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PC时代下的全球化布局芯海科技亮相COMPUTEX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个人电脑几乎都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每每更新升级无非是CPU能效更优一点,GPU更强一点,抑或是屏幕显示效果更好一点。在已经成熟到几乎稳态的PC市场,行业已经很久没能迎来新的变化,直到AI来临。
过去一年多,AI浪潮席卷全球,无论是AI聊天还是自动生成视频,AI开始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PC作为最强大的个人计算设备,也在这股浪潮下,迎来了全新的变革时刻——AI PC。
如今,几乎每家PC厂商都言之必称AI,但另一方面,真正落地可用、实用的AI PC还难寻踪迹。对AI PC应该是什么样,与传统PC的区别在哪等等,行业并未达成共识。
近日,2024年台北电脑展开幕,作为PC行业的风向标之一,全球知名PC厂商尽皆亮相展会,而我们也能从中一窥AI PC真正的模样,乃至整个AI硬件的未来发展方向。
AI PC需要“园丁”呵护
前不久,微软发布了新一代Surface个人电脑和全新AI功能Recall,并推出了以AI为核心能力的Copilot+PC,后者中国大陆地区称为Windows 11 AI PC。微软表示,将与英伟达、高通、AMD等合作开发支持Copilot+功能的AI PC产品。
作为全球最知名的PC软件商,微软不仅为行业打了个样,也意味着PC与AI的结合正在加速。
除了英伟达、高通等巨头亲自下场,另一边,AI PC不止对CPU、GPU等核心处理器要求较高,也对外围芯片、主板设计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散热、控制、感知等。正如园丁是维护花园长期健康成长的关键。但相比万众瞩目的GPU,很少有人真正注意到PC“园丁”的重要性。
对此,芯海科技副总裁杨丽宁认为AI PC至少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当下PC产业链的硬件升级尚且处于第一个阶段,即以处理器为核心的AI化;下一阶段则是AI应用迎来井喷式发展,从而带动PC生态,但同时海量应用场景也会逐步加重处理器的负荷。“当负荷足够重时,就需要进入第三个阶段,即必须将一些智能化任务外延给计算外围芯片,这是必然的趋势。而计算外围芯片的未来形态,我们始终认为会朝高性能、高安全、高算力的方向发展。”
可以看到,AI PC绝非仅仅堆算力这么简单。本届台北电脑展,芯海科技展示了旗下32位高性能EC芯片,它搭载在今年3月发布的国内某知名厂商首款AI PC上。据了解,这款EC芯片具有高扩展、低功耗、易开发等技术特点,其整体性能及安全性达到业界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笔记本嵌入式控制器的市场空白。
作为笔记本电脑里的“园丁”,EC承担着笔电的开关机时序、充放电、热管理、安全、键鼠管理等稳定性要求极高的工作任务。随着AI PC成为业内共识,EC作为笔电感知和控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安全防护、电源管理、通信管理等功能方面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另一方面,这也对EC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普通园丁只能维持花园的基本运转,而好的园丁则能让每一种花草植物都能健康成长,让整个花园都和谐共生。
作为中国知名芯片厂商,芯海科技在EC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和强大创新力,芯海EC提供了完善的参考代码及开发资料包,帮助终端厂商更快地缩短产品研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提高研发效率,为笔记本电脑的研发提供了极大便利。
PC作为典型的全球化产品,芯海科技在EC领域的优势也让其在全球市场获得了稳定、可靠的声誉。
不止PC,“AI+硬件”未来可期
除了AI PC,其他AI+硬件也在今年迎来前所未有的关注度。例如,华为、小米、OPPO等手机厂商纷纷推出端侧大模型,由前苹果设计师推出的自诩“AI硬件新物种”Ai Pin,以及宣称要取代App的Rabbit R1等。
不过,和AI PC一样,AI+硬件不管是当下还是未来,其路线图都不算清晰。科技媒体iFixit对Ai Pin和Rabbit R1评价就充满戏谑意味,称这两款AI硬件的诞生“就像是本可以用一封电子邮件解决的事情,却硬是给弄成了一场线上会议”。
虽然产品算不上成功,但这些AI 硬件却都体现出几个共性,对行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例如它们都能利用摄像头、红外传感器去看、去听,进而分析所获取到的信息,并为用户生成结果。
在本届台北电脑展,芯海科技同样带来了具备感知能力的产品,例如搭载在平板电脑和手写笔上的CSA37F71芯片,其采用全新ADC架构,采样速度1MSPS,可实现高速度流畅的书写体验;同时全新16位ADC,让其拥有高精度精准的力度感知,此外还降低了55%运行功耗,提升了产品的续航能力。
对于AI硬件,可预见的需求是高感知、低功耗、强分析,前两者侧重硬件,后者侧重软件能力。硬件方面,对已经有类似经验的厂商来说,显然是个机会。
芯海科技对PConline表示,在未来万物皆可AI的时代,芯海将聚焦在计算外围芯片,将会从PC扩展到服务器、工作站等,未来也可能进入工业领域,服务千行百业。
未来AI+硬件可能百花齐放,在各个领域都能占据一席之地,正如如今企业转型言之必谈“数字化”一样,AI硬件的前景不可小觑。
AI的未来在于“感知”?
前不久,被称为“AI教母”的李飞飞与斯坦福逻辑学家、哲学家John Etchemendy发表了一篇合著文章,表示“我们还没有实现有知觉的sentient人工智能,更大的语言模型也无法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不会在下一个版本的ChatGPT中偶然发现知觉。”
无独有偶,图灵奖得主、Meta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Yann LeCun也表示,大模型不会通往AGI通用人工智能。他认为真正的人工智能应该具备三个条件,其中排在第一位的便是“需要结合感官输入以更深入地了解世界”。
在已有的AI硬件产品上已经开始体现出这种趋势。微软将Copilot+PC称为Windows PC中的“全新物种”,并表示,“我们正在步入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电脑不仅能理解我们,还能预测我们的需求和意图。”
预测“需求”和“意图”,显然仅仅通过大语言模型难以准确感知。微软虽然没有批评大模型的不足,但潜台词也暗合了两位业内大佬的看法。
如何为AI装上“可以触摸的手”“能看到世界的眼睛”,让AI具备基本的感知能力,不仅关系AI的软件架构,也关乎硬件。正如人类的感知不仅依赖大脑中枢的神经元和神经电信号,也需要眼耳手鼻等感觉器官,AI也需要一个能输入信息的“感知元件”。
在芯海科技看来,AI PC对感知和控制的需求更高,输入更多,因此EC芯片的重要性会更加凸显。同样,不只是AI PC,所有AI硬件要具备高感知能力,都需要更强的感知芯片和控制芯片。而这正是芯海科技所擅长的领域。
芯海科技对PConline表示,过去二十年芯海科技做的都是感知和控制,芯海EC之所以诞生也正是因为芯海科技过去在这一领域的深厚积累,获得了行业高度认可。在芯海科技的简介一列,也清晰地写着“芯海科技是一家集感知、计算、控制、连接于一体的全信号链芯片设计企业,专注于高精度ADC、高可靠性 MCU、测量算法以及物联网一站式解决方案的研发设计。”
因此,对芯海科技来说,“进入千行百业”绝非单纯“画饼”,而是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尤其是在可预见的AI时代,对感知、控制的高需求,让芯海科技有了更充足的底气进入更多领域,以及开拓全球化。
总的来说,AI+硬件作为智能化时代的新宠,正引领着科技行业的新潮流。芯海科技以其在AI PC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全球化布局,不仅为用户提供了高性能、智能化的电脑产品,更为整个AI硬件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