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儿童教育

熬到日子也变好 才发现年味儿总忘不了

时间: 2022-11-27

熬到日子也变好 才发现年味儿总忘不了.jpg

文/张玉柱

熬到半百了,日子也好了,年味也淡了,儿时的年味儿总是忘不了。  

儿时,最高兴的事就是过年了。我们地方有一个习俗,一到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把早以扎好的灯笼拿到外面亮着,那叫红红火火。每家在没钱也都买一小盒五角钱的像筷子粗头粗细的磕头了,就是红色的小洋蜡。插在灯笼里的洋钉子上。  

大街上全是小小子蛋子,和小丫头片子。都在显摆着自己的灯笼好,啥颜色都有,红黄绿是主色,五彩缤纷。百八十个灯笼汇集在一起好壮观呐!  

西头的小孩子提着灯笼往东头走,东头的小孩提着灯笼往西头走。屯子东头西头和中间都各有一个碾房。大伙玩了一圈都各自回自己那儿头的碾房里,唱歌,演节目,也不用排练,都是即兴,那时的农村小孩能会啥!都唱八大样板戏。好好赖赖都能唱上几嗓子。那个高兴劲儿呀!甭提了。  

大人们白天就已经贴好了对联,那时的年也好过,有钱的人家二十元就能过个好年,没钱的有五元钱也能过年,给孩子买点鞭炮,看现在放鞭炮一放一两盒,放完大的放小的多过瘾那。我们那时啊!卖了一盒在把小鞭拆开,一个一个放,一回拿个十个八个放着玩,有困难家的小伙伴没钱买小鞭炮,我就让他也放几个,把他那个乐的呀!在买一盒磕头了,大人们买点老红糖,发上黄米面,煮上红豆豆,做成年豆包,这就是年。  

这年豆包做法可有讲究,它吃时的口味就不一样,我们屯子蒙古族和汉族各占将近一半,我家是蒙古族,蒙古族做年豆包一个特点,面软,包豆时松,包的相对大一些,放在小碗里一个就行,两个就放不开了,入口时滑而嫩。而汉族人家做的面稍硬一些,豆包的个头小,跟王母娘娘吃的蟠桃似的,又好看又好吃,一小碗能放二三个,入口特别劲道。  

有条件的在给孩子扯点卡奇布做件衣服。真的都不错了。  

大年初一,我们几个小伙伴挨家挨户给老人磕头拜年,给一把毛嗑(葵花籽)一二快糖快,我们就非常满足了,到了实在亲戚家,有时还给一角二角的。把它好好的保存好,开学了,买本用。  

到了正月初三大队就开始扭秧歌,每一屯子都有,汇在一起开始斗秧歌,乐大夫现场编词现场演唱,逗人开心,真是有才。鼓乐齐鸣人们脸上都打着粉,上着装跳的那个欢那。那个代劲呀!  

初十就是全公社汇演,那时就更热闹了,秧歌里有伴西游记里孙悟空猪八戒的,有跑旱船的,还有楞小子逗蛮姑娘的,幽默,滑稽,逗得人捧怀大笑。  

在那种气氛大背景下,他们扔对生活充满信心,舞动着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头三名都有大奖状,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一正月,年味那个浓哇!  

童年是甜蜜的,最可贵的是那份童真,那份快乐,那份怀念。伴着浓浓的年味,我们又长了一岁。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1873488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