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九一九二什么意思,易经二十九卦解读
八卦爻辞啊,
分阴阳两种,阳的最大数是九,每卦六爻,所以以九代表阳性开头,每个卦象从下向上算,如乾卦中的初九、九二、九三...至九五、上九;
阴爻的最大数是六,所以以六代表阴性起头,如坤卦中的初六、六二至上六。
第一点:
每个卦都里,初、二、三、四、五、上之分,分别对应1、2、3、4、5、6序号,跟第一,第二没有区别,约定熟成。
当然,你题意里说的“九一”,这个是没有的,因为意义上的“九一”被定义作“初九”!!!
第二点:
周易每个卦,不是初九,就是初六,不是九二,就是六二,余同,这里的“九”和“六”,分别代表每个爻的阴和阳,阳用九,阴用六。
至于为什么阳用九,阴用六,这里又涉及到数的 生数,成数 等概念,也可以认为是约定熟,就是这么定义的。
按照朱熹的解释,基本步骤为“四营”,这四营就是“分两”、“挂一”、“揲四”、“归奇”。所谓分两,是说将四十九根蓍草随意分成两堆;挂一是说将左边一堆中取出一根放在左手的手指之间;揲四是将左右两堆蓍草每四根一组去数;归奇是在揲四之后将两堆中所余的“零头”(最后四根够一组也算零头)合并,再加“挂一”的那一根,这样结果不是五就是九,这就是所谓的“一变”。一变之后,除去五或九,将剩余的四十四根或四十根蓍草混合,再按上述方法进行“二变”、“三变”,结果不是四就是八。三变之后减去上述之和,剩下的数有三十六、三十二、二十八和二十四四种,再除以四,分别得到九、八、七、六这四个数。九为老阳,八为少阴,七为少阳,六为老阴,这就是所谓的“过揲法”。 在古代有一种占卜,叫揲蓍法.它的方法过程在河图中讲的很详细...1.用49根蓍草进行推演.把49根蓍草着一个太极.2.把49根蓍草任意分开.一分为二.太极生两仪.3.把右手的蓍草抽出一根挂起不用,叫挂一象三,表示三才。4,把左右手的蓍草四根四根的数,表示一年有四季.也表示四象,5,把左右手四根四根的数,余下的根数.叫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重要强调五年再闰。6,三揲之后,结果是24根,用4除,得6,表示老阴变。7,结果是28根,表示少阳不变,8,结果是32根,表示少阴不变。9,,结果是36根,表示老阳变。10,中间10和5相乘得50,只用49根蓍草.表示大衍之数五十,只用四十九。河图是一张讲述揲蓍法过程的图,现代人只要看到河图,就会它那古老的占卜方法。
每一卦不是有阴爻(- -)和阳爻(—)么,阴爻是六,阳爻是九。
卦从下往上数,第一道就是初,若是阳爻,就是初九,是阴爻,就是初六。第二道是二,若是阳爻,就是九二,若是阴爻,就是六二,依此类推。最上面一道叫做上,是阴爻,就是上六,是阳爻,就是上九。
如此而已。
《周易》古经六十四卦中每一卦画都有六行,每一行叫一爻。每一爻没有名称说起来也很不便。所以大概到了汉朝人编《易传》时,就根据每一爻的位置、性质,安上个‘初九’、‘六四’之类的称呼 。
依照自下而上的顺序,凡阳爻,其爻题各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凡阴爻,其爻题则各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例如,《丰》之诸爻自下而上依次是阳、阴、阳、阳、阴、阴,帛《易》中,该卦诸爻的爻题即各为“初九”、“六二”、“九三”、“九四”、“六五”、“上六”。
乾卦共分“初九、九二、九四、九五、上九”其中九二阳爻居阴爻,其如潜龙,又因地有阴气,故只能侍机而动,又云利见大人,这就象征刚出道的人,需要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