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儿童教育

考前小练:四川省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真题及答案

时间: 2022-11-15 李赢赢

四川省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真题有哪些呢?不知道的小伙伴来看看小编今天的分享吧!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其中作为桥梁的是【  】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影响

  D.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2.教育的普及、成人教育的迅速发展、传统教育走向终身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的【  】

  A.生产性

  B.科学性

  C.民主性

  D.商品性

3.教育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是【 】

  A.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

  B.文化的发展

  C.人口的增长

  D.科学技术的发展

4.我国当代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是【  】

  A.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的教育目的

  B.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教育目的

  C.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的教育目的

  D.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目的

5.教育需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是因为学生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6.学生身心发展的动力是【  】

  A.遗传因素

  B.环境因素

  C.教育因素

  D.个体主观能动性

7.教师最突出的角色是

  A.教员

  B.领导者

  C.人类灵魂-V程师

  D.心理医疗者

8.未成年人开始犯错误的高峰年龄是【  】

  A.10~12岁

  B.123~15岁

  C.15~l7岁

  D.13~l6岁

9.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中,起调节作用的因素是【 】

  A.情感

  B.心态

  C.认知

  D.道德

10.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校外之校”影响作用的是【】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会教育

  D.自我教育

11.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具有联系面大、快捷、省时、牝较容易保持等特点的联系方式是【】

  A.家长会

  B.家长学校

  C.家长委员会

  D.通讯联系

1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之间的关系是【  】

  A.相互替代

  B.相互协调、补充

  C.相互矛盾

  D.相互分离

13.在我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中,工具类学科是指【 】

  A.语文、政治、数学

  B.语文、数学、物理

  C.数学、物理、化学

  D.语文、外语、数学

14.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的教育影响是l【  】

  A.隐性课程

  B.显性课程

  C.学科课程

  D.活动课程

15.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  】

  A.教育目的

  B.教学大纲

  C.教材

  D.教学计划

16.“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韵教学原则是【  】

  A.巩固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可接受性原则

17.源于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的教学策略是【  】

  A.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B.认知发展的教学策略

  C.自我管理的教学策略

  D.概念形成的教学策略

18.知识学习的过程是【  】

  A.选择、领会、熟练、应用

  B.定向.分解、定位、熟练.

  C.定向、分解、熟练、应用

  D.选择、领会、保持、应用

19.下列属于情感陶冶的具体形式的是【  】

  A.情境

  B.表扬奖励

  C.校风班风

  D.榜样示范

20.在受教育者的整个素质结构中占据统治地位的素质是【  】

  A.思想政治素质

  B.道德素质

  C.文化素质

  D.生理素质

二、多项选择题

21.教师的能力结构包括【  】

  A.教育预见能力

  B.教育学生的能力

  C.自我教育的能力

  D.教育过程的控制能力

  E.教育传导能力

22.教学大纲的结构一般应包括【  】

  A.说明部分

  B.本文部分

  C.课程目标

  D.课时分配

  E.其他

23.下列选项中属于学校与社会机构联系的形式的有【  】

  A.学校建立与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联系

  B.学校与宣传部门联系

  C.学校与公共文化机构联系

  D.学校与专门性社会教育机构联系

  E.学校与企业、工厂、村镇、部队等的联系

24.按教育家杜威的理论,能力学习的过程包括【  】

  A.提出疑问

  B.分析

  C.假设

  D.评断

  E.结论

25.我国中小学课程包含的要素主要有【  】

  A.认知经验要素

  B.道德经验要素

  C.审美经验要素

  D.健身经验要素

  E.娱乐经验要素

三、名词解释题

  26.发现法

  27.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2B.教育目的

  29.学科课程

  30.道德情感

四、简答题

  31.班级授课制有何特点?

  32.简述家庭教育的特点。

  33.简述学习方法指导的目标。

  34.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35.为什么说教师劳动具有强烈的示范性?

五、论述题

  36.结合实际,试述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37.联系实际,试述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的规律。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Pl5解析: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其中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2.【C】P61解析:教育的普及性、群众性,成人教育的迅速发展,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的发展等,都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民主性。

  3.【A】P47解析: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4.【B】P24解析:我国当代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是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教育目的。

  5.【D】P39解析:教育需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是因为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6.【D】P37解析: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7.【A】P86解析:教员角色是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的角色。

  8.【B】Pl40解析:未成年人开始犯错误的高峰年龄期是12—15岁。

  9.【A】Pl51解析: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中,起调节作用的因素是情感。

  10.【C】Pl94解析: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校外之校”影响作用的是社会教育。

  11.【D】P203解析: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具有联系面大、快捷、省时比较容易保持等特点的联系方式是通讯联系。

  12.【B】Pl99解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协调、补充。

  13.【D】P218解析:在我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中,工具类学科是指语文、外语、数学。

