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儿童教育

常识高中读书笔记800字

时间: 2022-11-21

《常识》总的来说就是一段时期时事评论的集册,书中每个篇章都是梁文道关于社会热点下的自我阐述,但是与一些评论不同的是,他的观点里鲜有晦涩难懂的道理,好似站在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界面,用全新的视角去看待这个社会,借助探索的目光,带领我们思考社会热点事件背后所被人忽略却又极为重要的内涵,他称此为“常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常识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常识读后感1

最初认识梁文道来自凤凰的《锵锵三人行》,那标志性的寸板头,一副中式的着装,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与其着装成鲜明的反差的是其欧化的思想和言论,与带着上海人特有狡黠的徐子东构成了的铁三角让这个节目内涵不止停留在嬉笑怒骂中。

梁文道除了在凤凰做节目还经常写书著评,《常识》一本主要就是收集其发表于报端的杂文集,篇篇千余字数,短小精悍,针砭时弊。由于很多是时评,所以近期的热点爆点都一网打尽,读起来代入感还是很强,大呼过瘾。看他的杂文很容易联想到另外一个人---鲁迅。两人不仅在外貌上有相似之处,对于针砭时弊,敢说敢写也是一脉相承。所以梁文道在后续中出现感谢出版社的老师的勇敢,居然愿意出这部书的话语。但是与鲁迅的字字见血,毫无情面相比梁文道无疑温柔了很多,带着传统文人的某些中庸之道。很喜欢的另外个作家陈丹青也这样说过“我不主张继承这种精神,因为谁也继承不了、继承不起,除非你有两条以上性命,或者,除非你是鲁迅同时代的人。”

《常识》全书有364编短文构成,洋洋洒洒,涉及的内容也是方方面面,下到社会热点上到国际形势,从体制到愤青,从范跑跑到奥巴马,从足球到《京都议定书》。由于都是时评,文字显得通俗易懂,当然作者的本意也非如次,在每篇的简短的文字中巧妙的将现代文明的常识暗含其中,让普通读者阅后也能恍然大悟或者若有所思。比如《自虐》一文,对于网上网上一边倒的反日倾向做了佛洛依德式的分析,原来编撰日本人歧视中国人的传说,可以看出是自信心的的缺乏。在文《文化入侵》故宫星巴克的伪命题中剥开层层面纱还原事情的本质,我们终于看清楚这并非是个文化问题而是个定位问题---管理者的定位问题。在《低俗》---为什么当官者得人品味特别好,我们看到关于媒体低俗化中政府的“保姆行为”。在《幽默》---为什么我们笑不出中,中国人的笑脸去哪了呢,恶搞难道是我们的第二张脸?

《常识》一书,在我看来书中最宝贵最打动我的东西还是梁文道的“人文关怀”,虽然这个词已经被用滥了,可我一时真的想不到更合适的词。我所说的人文关怀就是能够关注这个世界芸芸众生中最普通最大众的那部分人,关注他们的价值和尊严,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另一面,他在文中让授人以渔的用心良苦,让我们每读一片,都会感叹这些逻辑思维,或哲学伦理或是现代文明的常识为何我们离开我们太久,这些常识我们都还远远不识,这一点,梁文道和这本《常识》殊为可贵!

