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儿童教育

周易爻位推演的依据是什么,周易八卦

时间: 2024-03-11 本站作者

周易六十四卦是怎么推演的????????

找本《易经》回来看看吧

《易经》变化多端,风水师是依据什么来推演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问题.从人类文明之起始乃至近代,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宇宙(天)是怎么形成的、生命(人)是怎么产生的、天与人关系如何等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人的本质,就是'人-人'、'人-天'关系的总和"。

 天为人之所本,人为天之所至,即人从自然中物类演化所至。<旧唐书·孙思邈传>载:"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中医学禀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从天的研究到人,从人的探讨到天,可以认为中医学是以"天人合一"为理论核心,探讨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 庄子 阐述,后被汉代儒家思想家 董仲舒发展为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 和谐。

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 ,而且是一种状态 。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行的目的,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易经中的爻位如何解释?

《周易》六十四卦第一卦,乾卦,这是全部《周易》系统的重中之重。只要多花些心思搞明白乾卦的内容,再多了解一下坤卦,整个六十四卦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古代专家们常说乾、坤两卦是整个《周易》的门户,所以,我就重点来讲讲乾卦和坤卦。两个三爻卦构成一个六爻卦,两个八卦系统中的乾卦构成一个六十四卦系统中的乾卦。这是一个规矩:两个乾卦一摞,还叫乾卦;两个坤卦一摞,也还叫坤卦;其他八卦里的六个卦的变化也是同理。
《周易》乾、坤两卦之下的文字比其他各卦都多,也正说明了这两卦的重要。乾卦内容如下:

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彖》曰:……(原文太长了,省略)

