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打雷有什么讲究
惊蛰日响雷,主岁丰稔,人们都期望这一天有雷雨。而如果惊蛰以前就响雷了,那就会久雨不停,有气象民谚云:“未蛰先蛰,一百廿日阴湿。”那么惊蛰打雷有什么讲究呢?下面小编就来解答一下大家的疑问。
目录
惊蛰打雷有什么讲究
惊蛰闻雷预示着什么
惊蛰的意思
惊蛰打雷有什么讲究
一、不可在雷雨天房事
这是华夏族自古以来的禁忌,不可在雷雨天房事。认为在雷雨天房事会损害元气,在雷雨天受孕的孩子会残疾!
二、不呵风骂雨
《曲礼》中说:'如果遇到疾风迅雷大雨的天气,就一定要整肃仪容,虽然是在夜里,一定要起床,穿戴好衣帽端身而坐。’程子每次遇到风雨,必定会起床,这是尊敬天地。
三、不在雷雨天发誓说谎
《原化记》记载:“唐代贞元年间,华亭县界村有个叫堰典的人,其妻子与人私通,又偷了邻居的一条手巾。邻居知道了,到堰典家里寻找。堰典和妻子都不承认并辱骂他,他感到冤屈愤怒,于是就对堰典说:“你妻子和别人私通,又偷东西,你们还都不认帐并且骂人,上天怎么能容忍你们呢?!”
堰典说:“我妻子没有和别人通奸也没偷东西!如果象你说的那样,让我们全家遭雷击!”然后各自散去。到了晚上,大风雨来了,霹雳震怒,击破了堰典家的房屋,他们夫妻及家人男女五六口全被劈死了。”不过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要随便发誓,更不要用发誓来说谎。
四、雷州的禁忌
在唐朝的时候雷州半岛有许多对雷的禁忌,如《投荒杂录》记载:“地人对于雷十分虔敬而且畏惧,常常准备酒肉来祭奠它。如果有人把猪肉与鱼掺到一起食用,霹雳就会降临到他头上。
在雷州南部地方有一种棹树,用它煮出的水浸泡酸梅和李子,习惯上称为“棹汁”,若将“棹汁”与猪肉掺在一起食用时,也会致霹雳临头。”
<<<返回目录
惊蛰闻雷预示着什么
古代的《淮南子·天文训》云:“雨水加十五日指甲则雷惊蛰,音比林钟”,滚滚春雷唤醒了蛰伏的万事万物,告诉我们春天已经到来。
民间画匠描绘的二十四节气神像中,惊蛰这一节气通常画的是手拿凿与锤的雷神。惊蛰和雷神关系密切。因为人们一般认为是春天滚滚的雷声唤醒了蛰伏大地之中的生命。正因如此,惊蛰是否打雷,被看成关乎一年气象的象征性标志。如果惊蛰有春雷滚过,农民们会认为是丰收的好兆头。
俗谚说:“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如果没到惊蛰就打雷,那就违反了节气的规律,预示着年成不好。用农民的谚语讲,是“未蛰先雷,人吃狗食”。还有一种说法叫“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蛰字下面带有“虫”字,所以湖北、贵州等地认为惊蛰日如果打雷,夏季会毒虫众多,当地谚语“惊蛰有雷鸣,虫蛇多成群”。
<<<返回目录
惊蛰的意思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我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按照一般气侯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惊蛰节气人们要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活动的预报,当心冷暖变化,预防感冒等季节性疾病的流行。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