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练习:考研政治马原辩证法相关试题答案与详细解析
1、【多选题】 2017年6月,我国科学家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量子纠缠”就是两个(或多个)粒子共同组成的量子状态,无论粒子之间相隔多远,测量其中一个粒子必然会影响其他粒子。“量子纠缠”现象虽然未被完全认知,但它仍然能够说明
A.物质世界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B.事物联系的主观性和偶然性
C.事物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D.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答案】ACD
【正解分析】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等特点。“两个(或多个)粒子共同组成的量子状态,无论粒子之间相隔多远,测量其中一个粒子必然会影响其他粒子”体现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A正确。“‘量子纠缠’现象未被完全认知”体现了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C正确。马克思主义承认目前有许多事物(包括“量子纠缠”现象中)的联系尚未被人们认识,但不承认世界上存在着不可认识的事物联系。尽管有尚未认识的事物现象,但世界统一于物质是一个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D正确。
【错解分析】B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故不选。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橘逾淮为枳”说明了
A.任何具体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
B.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C.事物的发展变化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D.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一个过程
【答案】C
【正解分析】从本题干所给“橘逾淮为枳”的事例看,“橘”的生长与其所处环境(淮南淮北的“水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现象突出反映了联系的“条件性”特征,所谓条件,就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产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C正确。
【错解分析】“橘逾淮为枳”体现的是联系的条件性。而AB体现的是联系的普遍性,D体现的是发展的过程性。与题意不符。
3、【多选题】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初始无机养分的最初来源。气候导致矿物的风化和合成、有机质的形成和积累、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分解和合成。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地形可以使物质在地表进行再分配,使土壤及母质在接受光、热、水等条件方面发生差异。时间是阐明土壤形成发展的历史动态过程,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对成土过程的作用随着时间延续而加强。土壤的生成过程说明
A.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
B.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出线性上升的态势
D.事物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答案】ABD
【正解分析】母质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综合作用下形成土壤,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和发展的观点:①发展具有过程性,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A正确。②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B正确。③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结果。D正确。
【错解分析】事物的发展不是线性上升的,而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C错误。
4、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
A.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D.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答案】C
【正解分析】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表现在: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活动实现的。这就是材料中所说的“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C正确。
【错解分析】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稳定性就是它的重复性,不管是社会规律还是自然规律都具有重复性。A错误。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不管是社会规律还是自然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B错误。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有所区别,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困难得多。D错误。
5、“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白马非马”这一命题的错误在于
A.模糊了事物本质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B.割裂了事物共性与个性之间的联系
C.混淆了事物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区别
D.颠倒了事物形态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答案】B
【正解分析】本题题干引用的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逻辑学家公孙龙的一个哲学命题,大意是,马指称的是马的形状,白指称的是马的颜色,形状与颜色是有区别的,因此白色的马不能叫马。公孙龙只看到了“白马”的个性(颜色),没有看到背后隐藏的“马”的共性(形状),割裂了事物的共性、普遍性与个性、特殊性的关系。B正确。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错解分析】不少同学误选了A,认为“白马”是现象,“马”是本质。而题干强调了“白者所以命色也”(白指称的是马的颜色),“马者所以命形也”(马指称的是马的形状),题干讨论的是马的颜色和形状的关系,而颜色和形状都是马的特征,二者并未体现现象和本质的关系。A错误。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颜色不是形状的形式,形状也不是颜色的内容。C错误。形态和功能指的是事物本身的呈现与它所具备的作用之间的关系。例如,马的外形就是马的形态,但是马能负重奔跑,这就是马的功能;而颜色并不是马的功能。D错误。
6、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革”中,他在农场劳动,有一天领导要他去割羊草。他没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呢?但脑子一转办法就来了,他把羊赶出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意识到,“羊吃草”与“割羊草”两者之间存在着
A.主观联系
B.必然联系
C.因果联系
D.本质联系
【答案】C
【正解分析】判断一组关系是否为因果关系,要把握三要素:一是二者是否均为现象,二是二者是否前后相继,三是二者是否存在引起被引起的关系。“羊吃草”和“割羊草”都是现象,在时间上是前后相继的,两者之间满足引起被引起的关系。工程师之所以想到把羊赶出去吃草,从观察羊吃什么草,来确定割什么草,这里借用了事物的因果关系,通过由果到因的反推思考,找到两者的联系,进而达到预期的目的。C正确。
7、【多选题】平衡是事物发展的一种状态。小到体操中人在平衡木上的行走,杂技中的骑车走钢丝、独轮车表演,直升机在空中的悬停等,大到人类的生存、地球的运转、天体的运行等等,都是保持平衡的一种状态。世间的万事万物,之所以能不停地运动、发展、前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保持了平衡。要使“平衡”成为人们的“大智慧”,就要
A.准确掌握辩证否定的方式和方向
B.精确把握事物的度
C.全面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D.善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
【答案】BCD
【正解分析】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而“平衡”侧重讲的是矛盾的同一性,同一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要把握“平衡”,就要善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精准把握事物的度。BD正确。从运动观的角度看,“平衡”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即相对静止。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要把握“平衡”,就要全面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C正确。
【错解分析】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其方向和道路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与“平衡”中体现的道理不符。A错误。
8、《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盐之后,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更加好吃?”回家之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
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C.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
D.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
【答案】B
【正解分析】事物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菜里加盐适度,味道“鲜美”,加盐过度,则味道“苦咸”,这正体现了适度原则的重要性。B正确。
【错解分析】本题容易误选A,但题干没有体现出“持续的量变”过程,故不选。现象与本质是对立统一的,不仅应该而且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C错误。题干并没有体现事物“自我否定”的辩证过程。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