我们先要分清楚,从“乾:元,亨,利,贞”到“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这是《易经》部分,后面的《彖》、《象》、《文言》那么长的大段落都属于《易传》。
《易经》这部分是不是觉得眼熟?什么“潜龙勿用”、“亢龙有悔”、“飞龙在天”,这不都是降龙十八掌的招数么?不错,降龙十八掌就是从这儿来的。
对于这部分内容,我先保持缄默,大家先看看一些历代专家的一些解释。我随机拿来几套古书,按朝代顺序展示一下,实在因为《周易》这东西两千多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家先对这点有个体会较好。
这乾卦还算是分歧小的,我就拿这些专家讲解乾卦的内容出来吧。主要讲讲乾卦的卦辞,乾卦的卦辞很简单,一共就只有四个字:“元,亨,利,贞”,可历代专家们围绕着这四个字的解释却汗牛充栋。
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 廖名春释文 影印写本
这就是著名的《马王堆帛书周易》,是出土的古物,和通行本《周易》内容上有不少的出入,比如大名鼎鼎的乾卦和坤卦在这个本子里却写作“键”和“川”。评书里的英雄制止坏蛋恶行的时候常有一段套话:“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你竟敢私闯民宅,调戏良家妇女,该当何罪!”如果按帛书版本把两个重要文字换一下,这句话改成:“光天化日,朗朗键川,你竟敢私闯民宅,调戏良家妇女,该当何罪!”——这是不是感觉怪怪的?英雄可能自己说着就没底气了,没准儿还能把坏蛋给逗乐了。
我们仔细看看这个《马王堆帛书周易》:凡是“乾”的地方都写作“键”,今本《周易》的“君子终日乾乾”到它那里居然成了“君子终日键键”,真让人想不明白。还有,坤卦如果是“川”,那象征的就应该是大河而不是大地了。这个怀疑不是没有道理,要知道,《易经》的卦爻辞里很多处都有“利涉大川”的话,意思是说算到这卦或这爻,表示你能顺利渡过大河。
如果当真如此,就又产生一个问题:《尚书·武成》虽然被认定为假冒伪劣,但毕竟在历史上也产生过不小的影响,里边出了个成语叫“名山大川”,现代人用这个成语都是泛指,可联系《尚书·武成》的上下文,再看看一些古人的注释,你会发现所谓“名山”很可能就是特指华山,所谓“大川”很可能就是特指黄河。那么,《易经》里的“大川”难道就不可能是实指吗?难道就不是《易经》的作者家乡附近的一条大河吗?也许就是黄河呢?也许就是长江呢?
这也很符合逻辑,因为,只有交通发达了,人的活动范围广了,见的山山水水多了,才有必要起名字区分这山和那山,这河和那河,可上古时代,恐怕很多人一辈子都一直面对着那山、那河、那人、那狗。
当然,我们尽可以大胆假设,但未必就有能力去小心求证,那就存疑好了。《周易新讲义》 [宋]龚原撰 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日本文化五年活字印佚存丛书本-1《周易新讲义》 [宋]龚原撰 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日本文化五年活字印佚存丛书本-2
这是宋朝龚原的《周易新讲义》,看看,“讲义”这个词可不是什么新词,至少在宋朝就有了。
龚原说:易的大道分为“形而上”和“形而下”两部分,“形而上”的是阴阳,“形而下”的是乾坤。如果单从形而上的角度来说,那么阴阳就是道的物质体现。(这句原文是“阴阳者道之物也”,这些虚头八脑的概念很难翻译。)所以说阴和阳一起使劲,这就形成了天。如果单从形而下的角度来说,那么乾坤就是阴阳的物质体现,所以说乾是阳物,坤是阴物。天地又是乾坤的物质体现,乾为天,坤为地。易之道在于阴阳,阴阳之道体现在乾坤之中,阴阳一起使劲于是有了刚柔之体和九六之数,爻分为奇数和偶数,爻的位置分为上下高低贵贱。乾是阳物,所以用奇数爻来表示;坤是阴物,所以用偶数爻来表示。三根爻构成一卦,这三爻代表了三才;两个三爻卦摞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六爻卦。
乾为天道,象征物是天,也象征着圣人的行事;坤为地道,象征物是地,也象征着贤者的行事。……
龚原的讲解是典型的“天人合一”风格,很有代表性。有人可能会想:宋朝人就已经知道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人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了?其实不是,“天人合一”这个概念的环保意义是被现代人赋予的,这就是古人常用的一招,叫“托古改制”,其实古人哪有多高的环保意识啊!古人是发现了人和天似乎有种神秘的联系,不是吗,你看宇宙分为天和地,人也分为男和女,数字也分奇和偶……龚原在下文还讲:一年有春夏秋冬,人也有仁义礼智。这不是很奇妙吗?
“天人合一”观念最早的明确表述大概是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简单来说,人就是宇宙的一个微缩模型,人和天可以互相感应,我们可以靠观察天来了解人。比如天上出现个臭氧空洞了,这就说明我们的皇帝太缺心眼了;首都刮起沙尘暴了,这就说明有人要谋反了;首都一带经常下毛毛雨,一阵一阵的,一两分钟就停,你要是有心计,就趁这时候赶紧向皇帝贡上些人参、鹿茸——为什么呢?理论依据是:毛毛雨表示老天爷尿频量少,肾亏,那么,既然“天人合一”,所以咱们万岁爷肯定也这样。
“天人合一”在古代还有其他意思,这里就不多讲了。咱们看看龚原是怎么解释乾卦的卦辞的。乾卦的卦辞很简单,一共只有四个字:“乾:元,亨,利,贞。”可这四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还真不容易让人明白。
龚原说:乾是道,元亨利贞是德。
一个道,一个德,合在一起就是道德。但要注意哦,古代的道德和我们现在所谓的道德并不一样,以前道和德是单独的词:道是指真理、原理、宇宙最根本的真理;德是指属性,就是你在电脑上用鼠标点中一个文件,然后单击鼠标右键,在右键的弹出菜单里最下边的那个“属性(R)”。
龚原接着就要“天人合一”了。他说:元亨利贞在天上的体现就是春夏秋冬,在人事上的体现就是仁义礼智。
这书的下文缺了不少字,所以“亨,利,贞”就解释不清了,不过也没关系,咱们先记住一点:乾是道,元亨利贞是德,所以,元亨利贞也被叫做“四德”,这个说法是相当主流的。而这个“四德”之说,最早是《易传·文言》里说的,后边会讲到。
《易经训解》 [宋]熊禾训解 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明崇祯十六年刻本

