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祖先是谁呢(人类从鱼进化而来是真实的吗)
人类从鱼进化而来是真实的吗?人类的祖先是谁呢,接下来小编带你了解详细信息。
人类的祖先可能是鱼。目前已知最早的脊椎动物,是在我国云南省发现的“昆明鱼”。它是一种无颌的鱼形动物,距今约五亿三千万年。在这一阶段的演化过程中,颌的出现,成为脊椎动物进化的一个关键节点。
人类的祖先什么时候变成鱼了?
看过前段时间屠榜各个热搜的词条——“我国科学家证实人类是从鱼进化而来的”,相信很多人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这说的,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接连发表在顶尖学术期刊《自然》的最新研究结果。该成果甚至登上了《自然》当期杂志封面。
《自然》封面展示了最新发现的5种志留纪古鱼新属种的三维复原图
但印象中,人类的祖先不是古猿吗?怎么突然变成鱼了?
以后吃鱼的时候,是不是在变相地吃祖先?
“人类的祖先是古猿”,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一副于20世纪70年代左右发现的南方古猿阿法种化石骨架。
因为这具骨架有典型的“经常性直立行走”特征,经认证,科学家们认为这应该就是我们现代人——智人的祖先。这副骨架,被命名为露西(Lucy)。科学家们亲切地称她为“老祖母”露西。
但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拉得足够长,就会产生一个问题:从露西往上捋,她的祖先又是什么?
想回答这个问题,绕不开脊椎动物的演化历史。
而鱼类,就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
目前已知最早的脊椎动物,是在我国云南省发现的“昆明鱼”。它是一种无颌的鱼形动物,距今约五亿三千万年。在这一阶段的演化过程中,颌的出现,成为脊椎动物进化的一个关键节点。
按照科学家们的推断,在这个节点上,硬骨鱼类的其中一支,逐渐进化成陆生脊椎动物。这个过程最典型的特征是,它们的呼吸器官从鳃变成了肺。
随后,这些登上陆地的鱼类逐渐适应了陆地环境,进化出了四肢,成为最早的两栖类动物。它们习性与现在的蛙类很相似:幼年时需要用鳃呼吸,成年后可以在陆地生存,但产卵和孵化过程仍需在有水的环境中进行。
随着时间继续推移,两栖类动物中逐渐分化出一种羊膜动物。它们的胎儿外会包裹着一层羊膜,出生前后不会发生形态变化。这种分化,让它们彻底摆脱了水生环境。
到了“恐龙时代”,羊膜动物中的部分动物逐渐进化成哺乳类动物,而其中的一小支又在漫长的时间里,慢慢进化成现在的人类。
所以,说人类的祖先是古猿没有错,是古鱼更没有错。
并且,我们也不用过分担心“吃鱼是不是在吃祖先”。毕竟人类和现生鱼类在当初的关键节点分别选择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并各自演化到今天。
如果非要给这段淡薄的“亲戚关系”加上一个限定,那大概也只能是平辈了。
回归到此次被《自然》杂志选为封面的论文,既然此前就有“人类的祖先是鱼”的说法,那为什么还能称之为“填补空白”的研究呢?
简单来说:因为我们找到了化石证据。
现代古生物学家普遍认为,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最早可以追溯到5.39亿~5.20亿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包括人类在内,目前地球上现存的99.8%的脊椎动物都有颌骨。
而人体的很多器官和关键身体结构都可以追溯到有颌脊椎动物的出现。只不过,以上的这个推断,一直缺乏完整的有颌脊椎动物初期演化的化石证据。
这种情况,直到2009年才慢慢改善。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华南地区及潇湘动物群中约4.25亿年前的化石中发现了相关证据。
此次的研究价值也在于此——我们集中发现了一批产自我国重庆与贵州交界的新化石标本。这些标本的发现让有颌脊椎动物的标志性演化特征更加清晰,属于首次为有颌类的崛起与最早期辐射分化提供确切证据,当然称得上“填补古生物学史关键空白”。
这一次,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带来的是5条来自约4亿年前的古鱼化石:
我们按照时间线一个一个捋一下,就能知道为什么这次的“填补空白”能让学界这么激动。
首先,是5条鱼中时间最早的新塑梵净山鱼。通过对梵净山鱼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这类鱼属于软骨鱼—棘鱼类—栅棘鱼属,并且已经拥有了相对成熟的身体结构。它的发现,把脊椎动物中栅棘鱼类的最早出现时间推到了志留世兰多维列期。
按照此前科学家们的推断,软骨鱼和硬骨鱼的形态学分化时间应该是保持一致的,所以,新塑梵净山鱼化石也侧面证明了,硬骨鱼干群,在这一时期应该也已经出现了。
再看时间稍晚一些的双列黔齿鱼。
这类鱼最典型的特征是,有排列清晰、呈之字形单向生长的齿单元与交错排列的侧生齿单元。这个特点让它能完美区别其他无颌鱼类——它是有颌的。这次的发现,把有颌类最早的牙齿化石记录直接向历史深处推进了1400万年。
而时间更晚一些的灵动土家鱼化石,则为我们解释了一个更具体的问题:人类的四肢从何而来?
按照以往的认识,通常认为陆生生物的四肢来源于肉鳍鱼类的偶鳍(胸鳍与臀鳍)。而近年来分子生物学与胚胎学的研究指出,偶鳍的起源也遵循“鳍褶理论”,即它是从一条纵贯全身的褶皱演化而来的。
灵动土家鱼虽然属于无颌类,但在这次发现的灵动土家鱼的腹部,科学家们就发现了一对纵贯全身的腹侧鳍褶,这为学界长期以来讨论的附肢起源的“鳍褶理论”提供了关键的证据。而另外两种古鱼化石,也分别在不同程度上对有颌脊椎动物的演化提供了证据。
正如《自然》杂志对这些发现评述的那样:“无论在理论发展上还是在时间线的完善上,一个令人振奋的早期有颌类演化研究新时代已经到来,而我们正处在它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