  14.【A】P225解析:隐性课程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的教育影响。

  15.【A】 P243解析: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16.【B】1>276解析:《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原则。

  17.【A】1>295解析: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源于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18.【D】P320解析:知识学习的过程是选择、领会、保持、应用。

  19.【A】P379解析: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20.【A】1'347解析:学校中小学课程应由前人积累的认知、道德、审美、健身经验要素组成。

  二、多项选择题

  21.【ADE】P82解析:教师的能力结构包括教育预见能力、教育过程的控制能力、教育传导能力。

  22.【ABE】P242解析:教学大纲的结构一般包括说明部分、本文部分、其他。

  23.【ABCDE】P205解析:学校与社会机构联系的形式有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联系;学校系统与宣传部门的联系;学校与公共文化机构的联系;学校与社会专门性的社会教育机构的联系;学校有选择的与企业、工厂、村镇、部队等的联系。

  24.【ABCDE】P323解析:美国教育家杜威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分为提出疑问、分析、假设、评断、结论。

  25.【ABCD】P217解析:我国中小学课程包含的要素主要有健身经验要素道德经验要素、审美经验要素、认知经验要素

三、名词解释题

  26.发现法:t'288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27.在集体中教育原则:P369指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1

  28.教育目的:P26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29.学科课程:P221亦称”分科课程”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30.道德情感:F357是伴随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感体验。

  四、简答题

  31.答P310: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

  (2)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

  (3)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

  (4)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2.答Pl84:家庭教育的特点。

  (1)家庭教育影响具有先主性。

  (2)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维性。

  (3)家庭群体中交往接触的密切性。

  (4)家庭群体中教育和生活的统一性。.

  (5)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

  33.答F332:学习方法指导的目标,就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独立学习的技能。

  (1)学习条件的最优化。

  (2)学习过程的最优化。

  (3)逐步形成自学技能。

  34.答P251: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1)我们期望学生学习什么内容?(教学目标)。

  (2)为达到预期目标,我们打算如何进行这种学习?(教学策略、教学媒体)。

  (3)在进行这种学习时,我们如何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教学评价)。

  35.答Pl09:教师劳动具有强烈的示范性。

  (1)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最大不同点,就在于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

  (2)教师的劳动之所以具有示范性,还在于模仿是青少年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式。

  (3)教师的示范作用只能是对学生的启发诱导,而不是强加给学生的现成模式。

  (4)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几乎表现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

  五、论述题

  36.答P33:个体发展,即个体的身心发展。

  一、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1)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

  (2)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四种:遗传(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的生物特点)、环境(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教育、(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的一种活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包括自身的态度和所付出的精力)。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人和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身心发展的动力。

  二、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

  (1)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先发展形象思维,后发展抽象思维;先发展机械记忆,后发展意义记忆;先有高兴、恐惧等一般情感,然后才会有理智感、道德感等。

  (2)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人在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年初期等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无论是在生理心理上,还是在行为方式上,都有很大差别,但又是前后连续的。

  (3)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身心某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身心不同方面的发展的不平衡性。

  (4)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表现为不同的个体身心同一方面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不同,表现在不同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上,表现在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

  三、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个体社会化反映着个体与社会的一种关系,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1)政治社会化(个人逐渐学会被现有政治制度接受和采用的规范、态度和行为的过程)。

  (2)道德社会化(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人的道德性表现为三个方面。关心别人,愿意帮助和保护别人,为别人着想;对道德总是作出判断;行动。

  (3)性别角色社会化(将性别角色的标准内化的过程)。

  (4)个体个性化的形成

  个体个性化侧重于个体的”独特性”的形成,包括能力、特长、独立自主性、自觉积极性、能动的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

  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个体总是处在一种矛盾之中。

  社会化和个性化都是在社会性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具有两大功能,一是使个体社会化的功能,第二个是个性化功能。

  社会化和个性化是贯穿人的一生的相辅相成的过程,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

  37.答P267: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要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个体认识的过程。这一有组织的认识过程要以哲学的认识论为指导,它同样也要遵循人类认识的基本路线。在整个认识活动中同样也要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作用。但是教学中的认识过程又有它本身的特点,它所要解决的主要是怎样把人类积累起来的基本认识能够最有效地转化到新生一代个体的认识中去,使学生的个体认识能迅速提高到社会所要求的水平上来。因此如果说教学过程以外有些认识活动的形式,如科学研究、艺术探索等,是以变革客观世界为主要目的,那么教学过程中的认识活动则是以变革主观世界为主要目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过程是人类总体认识和学生个体认识之间重要的联系环节和纽带。教学过程的这一社会价值和功能就决定了它必然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了的认识过程。学生在教学中的认识过程从认识的对象、认识的环境到认识的活动方面都有它本身的规律和特点。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hueiji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