宋人熊禾解释“元亨利贞”,说元是指大,这好理解,我们说“元首”,直译过来就是“大脑袋”,国家元首就是一个国家的大脑袋,脑袋指挥身体,让抬胳膊就抬胳膊,让踢腿就踢腿。
亨的意思是通畅、通顺,中医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看来一个人的身体里血管呀、神经呀、消化道啊,这些都通畅了,身体感觉就是舒服的。另外,记得我刚学会吸烟的时候常买的一个牌子就叫“亨通”,把这两个字连起来用,一口烟吸进去,进口腔、走气管、进肺页和支气管,再从口腔或者鼻腔里喷出来,果然很亨通。
利的意思是适宜、适合。
贞的意思是坚贞、坚定。
熊禾认为,皇帝如果效法乾卦,就可以百事通、万事达,可以“大亨”——这个词本来不是大富豪的意思,而是说“大大的畅通无阻”。
《周易通义》 [元]黄超然撰 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明抄本
这是元朝人的解说了。
黄超然老师说:“乾就是健。”
健这个字我们可以照字面理解,健康,精力充沛,充满活力。黄老师说:“乾就是健,两个三爻的乾卦组成一个六爻的乾卦,这就是——”
应该很好猜吧?一个健已经很健了,再加一个健,这就是“健之至也”,健康到家了,比健康更健康,比精力充沛更精力充沛。
那“元亨利贞”又怎么解呢?黄老师说:这四个字是周文王用天道来阐明乾卦的深刻涵义的。黄超然对这四个字的具体解释和熊禾一样,最后还说,你要是算卦得出了这个乾卦,那就意味着你会事事顺遂,稳稳当当。
《周易订疑》[元]董养性撰 影印南京图书馆藏清正谊堂刻本

元人董养性这书的说法渊源于程子之学,说我们抬头看见的天是天的形体,而乾是天的性情。天是精力非常充沛的,怎么都不会累,所以我们说它很“健”,这就是乾卦的特性。
《周易》 [元]董中行撰 影印国家图书馆分馆藏清孔氏岳雪楼抄本

