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立冬的传统习俗
如果立冬这一天是晴朗的天气,那这年的冬天会非常冷;相反,如果是阴天,那么将会是一个暖冬。下面是小编收集推荐的广东立冬的传统习俗_立冬气候,欢迎阅读参考。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从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开始到11月22日或23日结束。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一样,都是农历上表明一个新季节的开始。习惯上,我国民间常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根据气象学上连续5日平均气温10℃以下为冬天,连续5日平均气温为10℃-20℃为秋天来看,广东在立冬时,仍是真正的秋天。
“立冬补冬”是民间数千年的习俗,一到立冬,广东人就会结伴去打边炉吃羊肉,热热闹闹地开怀大吃;而立冬后,不少人会把珍藏的高丽参、鹿茸找出来准备进补。广东人称火锅为打边炉。广东人重汤头,因此粤式的打边炉自然也以好的高汤为底,加上各式海鲜、山珍入味,蘸料则以沙茶酱为主。
在汕头每个节气都讲究进食不同应季美食,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立冬进补”和吃板栗炒饭是汕头特有的习俗。据说立冬当天进补,营养成份会百分之百被人体吸收。进补药膳用的中药材有人参、当归、枸杞、西洋参、鱼胶、鹿茸、冬虫夏草、茯苓、黄芪等等,药膳常用的食品有乌鸡、鹧鸪、鸽子、鹌鹑、水鸭等。
在潮汕地区流传着一句俗语,叫“立冬食蔗无病痛”。潮汕先人认为在立冬这一天吃了甘蔗,既可以保护牙齿,又可以起到滋补的功效。立冬日,用花生、蘑菇、板栗、虾仁、红萝卜等做成的香饭,深受潮汕民众喜爱。营养价值丰富,口感浓郁香脆的板栗,是炒香饭的上等佐料,也是市场上的抢手货。
以前潮汕地区立冬还有吃“炣饭”的习俗,这种食俗在远古时期就有了。潮汕地区俗谚说“十月十吃炣饭”,十月初是新米上市的时候,加上当时的白萝卜、小蒜、新鲜的猪肉等,一道简单美味的炣饭就做成了。据介绍,“炣”是指烹饪的方式,指用火烧,它体现了潮菜丰富的烹饪方式。
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姜母鸭是自1980年代后才流行冬天进补的小吃。店家提供煮熟鸭肉、老姜(姜母)、米酒、胡蔴油、中药药材包,共同熬煮于顾客桌上瓦斯炉或炭火,食后通体暖畅,颇受欢迎。
立冬期间的华南北部,即便寒风扫过,气温会迅速回升,晴朗无风之时,常有“十月小阳春,无风暖融融”之说。这里往往12月才会进入冬季。
华南南部、台湾以及以南的海南岛等岛屿地区,此时的气温也不是很高,最高气温一般都在30℃以下。此外,也不排除受强冷空气的影响,出现强烈降温的情况,只不过近些年来较少出现。
立冬三候
立冬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立冬节气开始,水开始结冰;大地也开始冻结;野鸡一类的动物也逐渐失去了踪迹,而海边则会看到一些外壳及颜色与野鸡花纹相似的大蛤蜊。
(1)吃饺子
很早的时候,人们就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但其实吃饺子也是立冬的习俗之一,因为立冬节气是秋季与冬季的“交子之时”,而“饺”与“交”谐音相似,所以吃饺子迎之。该习俗多流行与东北地区。
(2)拜师礼
冬季里,好多村庄都举行拜师活动,是学生拜望老师的季节。入冬后城镇乡村学校的学董(学校管理人员),领上家长和学生,端上方盘(盘中放四碟菜、立冬有哪些习俗:一壶酒、立冬有哪些习俗:一只酒杯),提着果品和点心到学校去慰问老师,叫做“拜师”。
在北方流传的谚语:
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
立冬打雷要反春。
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
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
霜降腌白菜。立冬不使牛。
在江南流传的谚语:
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
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
西风响,蟹脚痒,蟹立冬,影无踪。
在闽南流传的谚语:
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雨防春旱。
重阳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晴一冬。
立冬南风雨,冬季无凋(干)土。
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鱼防春旱。
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
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
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
立冬不吃糕,一死一旮旯。
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
立冬补冬,补嘴空。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下柿子,立冬吃软枣。
在客家流传的谚语:
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银,立春后犁铁(指应早翻土)。
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
1)种麦到立冬,来年收把种。
2)种麦到立冬,种一缸,打一瓮。
3)立了冬,耧再摇,种一葫芦打两瓢。
4)十月不种麦。
5)十月种麦不嫌羞,明年和他同时收,人家用镰割,自己用手揪。
6)种麦到立冬,费力白搭工。
7)立冬不倒股,不如土里捂。
8)立冬不分针,不如土里蹲。
9)立冬不倒针,不如土里闷。
10)立冬不倒股,就怕雪来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