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生活常识

古代是几月开学 农闲时才可入学

时间: 2022-11-25

古代是几月开学

农闲时才可入学。中国古代以农立国,上至庙堂下至村野,大小事务都要围绕农时进行。学校教育亦不例外,需避开繁重的农忙时节,在农闲时方可入学。据西汉崔寔《四民月令》,秦汉之时的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一年分别有两次和三次开学时间:“成童”即15岁以上、20岁以下的青少年学生,一年有两个学期,分两次开学。

第一次开学是在春天,在“农事未起”的春耕大忙前,要送“成童已上入大学”,学习“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科目。

第二次开学是在十月“农事毕”,秋收结束,“五谷既登,家备储蓄”,家家户户都有余粮,“命成童入大学,如正月焉”,继续学习“五经”。

“幼童”即9岁以上、14岁以下的儿童,每年有三个学期,分三次开学。

第一次开学是在正月“砚冰释”,用来研磨墨汁写字的砚台上的冰片消融时,送“幼童入小学”,学习“篇章”,即《六甲》《九九》《急就》《三仓》等启蒙读物。

第二次开学时间在夏末秋初,“八月暑退”,热气散去,天气转凉,“命幼童入小学,如正月焉”,继续学习启蒙读物。

第三次开学在十一月“砚冰冻”,砚台结上冰片时,时令已到冬天,农闲无事,幼童再次进入小学。在春天和夏末秋初两次学习启蒙读物的基础上,幼童在冬季学期可以进入到《论语》《孝经》的学习阶段。幼童冬季入学也有在十月,《春秋公羊传》即言“十月事迄,父老教于校室”。南宋陆游《冬日郊居》诗亦云,“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陆游自注其诗言,“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

古代入学年龄跨度大

古代入学年龄没有一定之规,但通常比现在晚。据《春秋公羊传》,“八岁者学小学,十五者学大学”。而且,家庭出身不同的孩童,入学年龄也差别颇大。西周时期,王太子一般是8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世子”,即公卿大臣的长子、大夫等低级官员的嫡子,13岁上小学,20岁上大学。而“余子”,即大夫等低级官员的庶出孩子,和部分有机会接受教育的平民子弟,在15岁才能入小学,上大学的时间就更晚。

后世入学年龄一般都在8至15岁之间。据明朝《嘉靖太平县志》,太平县“令民间子冀盼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皆入社学”;《嘉靖香山县志》则言,“八岁至十有四者,皆入学”。

有个别神童入学比较早,如唐朝开元名相张九龄7岁就能写出一手好文章,13岁出文集。《长安十二时辰》里李必的原型——李泌,7岁就能写诗作文,唐朝中后期理财名臣刘晏,7岁考中科举考试中专为少年儿童应试设置的科目“童子举”, 7岁学业便如此优异,则入学最晚也在四五岁左右。

也有人开蒙较晚,迟至三十而立之年才能入学。北魏儒学大家刘兰因家贫,“年三十余,始入小学”。刘兰虽入学较晚,但进步神速,刚上学便将《急就篇》倒背如流,“家人觉其聪敏”,便砸锅卖铁送他到名师中山王保安门下研习《春秋》《礼记》《诗经》等。刘兰“且耕且学”,勤工俭学,三年便学成出师,开门立派,“学徒前后数千”,成为一代儒宗。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1873488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