元人董中行说:乾卦的六爻都是奇数爻,都是阳爻,在所有的六十四卦里,只有这个乾卦纯粹都是阳爻,这就叫“阳之纯,健之至”,所以才叫乾。周文王认为国家领导人的才能和道德品质都是最拔尖的,所以政令才会畅行无阻,做事圆融无碍,这就是所谓“元亨”,而领导人只有一直端正思想态度,全心全意做好事,不要腐化堕落了,“元亨”才能保持下去。也就是说,领导人如果心术不“贞”,也就做事不“利”,也就达不到“元亨”之境。
换句话说,“元亨”是外,是说王道畅行四海;“利贞”是内,是说心里正直无私。
——这个解释很儒家吧?我们如果换用儒家术语来说,“元亨”就是“外王”,“利贞”就是“内圣”。这是儒家两千多年的一贯主张:领导人首先应该是道德品质完美无缺的圣人。这种传统让中国人普遍认为最高领导人除了是我们的伟大领袖之外,同时还是我们的伟大导师,我们在接受他的伟大领导的同时还要积极学习他的伟大思想。在我引的这几本古书里已经出现两次周文王了,这位周文王不但据说是《易经》的作者,而且还正是内圣外王的一位模范,是儒家知识分子最爱树的典型。这一点是和西方文化大相径庭的,我在《孟子他说》里介绍过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人家首先就要把官员当作和普通老百姓一样的人,认为它们的道德品质并不比我们更高,也和我们一样满脑子小算盘和一肚子花花肠子,所以,要靠制度的完善设计来制约和规范官员的行为。
事实上,这种思想在西方出现得非常早,但中国从来不是。西方传统是“依法治国”,中国传统是“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
“依法治国”的意义在于,处于宪法之下,权力受到宪法的限制,而“以法治国”别看只差了一个字,意思却完全相反,它的涵义是位于宪法之上,法律只是统治者统治国民的工具,而不具备丝毫的对统治者本人的约束力。这也就是说,法律是随他玩的,统治者拥有对所有法律的最终解释权。——这很可怕是吧?有人可能会问:“这样的统治者又怎么能有正当性呢?”
答案是:这要结合“以德治国”来看,最高领导人就是道德品质最高的圣人,是全国人民的伟大导师,他的智慧与道德既然无人可及,那么,大家把自己的命运交托给他岂不是比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更能迎来美好的明天么?
《八卦余生》 [明]邓梦文撰 影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乾隆四十二年文会堂刻本
这是明朝人讲《周易》了。邓老师说:“六十四卦里的这个乾卦蕴涵着所有的天之大德。我心里觉得,元亨是阳德,利贞是阴德,乾卦里这不就阴阳全有了么,把坤卦的意思也包括进去了。别的卦的卦辞也有这个‘元亨利贞’,但我觉得那些个‘元亨利贞’和乾卦的‘元亨利贞’没法比,因为那些‘元亨利贞’都只不过是就一时一事而言,而乾卦的‘元亨利贞’却是至高无上、包罗一切的。”
我们注意一下邓老师这话里蕴涵的一条重要信息:“元亨利贞”不是乾卦的专利,其他卦的卦辞也有的,而且还不少呢。这点我们后文再论。
《生生篇》 [明]苏浚撰 影印浙江省图书馆藏明万历二十五年刻本

苏老师说:“乾是天德,天就是一股气,这一股气生长万物、养育万物,所以分为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也一样,天有春夏秋冬,人有仁义礼智。天以四德赋予人,人以四德效法天,天人合一之妙全在乾卦里体现着呢。”
苏老师这里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这四个字,看看,和环保没关系吧?
《易筌》 [明]焦竑撰 影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明万历四十年刻本
焦老师说:“乾卦蕴涵了‘元亨利贞’这四德,大概是因为这一卦全是阳爻,是纯阳之体,只有老天和圣人才配得上这一卦,所以,虽然别的卦里一般都会有些告诫之辞,比如让你留心小人陷害什么的,可这个乾卦却只说了‘元亨利贞’而没有任何告诫的话,这大概是因为这卦实在太牛了,算出这卦就会无往而不利,百无禁忌,所以没什么可告诫的吧。
“元的意思是至善;亨字通‘享’,是指大party上的好吃好喝;利的意思是顺利,好比镰刀割麦子,很顺手;贞就好比大树的树干,坚定挺拔。”
这里要注意的是,焦老师对“亨”的解释和别人不大一样。不过他这种解释其实也很主流。
《新刻易测》 [明]曾朝节撰 影印南京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
曾老师说:“阳气在一开始的时候,动静不大,慢慢的、很温和的样子,所以它的属性是‘元’,意思是‘刚开始’;之后,阳气促动生机盎然,蓬勃发展,所以叫‘亨’;之后,阳气略微收敛了,万物也都成熟了,人就又收粮食又摘果子的,大大获利,所以这就是‘利’;之后,阳气就不动了,这就是‘贞’;之后,阳气又蠢蠢欲动了,又开始‘元’了,然后又‘亨’了,又‘利’了,又‘贞’了,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所以,‘元亨利贞’体现在季节上就是‘春夏秋冬’,体现在万物的孕育上就是‘生长收藏’。”
这也是一种有代表性的解释,“元亨利贞”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周易禅解》 [明]释智旭撰 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初刻本及释通瑞刻本