常识读后感2

近日,我认真阅读了梁文道先生编著的《常识》一书。该书是梁文道先生近年来撰写的时评文字结集,其中的各个小篇目都是曾在报刊杂志或者网络上发表出来的时事评论。

作为一位有良知的香港知识分子,他以“第三眼”看内地,以关注和热血掷出“匕首与投枪”,谈及政治、民主、民族、教育、新闻自由、公民道德等社会诸多方面。文字风格犀利,文章主旨清晰、论述简洁有力,往往一针见血命中问题之要害,其文字在带给读者阅读快感之余,还催人省思,给人启示。本书名曰《常识》,正如梁氏自言:“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通过通读全书,我真切感受到,梁文道的确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独特的观点见解和深刻的思想认识,全书有364编短文构成,洋洋洒洒,涉及的内容也是方方面面,下到社会热点,上到国际形势,从体制到愤青,从范跑跑到奥巴马,从足球到《京都议定书》。由于都是时评,文字显得通俗易懂,当然作者的本意也非如此,在每篇的简短的文字中巧妙的将现代文明的常识暗含其中,让普通读者阅后也能恍然大悟或者若有所思。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梁文道先生对我所熟悉的事件的评论,因为他让我注意到了我所熟知的事件背后更深层次,更本质的东西。而这些都是我不曾思考到的方面。他的时事评论,真的让我感受到,自己以前看问题都过于肤浅。梁文道还在自序中提到,他的一个愿望,是希望社会上的我们能够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正是我读完《常识》之后,所意识到的很重要的一点。

当前,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新冠肺炎疫情形势持续向好。作为一名国有企业从事宣传工作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党和政府正在做什么、还要做什么”,切实把政治责任扛在肩上。

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打好主动仗、下好先手棋,加大宣传力度,创新网上宣传形式,壮大正面宣传声势,强化舆论引导时度效,全面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重点任务,弘扬真善美,积极报道疫情防控的先进事迹和复工复产的典型案例,大力宣传本单位一线工作者的感人事迹,展示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稳定社会预期,增强发展信心,着力打通“两个舆论场”,为疫情防控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

常识读后感3

“有些作者把社会和政府混为一谈,弄得它们彼此没有多少区别,甚或完全没有区别;而实际上它们不但不是一回事,而且有不同的起源。社会是由我们的欲望所产生的,政府是由我们的邪恶所产生的;前者使我们一体同心,从而积极地增进我们的幸福,后者制止我们的恶行,从而消极地增进我们的幸福……这便是政府的起源和兴起”。(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分科本·政法《潘恩选集》第3页,商务印书馆20年版)这是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时政治思想家托马斯·潘恩(1737—1809)所发表的《常识》中的一段话。潘恩从“社会”与“政府”的区别的“常识”入手,揭示了世袭君主制度的罪恶,痛斥英国国王残暴无能,主张独立后的美国应该建立共和国,公开提出美国独立问题。这些看似平淡的论述,却点燃了北美人民心中郁积的怒火,指引了独立战争的发展方向。就这样,《常识》成了独立战争时期人民大众的教科书,奠定了美国独立建国的思想根基。

“常识”问题,表面看似简单,实则关系重大。所谓“常识”,就是那些人所共知的普遍道理和知识;“常识”之中,往往包含着一般的规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是“自然和理性”的呼声,代表社会生活的“常态”。我国古人常说“世道人心”,拿现代的话说,就是人性和国情,实际上也就是生产、生活和做人的基本法则。这方面,我国有着丰富的“国粹”。例如,“二十四节气”、《增广贤文》等等,都是传统社会中国人必须自幼学习、烂熟于心、灵活运用的“生活法则”、“生存策略”。不了解这些国粹,就是“没文化”;违背这些“常识”,必然与社会格格不入,甚至“离经叛道”,成为反社会的力量。因此,遵循“常识”,按照“常识”的要求行为,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认真地对待“常识”,按客观规律办事,也是各项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然而,在当前我国的司法活动和司法改革过程中,却出现许多与法治的“常识”和司法的规律要求不符的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也就是通常所谓“司法独立”或“独立司法”,不仅是世界各国公认的基本法治准则,也是我国宪法和法律明文规定的基本法则。但是,最近几年来,法院系统在审理一些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时,往往受到各种干扰甚至破坏。有的案件,符合立案标准,却不能立案,原因是“领导关照”,担心纠纷进入司法程序,会“妨碍招商引资”,或“影响社会稳定”;有的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程序也没有问题,该按时结案的却不能结,当事人无可奈何,只好寻求其它途径解决问题;有的案件,按照合法的司法程序,已经形成司法裁判,但是经过“某方面”研究,一切程序推倒重来,必须按照新定下的“基调”重新审理。

