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儿童教育

农历二月十五是花朝节

时间: 2024-10-15 本站作者

百花生日是良辰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红紫万千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

农历二月十五是传统的花朝节,老百姓认为这天是百花生日,值得纪念。

对中国人来说,花是幸福和吉祥的象征,人们种花、赏花、爱花,花以其独有的方式深入了中国人民俗生活的点点滴滴。

自古佳人多爱花。鲜花的绚丽多彩可以衬托出女子美丽的容颜。中国的妇女很早就有将各种鲜花插在发髻上做装饰的习俗。牡丹花形丰满色彩娇艳,被诗人称为“国色天香”、“花中之王”,象征着富贵。唐代的妇女最喜欢插戴牡丹,尽显其妩媚与富丽。茉莉花洁白清香,既有幽然的淡香,又使黑发白花相映衬托姑娘的清纯脱俗。唐宋以来女子插戴茉莉花渐以成俗,以至于茉莉花成为青年男女的定情之物。小伙子往往要摘一朵茉莉送给心爱的姑娘表达自己的爱慕之心。菊花、杜鹃、月季也为姑娘们所喜爱。

君子爱花亦痴心。男士对花的喜爱之情不亚于女子。梅花、兰花、菊花都为读书人所钟爱。屈原以秋兰自比,展示自己高洁的品性;陶渊明酷爱菊花,写有“采菊东篱下,幽然见南山”的诗句;周敦颐独喜莲花,著《爱莲说》宣扬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梅花兼具姿、色、香、韵。“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将梅花的姿容、神韵描绘得淋漓尽致。漫天飞雪之际,独有梅花笑傲严寒,这是何等的冰霜高洁!其因之成为君子的象征。

正因为花与人们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草木萌青的春季,当百花或含苞,或吐绽,或盛开的时节,庆祝它们的诞生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由于我国面积广大,各地气温有一定差距,因此花朝节的日期在全国不一。有些地方是二月二或二月十二。

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人为百花过生日,到唐代花朝节已在全国盛行。这据说和武则天有关。武则天嗜花成癖,每到夏历二月十五花朝节这一天,她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用花糕来赏赐群臣。后来,从官府到民间就流行花朝节活动。

花朝节起源于何时

有人说,这个节日在春秋战国之交就有了。所依何据?明代农书《陶朱公书》中有言:“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无雨百花熟。”陶朱公即范蠡,乃春秋末期人物,若此言属实,那花朝节至少有两千多年历史了。然而,这推论比花还经不起敲打,《陶朱公书》全称为《陶朱公致富奇书》,乃出版于明末的指导农业生产的书籍,显然是后人附会。

接着找,又会发现两则史料。

晋人周处在《风土记》中记载:“浙间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

明人彭大翼的《山堂肆考》称,武则天在花朝节游园,让宫女采集百花,然后和在米里捣碎蒸花糕,赏赐给亲信大臣。

上面两条史料,一则够久远,一则够有噱头。这样看,花朝节在晋代应该是地方性节日,到了武周时期,就已经是官方钦定的节日了。

然而,这也有可疑之处。先说《风土记》,这书今天大部分已经散失,我们能看到的这段关于“花朝节”的记载,是来自于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的转引,真实性也便大打折扣。

再来看一条证据。

唐德宗在位时(779-805),曾把二月朔日(即二月初一)设为中和节。据此,明人谢肇淛在其书《五杂组》中发难:如果花朝节在唐代已经流行,其日子又在农历的二月中旬,便与月初的中和节距离太近,与唐德宗想在节日的空月——二月设中和节的意愿矛盾。

至于彭大翼所写的《山堂肆考》,所依何据,并不清楚。

可能有人会问,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春江花朝秋月夜”,花朝节都被写进诗歌里了,是实锤了吧?也未必。

第一,《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在设置中和节后。第二,白诗中的“花朝”,是花开早晨之意,与“月夕”共同组成良辰美景。如《旧唐书》中有言:“每花朝月夕,与宾佐赋咏,甚有情致。”

花朝节的身世,就这样成了一团迷雾。

唯一可以确认的是,花朝节最迟在宋代已成为重要节日,因为南宋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有明确记录,开封每年二月十二为花朝节。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hueiji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