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初几是腊八节 腊八节的传说
腊月初几是腊八节
腊月初八是腊八节。
腊八节,即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本为佛教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之节日,后逐渐也成为民间节日。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腊八粥的最早文字记载在宋代。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年以上了。每逢腊八这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在我国北方,有“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之说,过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每到腊八节,北方地区忙着剥蒜制醋,泡腊八蒜,吃腊八面腊八粥。在南方腊八很少提,腊八节是典型的北方节日。
腊八节是怎么来的
古人把每年的十二月称为腊月。“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这是《说文解字》中讲的。腊,就是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腊祭活动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用打猎来的鸟兽做供品祭祀天地众神。在《礼记·月令》中说,此时天子要祈祭“天宗”,“腊先祖五祀”,让农民们得以休息。可见周代时就有了腊祭,而且是用猎物来祭祀祖先和门户等五种神灵的。因为冬天鸟兽肥胖,正值农闲,去打猎祭祀天地和祖先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此日为腊日。南北朝时才将腊日固定为腊月初八。
另一个原因是,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在洛阳建立了第一个寺院白马寺,佛事活动便在都市和乡间风行起来。僧侣们根据教义说,腊八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成道前他吃了一位牧羊姑娘熬的米粥,到菩提树下静修,于腊月初八得道成佛。佛家子弟们就在这一天熬大锅粥进行纪念,除了自己吃,还施粥给信佛民众。早在宋朝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记载,说这天僧尼们三五人一队上街念佛,往佛像上“洒香水”,各大寺更要做“浴佛会”,“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八宝粥”。各家各户也便学着僧尼的样子熬粥,先敬神祭祖,再赠送亲友,然后自己吃,称为佛粥、福寿粥、福德粥。安徽还流行着朱元璋为腊八粥赐名的传说:他小时贫穷,曾经掏田鼠洞里的大豆、红枣等熬粥。称帝后吃腻了美味佳肴,便想起放牛时吃的粥,便又让人做了吃。这天正是腊月初八,便赐名叫腊八粥。腊八粥的原料,一般是以米、豆、枣、栗之类为主,放上杏仁、核桃仁、桂圆、葡萄干、菱角、青丝、玫瑰、花生、红豆等一起慢火熬制,多者可达几十种,但许多人取8种或一倍16种,谐音为“发”,以图吉利。个别也有在粥里放肉片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腊八粥、八宝粥又在全国普遍流行,这是市场经济带动了传统节日习俗的恢复。门,是古人“五祀”对象之一。古人吃粥前要上供,有的向屋门、街门抹一点粥,也算让门神尝到了。这天也有的地方吃腊肉、喝腊酒,还腌制腊八蒜。
腊八节的传说
北方民间还有一个关于腊八来历的传说:一对懒夫妻把父母留下的家产折腾光了,最后夫妻俩在一间破屋里呆着。腊八这天刮大风下大雪,他们睡到中午还没有吃饭。妻子起来找粮食,只找到一点米和几粒豆子,便熬成了一碗稀粥。但是还没来得及吃,房子就被大风刮倒,两人被活活砸死了。人们赶来刨出他们的尸体,还发现有一碗粥,却再没发现一粒粮食,便猜到他们是在饥饿中死于非命的。于是纷纷教育自己的儿孙要勤俭持家、劳动致富,不要学那种败家子。这个故事突出了教育儿孙勤劳节俭的主题,在一般人眼里似乎比礼佛更为重要。
解放初期,一过腊八年味就来了,人们便开始盘算如何迎接大年。那时候家家要杀猪宰羊,准备过年的粮油、新衣等东西。现在政策已经不允许个人宰杀猪羊,人们大都是到集市、超市去买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