司法公开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另一个司法信条,是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是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践行司法为民、实现司法民主的关键。我国相关法律明文规定,除涉及国家机密、商业机密、个人隐私或未成年人利益的案件外等,其余案件必须公开审判。今年初,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实施了《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定》,加大司法开放性和透明度。按照这一原则,公开审理的案件,新闻机构有权采访报道;同时,司法机关得到新闻机构的关注和监督,也有助于克服压力,促进司法公正,使司法工作得到更多的理解。然而,司法公开的原则在一些地方却不能得到尊重和实现。一方面,该公开的案件不公开审理,新闻记者上了“黑名单”,被勒令限制采访,当事人也被限制表达自由,不能寻求舆论的帮助;另一方面,有的媒体罔顾事实,在报道中偏听偏信,“一边倒”,夸大矛盾,渲染对立,先入为主,导致“媒体审判”的诟病。上述情况都破坏了司法公开和新闻自由的平衡,既不利于塑造公正、廉洁的司法形象,也妨碍了公众和媒体的表达和监督的权利。

法治国家的建设,不仅取决于公正、廉洁、高效的司法职业人员,取决于敢于仗义执言、为民请命的新闻舆论,更决定于自觉维护法律权威、信守司法裁决的普通民众。如果民众在打官司时只接受自己想要的裁判结果,一旦判决不能满足自己的诉愿,甚至于不完全满足自己的诉求时,便无端怀疑司法审判的公正性,不履行法律义务,缠讼闹访;或者转移财产,不执行生效法律文书;或者对司法人员伺机报复,捏造事实,诽谤诬告,恶语中伤等等,都背离了法治国家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只享受法律带给我们的权利和好处,却不愿承担法律加于我们的义务和不便,这难道不是违背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常识吗?如果一个国家的公民都做如此打算,怎能指望去建成一个法治的国家呢?

上述违背法治常识和司法规律的现象,给我国正在起步的法治事业造成严重的障碍和损失——当事人的权利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司法资源遭到严重浪费;法律的权威总是处于“零”起步阶段,无法形成积累,司法公信也无从谈起,公众也始终无法真正享受司法带来的福祉。更为严重的是,社会矛盾的叠加,不仅造成信访压力不断增加,增加处理问题的社会难度和成本,还为非法“调查”、非法“执行”、非法“保护”等恶势力提供了生存空间,为“黑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土壤。人们常说,司法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上述情形,却始终在破坏这道防线。这既是司法的悲哀,更是公众的损失!

“司法就是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社会纠纷”。人类文明的发展表明,没有法治的支撑,社会必将处于分崩离析的边缘;没有公正的司法,就丧失了起码的社会正义的标准和法律秩序的柱石,也就不可能发挥法治的应有功能。因此,视法治“常识”为玩物,把司法规律当作儿戏,无论如何也无法真正建设一个法治的国家,所谓司法公正永远只是个高贵的梦呓而已。认真地对待法治的“常识”,严格按照司法的规律办事,这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应有素质和觉悟。

罗马法是西方文明给世界做出的基本贡献之一,它开创了一个依靠法律治理国家的伟大传统,而且还“持久地征服了世界”(耶林语)。罗马法的伟大,就在于它使得人类权利获得了一个真实可靠的法律保障,在市民的自由和法律权威之间维持了一个高度的平衡。德国历史学家特奥多尔·蒙森曾说,“罗马人民肯定并忍受一项法制,因为在这一法制中,自由和管辖的、所有制和法律程序的永恒原则曾经不折不扣地、毫不容情的起着统治作用,而且直到今日仍然如此,罗马的伟大正是存在于此并奠基于此。”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所需要的不正是伟大的罗马法和同样伟大的罗马市民吗?!

