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2-03
头脑风暴是各个品牌营销策划公司经常进行的群体创意会议,笔者也应邀参加过一些公司的头脑风暴会议,往往都是七嘴八舌的胡说八道,看似简单的群体创意会议,却被很多公司做变了味儿,结果是效果不佳,会议一开就是几个小时甚至几天,不但把参会人员搞得精疲力竭,还无法真正出来精品创意。实践当中,我们采取如下的步骤进行头脑风暴:
向头脑风暴参与者提前下通知
公司需要进行头脑风暴群体创意会议,基本上都是尽量提前足够的时间下通知,把项目情况和创意需求等告知参会人员。头脑风暴前的准备工作,对于提高头脑风暴效率相当重要。
一些聪明的擅于扑捉灵感的创意人员很可能会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很快积累一定的创意要素,待到创意会开始时,所有参会人员会将自己过去的思考拿出来供大家头脑风暴。因此,会议中,应注意,不能允许参与创意会的人员只听不说、只表态不提观点,这样会保证更多的创意元素呈现出来,对于接下来大家的思想碰撞做足铺垫。
头脑风暴组织者提前做好理论标准
肯定有人会怀疑,既然是头脑风暴,还要树立什么框框之类的理论标准,岂不是让思维碰撞受到限制?其实不然。大家知道,在营销策划或者品牌策划的过程中,大家所要寻找的创意点往往会有相应的标准可循,比如,目标消费群,传播渠道,传播时间,成本费用,传播受众,细分市场等一系列的要求标准,这需要头脑风暴组织者提前进行标准设定,这对头脑风暴过程中参与者评估具体创意提供了依据。举例来说,大家为某小企业进行快消食品广告脚本创意,其广告制作成本不超过20万元,明星代言之类的创意可能就会远远超过公司的承受能力。
头脑风暴过程中的发言要有论点有论据
很多人理解的头脑风暴就是大家通过语言的碰撞产生创意灵感的火花儿,最终达到推出最佳创意的目的。实践当中,我们发现,一旦头脑风暴演变成无序混乱的激荡式的发言,其效率就会极大地下降,甚至演变成言之无物的伪辩论,对于创意的推出毫无意义。于是,我们要求头脑风暴参与者按照“参会必发言,发言必有点,有点必有据”的要求发言,这样,可以避免伪命题伪创意的出现,浪费参会者的时间和精力。
曾经有一次公司的头脑风暴没有按照这个十五字要求进行发言讨论,结果在讨论过程中一个伪创意占据头脑风暴的上峰,虽然几位资深的专家坚决反对,但由于人数上的劣势,使得伪创意成为结论。在我们对于这个创意策略进行评估时,发现其严重弊端,因此,不得不重新进行头脑风暴。在对这次失败的创意进行总结时,发现讨论没有按照“发言必有点,有点必有据”的方针来进行,结果提出伪创意命题的人没有提出论据,大家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又只从表层论据当中寻求支撑论点,结果造成伪创意占据上峰。
头脑风暴切忌跑偏
每次头脑风暴的中心议题一定要明确,切不可模棱两可,这会使得参会者在讨论过程中出现跑偏的现象。
还有一种就是故意跑偏,这与头脑风暴组织者或者个别领导者有关。笔者曾经参与过某企业关于品牌LOGO的创意头脑风暴,当其中一位参与者用中粮的LOGO来佐证该公司的LOGO创意方向时,突然令该公司老板想到了他与中粮的一次特殊交道,于是,他便津津有味地为参会者讲起了他与中粮的故事,故事与LOGO创意毫无关系。这种做法,不但使参会者聚焦的神经跳到别处,还使得刚刚阐述的观点被其他参会者迅速忽略掉,极其不利于头脑风暴成果的达成。
头脑风暴的参与者即决策者
一些企业的领导或者专家开始不参与头脑风暴,对于创意的产生过程不清楚,却要对于头脑风暴的结果进行决策,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北京立钧世纪营销策划公司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头脑风暴的参与者即头脑风暴的决策者,任何公司领导和专家在没有参与头脑风暴的情况下,不得参与头脑风暴创意结果的决策。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企业领导在未参与头脑风暴整个过程的情况下,突然闯进头脑风暴会场,向大家询问头脑风暴结果,并对一些结果妄自做出好与不好的评论。一些个别领导甚至在其他员工进行了长时间头脑风暴之后,进入会议室,推翻大家建立起来的创意,生硬地“推销”自己的创意。这是非常伤害头脑风暴参与者热情的,同时,这样的做法也是极为不科学的。
结束语
头脑风暴是一种科学的创意方法,参与者一定要严肃对待,把头脑风暴会议开成科学而高效的会议,而不是毫无章法的七嘴八舌,甚至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