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高三最新读后感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你会写活着高三读后感吗?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活着高三读后感,欢迎阅读!
活着高三读后感1
《活着》这本书是一本让我特别着迷的书,它是由余华写的,平时我不太了解众多作者,余华是唯一一个让我特别敬佩喜欢的作者。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被它的情节感动的从头哭到尾,被这本书里面的每一句语言所感动。
它里面的语言非常朴实,朴实的让我觉得就好像是我身边的人发生的事情一样,而且它是慢慢的、渐渐的将这个故事讲述出来的。故事的背景发生在民国时期,书中催人泪下的剧情很多。年少时,福贵败光了家业,一步一步走向生活的陷阱,不得自拔,最终落得苟活之地。而立时的福贵,生活渐渐有了好转,好像就是苦中作乐。中年时的福贵,白发人送黑发人,丧子的悲哀贯彻了整个家庭。这时的福贵必须为了支撑家庭而活着,作为唯一的男人,是家的希望。老年的福贵,终于有一点安稳的幸福,却造化弄人,丧女,丧婿,丧妻,再丧孙,活着便是与一头黄牛相依相随。活着了无牵挂,活着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无论山河如何变迁,时代以何种速度继续更替,生存对于人的价值却始终如一。我们生来就为活着,为了活着而打拼,为了活着而承受生活各方面的有形与无形的压力。在夜深人静,愁思万千的时候,我们何尝没有盘问自己,活着的意义在哪里,生存的价值在哪里。
形形色色的人生小则为了家庭,为了金钱,为了事业,大则为了社会,为了国家,为了和平。每个人活着都有一个目标,都有一股推动自己进步的力量。读后感·但在某种程度上看来,与其说是目标支持着生存,不如说是为了活着而不断地找寻目标。生活是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串联起来的有机整体,这些目标的一个又一个地现实,则是人生的终极大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是为了活着。
我想,余华写这本书,并不是想让我们因此而悲伤,而是如同书名一样活着,生命中其实并没有幸运和不幸。在我看来,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而活着就是去忍受,忍受那些悲喜,忍受那些生命赋予我们的一切,然后坚强的活下来。我想,不论是在大学中,还是以后的社会上,我都都需要一颗坚定的的内心,支撑我们去做事,去生活,去成就自己,去静静地享受生命带给我们的一切苦与乐!
活着高三读后感2
“洗尽铅华,余味犹存”是我读完《活着》这本书的最后感慨,它正如作者余华一样具有令人折服的魅力。
余华是个十分成功的作家,他是一位颠覆大师,被誉为现代中国的巴尔扎克,朴实的外表,运用最朴实易懂的语言成就了他不平凡的作品,而《活着》就是代表作之一。
《活着》这本书以福贵老人一生的故事为线索,贯穿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以福贵的经历再现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为了活着而活着的现状。
曾经的福贵年少轻狂,“无可救药”,最终将仅存的“鸡”般的家产输光,于是家道没落,父亲被他气死,他从此只能过起种田的日子。没有了家产的支撑,再也不是阔少爷的他生活穷困潦倒,妻子家珍是个好女人,最终在丈人的要求下,家珍一度离开了他,却为他产下一子有庆后回来了,然而上天并没有因此而眷顾他,由于各种原因他的母亲离开了人世,女儿因病变的又聋又哑,儿子因输血过多而死去,长期的劳作以及疾病的缠身,妻子最终离他而去,而他的孙子也因饥饿过度,导致吃豆子时吃太快而噎死。接踵而至的灾难厄运将他也摧残得不成人样了,然而为了活着,福贵仍顽强地生活着,看着福贵对一生娓娓道来一个个死讯揪着我的心,一个曾经享受荣华富贵的人何以落至这个地步?我不仅对主人公生活的社会发出质疑。
然而,福贵他又是令人敬佩的,在“这个物质匮乏的时代,他经历了复杂而悲惨的生活,他为了生存不得不向命运低头,但他又有超越政治的生活意志,尽管晚年落寞的他仍旧不寂寞,“苟活”是他一生的目标。
而这也恰恰是作者读福贵所处时代的极大讽刺,在多重困难的频频打击下,人们的追求变得如此朴实而简单,以至于可以说没有了追求。
“活着”是全书的揭示,多少人为了活着而活着,多少人为了活着而死去,一位老人在田埂上用了一个下午向游客讲述了他的一生,此刻的他讲述时心中已无波澜,而余华高超的手笔却令它如此的牵动人心。我用一天读完了它,但我却没有真正的读懂它,我想我不会读懂它,那么就让它永远活在我心中,让岁月去咀嚼吧!
活着高三读后感3
是的,你看的没错,这是一个苦难中生活者们的故事,并不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题记
初读《活着》时,被余华先生干练简明的语言吸引了,同时也被故事给吸引了。
“枯草衰杨,曾为歌舞扬。”《活着》像一支古老的歌谣,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生命中脆弱与顽强,欢喜与哀伤的真相,让我们懂得卑微生命中蕴藏着丝微的却如金子般闪亮的光芒,让我们懂得人性的温情能够一步步把无边的苦难变成继续前进的力量。
曾有人问:“为什么小说《活着》在那样一种极端的环境中还要讲生活而不是幸存》生活和幸存之间轻微的分界在哪里?”