常识读后感4

《常识》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时事评论集,但它却更像是一本充满智慧的提醒世人一些什么的书。名为“常识”,但看了之后,发现用“常识”命名真是匹配,虽说是常识,但却是隐藏在事实真相背后不为大众所关心所反省到的层次,也就可以直接说是真相,是令人深思的真相,本来普通的知识、常理。在此,我对敢于说出背后真相的梁文道先生表示敬意,同时也对我自己被某些世事迷惑而感到羞愧。

梁文道先生谈了许多现在看来是颇为敏感的话题,就例如“日本问题”和“网络信息问题”。“日本”问题可以说是非常让当今中国人异常敏感的话题:当今时代,反日本的激进分子的数目呈现有增无减的趋势,在他们看来,日本犯下的罪行是不可原谅的,不把日本置于死地就不罢休。就像当时无聊人士疯传于QQ群的反日宣传的邮件一样,把日本人民说得个个都充满了邪恶。他们没有弄明白历史是什么和自己所要反对的对象是什么,所以他们就盲目激进,盲目地反对日本。其实,历史是可以记得但不能记恨的东西。我认为历史上种.种人类无知所犯下的罪行,我们可以记住,可以了解背景了解精神层次的东西,但我们不可以把历史上别人犯下的罪行发展成为对他们国家一切的仇恨。

我曾听说过一个极其反对日本的人,他生活中凡是一切有出于日本的东西他都不碰,他说他活得极快乐,因为周身处处都可见到中国制造。而我觉得他其实活得很痛苦,历史的日本是曾犯下滔天罪行的,现在的日本也不消停,我们依然会记得,看清楚。但是日本国家的科学技术却是有很多东西是值得称赞的,就像日本的电视机,日本的小汽车,日本的动漫等等。这些东西还是要批判的吸收好。

说到底是他们没有弄清楚反对的对象,我们要反对的是罪恶而不是日本,就是梁文道先生讲的“不是反日本,而是反罪恶”一样,罪恶才是人类犯下罪行的根源,根源不除,世界永远不清净。所以说这不是“中日问题”,而是“反罪恶”的问题了,这是必须搞清楚的,只有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看问题才不会肤浅,才会越接近事物的本质。

现在有不少人在反对韩国,原因在于韩国“意淫”了中国的文化,把孔子呀之类的历史名人经过一系列看似仔细实质荒.唐的调查后纳入自己门下,令有些人深恶痛绝,因而仇视韩国的人之类的。其实韩国政府和媒体就算再搞多一些这样的荒.唐事出来,但如果我们中国人不注重自己的文化修养,也许有一天会变成那样。但是总会有人去揭穿骗局的,表明真相的,会有像梁文道先生一样的人,毕竟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国家。在这,我们也并不是要反对韩国,而是反对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所犯下的文化罪恶。

梁文道先生的《常识》真的令我感悟很多,鉴于我的文笔拙劣,在这里就不一一写出,同时也希望大家都去看看这本书,了解了解世上事实的种.种真相,因为这也是常识!

常识读后感5

初选此书,仅是被其素裹的外表和无华的名目所吸引,它宛如超脱于繁杂尘世,而今犹在的一缕醒世清风,一杯救世茗茶,一曲警世小调。

常识,顾名思义,即最普通的知识。若是人尽皆知,则此书有何意义。然而如今社会,人们总是忘记常识,甚至连常识也算不上的常识。所以,总是出现一些欺昧人性良知,触及道德底线的事。海子早就写下了这样的话:“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所以梁文道先生在开篇就写道:“《常识》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乃因此为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在我看来,常识并非修订于书目中的人性三纲,行事五常。也非通往圣人之路的人生公式。只是在当今社会大背景下做符合人情,符合时代潮流的事而已。

