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静观皆自得的解释
“万物静观皆自得”的解释:静观万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乐趣。“万物静观皆自得”出自北宋诗人程颢所创作的《秋日偶成》,这首诗是作者用诗歌的形式总结自己的治学心得,宣扬其理学思想的作品。
秋日偶成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日子闲散的时候,没有一样事情不自如从容,早晨醒来,东边的窗子早已被日头照得一片通红。
静观万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乐趣,人们对一年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
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
不受权势富贵所迷惑,贫贱而能保持快乐,这样的男子汉就是英雄豪杰了。
⑴从容:不慌不忙。
⑵觉:醒。
⑶静观:仔细观察。自得:安逸舒适的样子。
⑷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佳兴:好兴致。
⑸道:引申为规律、原理、准则。通:通达。
⑹淫:放纵。
⑺豪雄:英雄豪杰。
诗的首联从日常起居入手,写贬官后闲适生活,其余三联均围绕说理展开,中间二联体现的是作者的自然观,尾联则是作者的人生观,这些都十分典型地体现了宋代理学知天命、乐大道的通达态度。这首诗注重归纳推理,缺乏形象,枯燥乏味,情理及艺术方面都不甚可取。
这首诗是作者反对王安石变法后,被贬谪回到洛阳后所作的。作为一名道德修养已经达到很高境界的理学家,作者所思考的并不是个人的得失与荣辱。他的安闲来自于内心的强大以及对天道至理的准确把握。换言之,即安闲是果,得道是因。这首诗即是体现这一心态的作品。
程颢,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洛阳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调鄂鄠县主簿。熙宁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贬为镇宁军签判,知扶沟县。哲宗立,召为宗正丞,未行而卒。
他是有名的理学家,北宋理学五子之一,与其弟程颐合称“二程”。二人创立的学说,世称“洛学”,是理学中的重要派别。曾在洛阳讲学十余年。著作有后人所辑《二程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