用第一人称的叙述,福贵的讲述里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如果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如果有了旁人的看法,那么福贵在读者的眼中就会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
福贵一生起起落落,因年轻的肆意荒唐使他富裕变成了贫穷,亲眼埋下了三代人一个又一个。本以为可过上好日子,结果却一个又一个噩耗接踵而来,亲人一个个的死去,他爹、然后他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孙子,家里的钱慢慢变少,亲人一个个的减少。可是他依然乐观的活着,和他那头黄牛,故事的结尾中,福贵还唱着歌谣。
福贵的人生不得不令我们感慨,如果我们是其中的他,亲眼看着自己至亲至爱因自己导致贫穷一个又一个死去,我想早已痛苦得没有生存的希望了。但福贵他并不没有,他痛苦,但他仍继续爱着这条生命继续活下去,这也无疑是这本书成功之点。苦难中我们也学会生活,学会在绝望中找到希望。我们没有时间去选择消沉,没有时间去感叹命运的不公,只知道生命将随着时光流逝而流逝,我们只能珍惜,就像银杏它只懂得生命的历程中用饱满的热情展现了它无与伦比的金黄,即使在瑟瑟秋风的争相撕扯下,也要摇曳自己缤纷和曼妙。
明知道人生路上有无数挫折,还是要坚强的走下去,自信、开心、坚定地走下去。不要抱着过去不放,拒绝新的生活和挑战。生命不在于活得长短,而在于领悟得早与晚,在于生命的意义。
记住,我们不是苦难中的幸存者,我们是生活者,所以请不要因为苦难而失去对生活的憧憬和珍惜。
活着高三读后感4
在还未看内容时我曾做过这样的猜想:小说既然取名为活着,那必然是表现主人公在经历万难后仍然坚强的活着。带着这猜疑我细细品读余华的《活着》,读完之后让我倒吸一口冷气。虽为活着,但却让我不断地看着鲜活的生命在这个活着的故事中一个个死去。
《活着》这本书太过沉重,它超出了我的承受底线,那些曾经鲜活,最终变的死寂的生命却已深深的映在我的心上。本书作者余华用冷静的令人发怵的笔调记述着这个故事。
在我看来余华是冷漠无情的,他何以让那么善良的妻子,那么聪明伶俐的儿子乃至更多人相继离福贵远去。只留下我内心无声的叹息和泪水。
福贵的儿子有庆是第一个突然死去的。“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他的母亲说。大多数人应该在这个时候心痛不已。有庆对生活充满无限的向往和希冀,即使贫苦艰难的生活,即使福贵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他都那么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他爱他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和上学每天来回奔命。所以当他在父亲面前拿了长跑第一名的时候,我衷心的笑了,因为我似乎看见了有庆的希望。 可是令我无法接受的是有庆的突然死去。就像今天我们知道的许多社会底层的人们一样,有庆的死冤枉而荒谬。由于血型与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被逼着去献血,他竟因为抽血过多而夭亡的。
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诅咒。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
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年青的我不禁有些战栗。全书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只是阖上书本之时,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更多难以承受的苦痛,我们依然要坚忍,顽强。这或许就是生命的力量,这或许就是活着的呼唤。
余华这么说他写作的缘起——
“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活着高三读后感5
最早接触《活着》这部作品是跟着外公外婆看由此改编的电视剧。那时的我,年龄尚小,却被这部剧吸引了,并且为它哭过很多次。后来看了一遍小说,与电视剧有些出入,但传达的主要内涵并无变化。
近来,在健健那里又看到了《活着》这本书,便借来又重温了一遍。小说主人公富贵年轻时是地主儿子,用今天的话来讲算是一个富二代.因赌博输掉了全部的家当,沦为一个贫穷的农民,在历经自己的儿子、女儿、女婿、妻子、孙子相继离世的悲痛后,富贵顽强地活了下来,感悟了一个人活着的意义。
最令我为之感动的是富贵的女人家珍,在家境富裕的时候,富贵整天在县里吃喝嫖赌,对怀有身孕的家珍拳打脚踢。家道中落以后,家珍并未离开富贵,而是不顾父亲的反对抱着刚满半个月儿子回到了富贵贫穷的茅屋里。富贵好几次说家珍是个好女人,娶到他是他这辈子的福气。他遗憾没有让她过过一天好日子,但我想家珍是幸福的,因为日子虽不如以前的富裕,但富贵的心却落到了她的身上。在家珍临终前,她对富贵说:若有下辈子,我还嫁给你。他们是不幸的,看似一无所有,实则拥有一切,幸福也许跟钱没有关系,只要一家人的心是在一起的,那么凭借自身的努力,在困苦中也能品味幸福的真谛。最重要的是人的心能不能相偎相依。若能,怎么样都是幸福的。
富贵从富家公子沦落到中下贫民,又接二连三送走了自己身边的亲人,先是儿子因给县长夫人献血过多而身亡,接着女儿难产死亡、妻子也终于熬不过身体因病而逝去,最后女婿与刚满五岁的小孙子也跟着去了。这个过程便是富贵的一生,其中反映出当下时代农民的苦难生活。生活是苦的,但幸福好像没有缺席。所以余华先生在叙述这个故事时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既由富贵在暮年之时在田埂上向一位年轻人讲叙他的一生。余华说:如果采用第三人称则有可能使这样一种人生只有苦难而没有幸福了。在夕阳斜照的田埂上叙说他的苦难人生,如果你觉得只有苦难,那么你去看看他平和的叙述,你便可以想象他眼神的柔和,然后在他赶着牛儿离去的时候,感受到他平静的幸福。人性的光辉与温暖就在这里彰显。
活着高三最新读后感相关文章:
★ 活着观后感最新5篇
★ 《活着》的读后感900字左右范文
★ 活着观后感高中生范文
★ 《活着》读后感800字大学范文5篇
★ 《活着》读书心得500字最新范文
★ 活着读后感700字高中优秀范文赏析
★ 活着读后感范文汇总2020
★ 活着读后感1000字最新范文精选
★ 活着观后感优秀范文5篇
★ 《活着》读后感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