常识对我们来说有何作用。说得好听些就是有利于人格的塑造。说白了就是做个好人,至少不做丢人的事。在共和国的土地上,我们从来不缺少冠冕堂皇的信仰,少的往往是毫不起眼的常识和那审视良心自我反省的过程。我们只在一味的博学,而从不参省乎己。也难怪无法知名而行有过矣了。我们不至于吾日三省吾身,我们只需在行事之前用最起码的常识去审视自己的行为,不陶醉于自我,足矣。若是国家领导人这样,则不会有十年、大跃进的错误。若是企业家这样,则不会有山西黑煤窑、三鹿毒奶粉的后果。若是执法者这样,则不会有躲猫猫、俯卧撑事件的发生。常识,可谓是人生在世的一个尺度吧。

不仅如此,常识也为我们诠释了大国民小世界中的千姿百态。可以说中国人很爱谈论政治,街道中,晚饭后,论坛上,无处不充塞着政治的身影。然而,又有几个人能真正看清时事,做到旁观者清呢。也许在通往共产主义大道上的我们,听得更多的是新闻联播中对社会主义的赞美,对领导人活动日程的播送。很少听到中日形式,中美动态,世界多极化的深刻剖析,难道只有在香港凤凰卫视这种受到资本主义影响的地方才能有这种意识形态吗。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共产主义社会更应该对人民讲实话,做实事。

近几年,中国在对外传媒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突破,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最明显的就是每年国家的灾难增多了,其实不是这些年中国走背运,而只是以前我们市井百姓没有权利知道而已。国家有着一定的国家机密绝不为错,否则你也绝不可能在世界上立足。然而,有些冠名为国家机密的事件最终纸里包不住火,还是曝光了出来,结果比事件本身更令人唾弃。

在马哲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然而中国社会意识的独立性似乎有着人为因素。每当我们学习近代世界历史时,教材总是对当时中国与世界的背景分析透彻,对事件发生的实质深层剖析,让我们看清了原委始末。可为什么我们总是能给人们呈现出一个深刻的历史而不是一场清晰的时局呢。“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固然不错,“但防患于未然”岂不更好。也许时局太紧太突然,可堂堂十三亿人口的中国就没有一个能看清的人吗,还是什么堵住了他们的嘴。有人说是政府的抑制,于是大骂中国政府的人权问题。可回过头来想想,有着铁血硬汉传统的中国人是不是容易头脑发热,在搞不清实质的情况下随意游行,盲目排外。从而发起了一股抵制日货,抵制家乐福的热潮。梁文道先生在《日本:搞清楚你要反对的对象》中,这样写道:“反日从一开始就反错了对象,把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日本意图加入联合国安理会、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和美国军事联防和钓鱼岛一股脑地混成一团,并且连接各种各样的‘日本人论’,本质化成了对日本的整体否定。”他又引用南方朔的一篇文章说道:“南方朔在其专栏就指出了要反的其实不是日本,而是罪恶,可谓非常精准。”由此看来,中国政府的做法也不无道理,除了要维护国家形象,更是怕愤青们用局部代替整体的思维发起一股所谓的爱国势力,像当年义和团一样用拿石块去砸外国使馆的玻璃的野蛮手法振我国威,从而给八国联军侵华找到了借口。可悲之中自我反省,还是中国人民对常识的缺乏啊。

自从《常识》上市以来很是畅销,真是既可悲又可喜。可喜的是,中国人民终于选对了一本看清自我的书。可悲的是,偌大中国居然对一本再普通不过的常识趋之若鹜,可见我们知识的匮乏。

《常识》虽不华丽,但很丰富。它少了几分明刀明枪的硬朗,多了几分朦胧曲折的蕴藉。借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杂志的评价:似当头一棒,如半夜鸣钟,来给予《常识》这本书。虽然时代变了,但沉睡的中国人犹在。


常识高中读书笔记800字相关文章:

★ 常识高中读书心得800字5篇

★ 读常识有感高中范文800字5篇

★ 常识读书笔记800字5篇范文

★ 有关常识高中读后感800字作文

★ 读常识有感高中作文800字

★ 常识读书心得800字读后感范文

★ 态度决定一切高中读书笔记800字5篇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高中读书笔记800字5篇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书笔记800字5篇

★ 受戒读书笔记800字范文5篇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1873488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