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儿童教育

除夕放爆竹与守岁的习俗

时间: 2024-10-27 本站作者

从除夕那天算起,到大年初三,可以说是春节节庆的开展期,也是春节的高潮期。期间人们与家人一起,尽情欢乐,聚首闲聊过去一年的种种趣事,许下新年的愿望。这个辞旧迎新的重要时间段,对中国人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那么,除夕包饺子的习俗如何?除夕放爆竹与守岁的习俗去哪看呢?

包饺子、放爆竹与守岁

“年三十,包扁食”,扁食,即饺子。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是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据史料记载:“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俗话说,“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全家老小一起包饺子。在旧时代华中地区的农村,饺子是一种“非日常”的食物,主要用来招待客人或逢年过节时改善生活。包饺子一般是从腊月三十下午开始,而准备工作如剁肉馅儿等则在当日上午进行。除夕的饺子,是伴随着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下入锅内的。煮除夕的饺子也有讲究。锅里煮饺子时,不能用勺子乱搅动,而要顺着一个方向,贴着锅沿儿搅动。煮好的头一碗饺子先要上供,奉先祖、供诸神,以体现中国传统的孝道,也是一种最为原始的崇拜和祈福,寄托着家人们祈求祖先和神灵护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到了每年年三十的时候,是新旧两天的更替,更是新旧岁的更替,中国人叫“交子”。这是辞旧迎新的时间界限,在这个时候搞一项仪式来祈求来年的吉祥如意,饺子和“交子”正好谐音,所以人们慢慢形成在春节、大年初一时,在交子这个时刻吃饺子的习俗。

和全国过年的风俗一样,华中地区民间也素有“开门爆竹”一说。爆竹又称“炮竹”“爆仗”“爆竿”,是中国特有的东西,最早的爆竹主要用来驱邪,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群众性娱乐工具,用以增加节日的热闹气氛。中国人春节放爆竹由来已久,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初一,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人们春节在自己家庭院前放爆竹,主要是为了“辟山臊恶鬼”。据说人们一旦遇到这种鬼就会生一场大病,但这种鬼害怕大的响声,所以人们就在新年之际放爆竹,爆竹响声震天,恶鬼就不敢来了,以此来祈福求平安。人们用噼噼叭叭的爆竹声辞旧迎新,这便是“爆竹声中辞旧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古时候的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祈祷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最早的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全家老少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民间俗语曰“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象征着把一切邪恶、瘟疫、疾病赶跑驱走,期待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hueiji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