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儿童教育

端午节禁忌注意事项有哪些

时间: 2024-04-10 本站作者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接下来的内容将从端午节禁忌注意事项有哪些和端午节六大习俗开始,一起来看看吧。

一、端午节禁忌注意事项有哪些

端午忌吃娘家粽子

古代女儿出嫁,长住丈夫家,难得见到自己父母。而从唐朝开始到清末,就有端午回娘家的习俗。但是在山东一带,有流传着出嫁的闺女走娘家,不须在端午节之前回婆家,即不能在娘家过端午节。因为民间俗话说,“吃了娘家的端午粽,死得全家都不剩”。

端午期间严禁房事

古人认为五月是九毒月,而端午为九毒首日。天地气场不正的时候,必然会影响到人的身心,所以如在九毒日交欢房事,必须会中邪毒伤身体。因此古训严禁端午房事,并且规定从五月初一到初五,女子应该归宁,在父母家度过,夫妻分开,并把这天定为“归宁日”。

端午节防毒气攻身

前面也提到过端午节是毒月,从农历气象上看,正是夏至左右,所以也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日子。从五行上看,任何一种五行过旺或过衰,都会形成邪气,都会对自然气候或人身健康,构成威胁与伤害。因此,端午节这天需要在房门上,插艾、插桃技、插菖莆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等。

端午儿童的禁忌非常多

端午节不仅是重五恶日,而且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大,因此关于孩子的禁忌就比较多,例如说端午节这天不适合生孩子;周岁以内的婴儿端午节要送到外婆家去躲藏灾祸;儿童在端午节当天早上要吃两个鸭蛋,并且在儿童身上洒雄黄酒,以驱虫避邪,保障健康。在北方一带,小孩子有佩戴香包,驱邪平安的习俗。而且小孩子戴的香包是不能丢失,传说如果小孩子丢失了佩戴的香包,一年之内会有大灾。端午节过了以后,小孩子要将所戴的香包扔到水里,这样才能免除火灾。

二、端午节六大习俗

赛龙舟:端午节最具有特色的习俗之一。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龙舟竞渡场面热烈,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现在,赛龙舟已演变成一项国际性的体育赛事,吸引了众多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参与。

吃粽子: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家家户户都会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粽子种类繁多,口味各异,有咸有甜,形状也多样。吃粽子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挂艾草和菖蒲:端午期间,人们会在家门口挂艾草和菖蒲,寓意消除疾病、驱除晦气、招福。艾草和菖蒲的香气可以驱赶蚊虫,防止疾病的传播,同时也有驱邪避邪的作用。

佩香囊:端午节时,人们会给小孩子佩戴香囊或荷包,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通常装有各种香料和中草药,不仅气味芬芳,还有提神醒脑、驱蚊防病的功效。

系五彩绳:古代认为五彩色是吉祥色,端午节时大人会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系五彩绳,寓意消灾躲难、远离疾病、平安长寿。五彩绳的颜色鲜艳,寓意着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饮雄黄酒:端午节饮雄黄酒的习俗也与屈原有关。雄黄酒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人们通常会在端午节这一天饮用雄黄酒,或者在小孩的额头、耳鼻、手心、足心等处涂抹雄黄酒,以驱毒避邪,祈求健康平安。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端午节禁忌注意事项有哪些,端午节六大习俗”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hueiji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