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地方特产

内黄县特产-内黄大枣

时间: 2024-04-09 本站作者

QQ浏览器截图20240409122404
内黄县特产-内黄大枣

内黄大枣,河南省内黄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内黄大枣果酸含量为枣果平均含量的5倍,维生素C含量是柑橘的10倍,苹果的75倍,是名副其实的百果之王。因所产红枣味美量大,内黄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

2009年07月0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内黄大枣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产品特点

汤阴特产

内黄大枣适应性强,抗涝、耐旱、耐瘠薄,非常适合内黄沙区的土壤特性,种植模式以农枣间作为主,不但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又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促进了农业稳产高产。

内黄红枣共有品种60余个,品质优良,富有弹性,果味酸甜可口,营养丰富,既可鲜食,又可干制加工。其中富含果酸、十八种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有百果之王和活微生素丸之誉,有益心润肺、合脾健胃、益气生津、养血安神等功效,有舒肝健脾、清心润肺、补血养颜、调中益气等功能,尤其是鲜枣中富含环磷酸腺苷(CAMP)等生物活性物质,对冠心病、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有显著疗效,而且对人体内的癌细胞有较强的破坏和抑制作用。内黄大枣个大肉厚、内部组织松软,弹性好,利于加工和长途运输,可加工成为多种食品。

2014年,内黄县林业局在全国范围筛选出10种优质枣,送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进行氨基酸的定量分析。检测结果显示:10个品种中,内黄大枣扁核酸游氨基酸含量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生物活性化合物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含量均属最高,比其他品种高1倍以上。

历史渊源

汤阴特产

内黄县素有枣乡之称,内黄大枣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历代帝王之贡品。
《内黄县志》记载:唐宋时期已有大面积种植。

新中国成立前,内黄十年九旱,粮食收成差。枣树却相反,越是干旱,枣子越是丰产。有几年,粮食几乎绝收,村里人全部靠枣度日。当时枣树就是内黄人的救命树。

20世纪90年代,内黄大枣进入黄金发展期,以枣业为主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已十分成熟。枣树下套种小麦、花生、红薯等经济作物,既解决了温饱,又让农民增收。

20世纪90年代末,内黄大枣凭借良好的口碑价格水涨船高,当地群众的种植热情空前高涨,大枣产量连年攀升,增量就是增效成为大多数枣农追求的目标。为了提高产量,部分枣农开始滥用农药、化肥等,内黄大枣品质下降,口碑下跌,收购的客商越来越少,价格也越来越低。

2000年后,新疆、甘肃、宁夏等地大枣大批量进入内地,并迅速占领干枣市场,对内黄枣业形成极大冲击。

2015年,内黄县林业局着手进行品种培育实验,前往全国多地进行考察,在山西太谷学习双调技术+防雨棚设施,在临猗学习冬枣露地栽培密植+大棚模式等先进技术,带回内黄推广。

从2017年起,内黄县计划每年拿出900多万元用于大枣产业发展,对标准化管理示范园、新建的鲜食大枣密植园、搭建的防雨棚等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奖补,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枣农的积极性。

生产情况

汤阴特产

2013年,内黄红枣发展到46万亩,700余万株,年产鲜枣12万吨,产值2.4亿元,居河南省第一。全县年人均红枣收入354.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2.4%。

2016年,内黄县有枣林46万亩,年产鲜枣12万吨,年产值2.4亿元。

2017年,内黄县有大枣加工企业达400多家,从业人员2万多,年加工能力到5万吨,产值5亿元。加工品种有枣茶、枣汁、枣醋、枣酒、金丝蜜枣、香心焦枣、空心焦枣、无核糖枣、阿胶枣、乌枣、酒枣等几十个品种。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及乌克兰、俄罗斯、韩国、朝鲜、日本、泰国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2020年,内黄县共有28万亩红枣,年均产量8.4万吨,单价每公斤2元左右,产值1.68亿元。

产品荣誉

汤阴特产

1992年,内黄大枣获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轻工产品技术博览会金奖。

1993年,内黄大枣获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展金奖和中国北京首届保健品博览会金奖。同年,内黄县被河南省林业厅命名为红枣产量第一县。

2005年,国家相关部门授予内黄县大枣优质丰产栽培及系列加工标准化示范县。

2009年,内黄县被授予中国枣业十强县。

2009年07月0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内黄大枣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专用标志使用

内黄大枣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河南省内黄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内黄大枣的法定检测机构由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hueiji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