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年风水禁忌,新年的风水讲究
初一:鸡日,旧时在元旦贴画鸡辟邪祈福(鸡谐音吉ji) 。
初二:狗日,出外拜年或祭祖。
初三:羊日,易生口角,不宜拜年。
初四:猪日,祭财神。
初五:牛日,"破五",可打破诸多禁忌:"送穷五"初一至初四的垃圾不能倒掉,免倒财气,初 五的垃圾视为穷土,倒掉就送穷出门。
初六:马日,送神的日子,把除夕送来的财神纸马烧掉,店开始复业。
初七:人日,人的生日,又是聚餐吃喝,又有放花炮烟花,启烟火的习俗,是火的生日。
初八:谷日,诸星下界,因此要祭星,寺庙往往在这天设坛祭星 。
初九:天爷生日,玉皇大帝诞辰,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
初十:石头生日,凡是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动用,叫石不动,甚至烧香祭拜石具
不能哭,死只类的也不能说
第一、除夕守夜
估计“除夕守夜不思眠”这一句诗大都能脍炙人口,所谓守夜也叫熬年,指农历三十的岁守,是我国民间的流传的一种习俗。据说,远古时候,在每年腊月三十这一天会有一种恶兽叫做“年”,它会在这一天夜晚出来伤害人类或是毁坏庄稼,守夜这一天晚上的人们为了能够更好地躲避“年”,都不敢睡觉,只能坐等天亮。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除夕之夜,古人们通常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大户人家通过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等这些游戏来消磨时间,在这期间,他们的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 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守岁的习俗,除了含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还显现出了对来临的新年寄于美好希望。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第二、不能睡懒觉
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又因为大年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所以,在这一天是不能睡懒觉的,早上一定要早起,免得会被认为那人在这一年中做什么都会落后于他人,特别是家里有小孩读书的,一般都会不让孩子睡懒觉,大人们特别是爷爷奶奶会担心他们的孙子在学习上会落后于别人。
第三、不能扫地、倒水
除夕刚过完,也就是凌晨十二点以后,就不能扫地了,也不能把水往门口倒,这一直持续到大年初二。据说大年初一这一天若是扫地或是倒水,则会把家中的钱财及好运气扫走或是倒走,因此古时候在“春节”这一整天都是是不能扫地和往门口倒水的。如今很多地方都还保存着这一习俗,不仅不扫地或是往门外倒水,也不能倒垃圾。

第三、不能讲不吉利的话
因为在过年时,人人都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万事如意及幸福安康,所以,在过年期间,不吉利的话是万万不能说的。据说这天说的话很容易变成现实,因此切忌不要说“死、病、疼痛、贫穷”等这些不吉利的话。还有,在过年期间是不能吵架的,因为若是吵架,则会伤了福气和财气。
第四、不能哭、不能打骂孩子
在中国,许多地方任然有这样一种习俗:人们认为过年这一天哭泣的话,新的一年都将不吉利,因此过年是不能哭的。所以,人们也认为过年不能打骂孩子,特别是大年初一的时候,以免孩子的哭泣而影响新一年的好时运。

第五、已出嫁的闺女不能回家过年
在我国民间,已出嫁的闺女是不能回娘家过年的,要等到大年初二才能回来。据说回娘家过年会把娘家吃穷,而且还会给娘家带来晦气,虽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还是有很多地方延续着初二回门的习俗。
新年相关的禁忌:
一.不可在这一天吵架或打骂小孩,否则家中恐怕会有官讼是非。
二.避免扫地或倒垃圾,以免扫掉家中的财气,此禁忌初五过后方可解除。
三.忌吃稀饭,稀饭以前是穷人家吃的食物,所以新年吃稀饭会触霉头,代表来年财运会受阻。
四.忌杀生,若在新正杀生,恐怕会惹来血光之灾。
五.忌讳向人要债,也忌讳付钱给别人,这样才能守财。
六.忌睡午觉,俗话说:「男睡田崩,女睡厨垮」。睡午觉是偷懒的象
征。
七.新正忌讳打破东西,打破东西是破运的征兆,万一打破了则必须用一张红纸或红布将碎片包起来置于神桌下,并口诵「碎碎(岁岁)平安」,初五过后再拿去丢掉。
本文摘录于名门易理咨询网杨登嵙博士所发表的文章
中国传统过年的禁忌
中国是内涵最深的一个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从前古人讲究“敬天、敬地”,因此在民间流传的禁忌也不少,一代代流传下来,就连最热闹的新年节日,老人也常提醒后辈不要触犯禁忌,以期来年好运。
中国人过的农历新年指的是初一到初五这几天,当然通常会将前后几天都算进去一起庆祝,直到十五后节日气氛才慢慢淡下。
1.要说好话,忌骂孩子:传统认为孩子初一若挨了骂,就要挨一整年的骂。尤其要求初一这天要说好话,不能说粗口不雅之言,有些地区万一小孩说溜了嘴,大人会马上跟着说:“孩童之言,百无禁忌”;若是不小心摔破了东西,就会说“打发打发” (发财之意)。
2.忌打扫,忌将垃圾扫出门外:过年前要拜“灶王爷”,送走后“灶王爷”,年三十夜以前要打扫完毕,叫“扫扬尘”,有除旧迎新的意思,到过年那几天则忌打扫。初一至初五忌倒垃圾,也不能将垃圾扫出门外或往外倒污水,恐将家中的财气扫掉。
3.初一、初二忌洗衣:水神的生日在初一、初二,因此忌讳在这两天洗衣服。
4.初一忌催人起床:年初一的上午不要催人起床,认为这样会让对方整年都会被人催促着做事。
5.已婚女子忌初一、四、五回娘家:过年期间,嫁出去的女子和女婿只能在初二或者初三回女方娘家,据说这样才不会把娘家吃穷。
6.忌跟还在睡觉的人拜年:年初一忌跟还在睡梦中人拜年,须等到对方起床后再拜年,否则会让对方一整年都在病床上。
7.忌吃鱼头、鱼尾:过年期间鱼是必备菜,曰“有余”。吃鱼时,应将头尾留下不吃,这样就表示来年不仅有吃穿,还有剩余。
8.忌讨债:传统认为,过年期间不管是被人要债还是向人要债的人这一整年都会很倒霉,因此忌讳向人讨债。
风水学上的新年:以立春为界限,立春当天为新年第一天!
2023年02月04日 星期一 (戊戌年(狗年)腊月三十
立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即太阳到达黄经315°时。
立春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新年,即一年的第一天,为世界多数国家通行的节日。世界各国,特别是古代都有不同的日期,现代世界多数国家为公元制纪年的1月1日。现代将“元旦”称为公历新年,将“春节”称为农历新年。
在中国,由于实行两种不同的历法,新年有不同的定义。
按照公历,每年的1月1日为元旦。
按照农历,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新年。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这是亚洲第一个民主,也是亚洲第一个实行共和立宪制度的国家,国土面积1141万8174平方公里……孙中山先生把中华民国的国号简称为中国,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在就职誓词中,孙中山以“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为结尾。这就是中国“元旦”的来历。
1、来历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正月初一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
从汉武帝起,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1月1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不过当时并没有正式公布。
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称为“元旦”。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元旦,指西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 “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