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善言 暖于布帛 伤人以言 深于矛戟的意思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的意思是什么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的意思是:与别人说善意的话,让人感觉比穿上布帛还要温暖。用言语伤害他人,比用长矛利戟刺人还要严重。这句话的意思出自《荀子·荣辱》,《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
憍泄者,人之殃也;恭俭者,偋五兵也。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无所履者,凡在言也。巨涂则让,小涂则殆,虽欲不谨,若云不使。
骄傲轻慢,是人的害殃;恭敬谦虚,可以摒除兵战之祸。虽然有戈和矛的利刺,但都不及恭敬和谦虚有利。所以给人说善良的话,比布帛衣服还暖;说伤害人的话,比矛和戟刺得更深。所以在磅礴的大地上,却不能踏足上面,不是因为大地不安稳,危险而无法踏足,全是因为言语不当。巨大的路途也有拥挤时,细小的路途也有危险,所以即使想不谨慎,也好像不能不谨慎。
恭俭:恭敬谦虚。
故:所以。
善:善良。
暖:温暖。
伤:伤害。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重要的著作,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荀子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荀子的社会道德观包括隆礼重法、人而能群、分等级而治,荀子认为人之性恶需要用礼义法度来加以制约,在《荀子》的《礼论》、《王制》、《强国》、《天论》、《非相》、《君道》等篇中皆有论述。
此外荀子在政治上主张要使国家强盛;必须行“胜人之道”;在人生观上主张积极有为与正义原则;在修养观上主张修身为本,强调“学”,提倡思,重视“行”,在教育观上主张“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尊师重教”、“君师合一”。
荀子,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晚年蛰居兰陵县著书立说,收徒授业,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荀子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鬼神迷信;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其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书中。
荀子还整理传承了《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典籍,为传播保存儒家思想文化做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