因素条件才能获得。

所以这句话就是希望大家不要太在意外在因素,而要去尽可能多的让自己“腹有诗书”。而如果按照我前面的怀疑和假设,这个“腹有诗书”就应该做一个扩大理解,既通过学习“诗书”这些文化和知识来达到让自己具备董传这样的能力。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就是说,如果大家没有董传这样的能力,或者就是拥有反方向的能力比如说抑郁症,你就是挣再多的财富拥有再高的权力和地位,那也活的很艰苦。只有通过学习让自己获得董传这样的能力,即便没有获得什么物资条件也没有什么权力和地位,也能活的安乐。

为善最乐,为恶难逃。

再一次强调善恶的因果报应。

为善最乐。大家要充分的理解“善”的本质。

套用老子的一句话: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把这个“德”改为“善”就是:上善不善,是以有善。下善不失善,是以无善。

我个人的理解就是:真正的“善”不是为了自己获得“善报”,只是因为“善”而去“善”,这才是真正的“善”,这样才是有“善”。这才是“上善”或者说是“真善”。而“下善”只是为了避免自己失去“善”的名义或者说是失去这个“善报”才去行的“善”,就是“下善”就是“假善”,所以就是“无善”。

自然这里的“为善最乐”的“善”指的就是“上善”“真善”。

“因善而善”,本身并不求外界的任何回报,所以外界的任何反应都不会影响到自己的主观思想,自然就是“最乐”。因为外界的任何反应或者说是回馈都不会影响自己的心情,自然这个“乐”就是“永恒”的。

如果是因为自己想要获得“善报”才行的“善”那么这个“乐”实际上就是“薛定谔的猫”,有可能乐也有可能悲,自然就谈不上“最乐”。

为恶难逃。说的是做了“恶”,自然就会造成一个结果:“善人”远离你,“恶人”靠近你。

一群“恶人”在一起,就自然的造成了一个局面:恶人终受恶人磨。

固然也有“恶人”过的好的个例。但是实际上这个所谓的“过的好”依然是会受到其他“恶人”磨的,并不能例外。

而且所谓的“过的好”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人们的一个误解,只是从他的物质条件得出的一个粗浅且片面的判断。有句老话是这么说的: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

当然也不排除有个别的“恶人”,可能他也具备了董传这样的人的能力。达到了自己的心境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

所以我个人还是对到底是不是真的有一种修炼方法能让我们达到董传这样的人的境界更感兴趣。

既自己的心境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只受自己的控制。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0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1873488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