冯友兰曾经对《周易》有过一个相当有趣的评价,大意是:“《周易》是个筐,啥都往你装。”现在看看,和尚也来讲《周易》了,书名叫得响亮,叫《周易禅解》,看来那么早的时候就有跨学科研究了。
古时候有一种三教合一的风潮,是说儒家、佛家、道家其实讲的都是一回事,学者也喜欢作个通家——我们来看宋人的半阕《行香子》:“野叟长年。一室萧然。都齐收、万轴牙签。只留三件,三教都全。时看《周易》,读《庄子》,诵《楞严》。”说老头最后就看三部书:《周易》,这是儒家经典;《庄子》,这是道家经典;《楞严经》,这是佛家经典,三教一网打尽。
所以,儒者谈佛、道士读孔孟、和尚解《周易》,这也没什么太稀奇的。
这位释智旭大师把佛门观念引入了《周易》,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周易》的新的读法,他倒是也说乾就是健,但他接着说:“健于上品十恶的人一定会下地狱。”
所谓“上品十恶”就是最坏的十种行为,那么,全句就可以解释为“孜孜不倦地去做最坏的十类坏事的家伙一定会下地狱”。他接着说:“孜孜不倦地去做中等坏的十类坏事的家伙一定会堕入畜牲界,孜孜不倦地去做不太坏的十类坏事的家伙会堕入鬼界,孜孜不倦地去做十类小小善事的人会进修罗界,孜孜不倦地去做十类中等善事的人会投生人界,孜孜不倦地去做十类上等善事的人会升到天界。”——你以为这就完了吧?不是,还有好多呢:“孜孜不倦地去做十类上等善事同时还修持禅定的人一定会转生于色无色界,孜孜不倦地去做十类上等善事同时还修持四谛十二因缘的人一定会获得二乘果证……”我就不再多讲了,反正举一反三即可,后边还一大堆佛门专业术语呢,对于“元亨利贞”也完全是佛教化的解释。

这么多的版本,好像谁说的都有道理哦。看来《周易》首当其冲的这个乾卦卦辞“乾:元,亨,利,贞”蕴涵着如此丰富的内容,包容宇宙,囊括万象啊!
这些专家们的讲解都很出色,但是,就这“元亨利贞”四个字,我们还是再回过头来,看看最早的解释版本——《易传》。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先解释一下《彖》。不好意思,到现在才解释这个家伙。“彖”读“团”的四声,大意是“判断”,“从卦像判断吉凶”。《彖》是《易传》中的一传,本来是独立成章的,后来被汉朝人把它和《易经》的卦爻辞混排了。
再来解释几个词。
“品物流形”是说万物变化,生长成形,文天祥《正气歌》里有一句“杂然赋流形”就是出自这里。
“大明”是指太阳,现在有家大明眼镜店很有名,看,别以为这个名字俗,其实大有来头呢。
“时乘六龙以御天”,是说按时驾着由六条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按照古代礼制规定,天子的座驾由六匹马拉,诸侯以下等而下之,拉车的马越来越少。所以“礼仪之邦”和讲文明、懂礼貌关系不大,而是很严格的官本位的社会,够什么级别才能坐什么车,不能乱了。这种六匹马拉的车考古发现还真出土过,看来文献记载不差。
“性命”,这么简单一个词其实也有些个讲头,有谁较过真没有,这个“性”字在这儿当什么讲啊?——答案是:这个“性”其实就是“生”,所以“性命”也就是“生命”。不少版本把“性”解释成性质、属性、特性,恐怕不确。
“大和”,这和日本没关系,“大和”就是“太和”,故宫的中心建筑太和殿,就是俗称的金銮宝殿,名字就是从这儿来的。“太和”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人说是阴阳调和,有人说是冲和之气,有人说是最最和谐的境界,还有人说……你自己挑吧。
“万国”,如果按现代标准,一万个国家那得什么规模啊!可上古时代不是这样,那时候一个所谓的“国”可能也就有现在一个村子大,小部落而已。
好了,整段翻译一下:

啊!乾元之气太酷了!它萌生了万物,主宰着宇宙。它行云降雨,生养无数。太阳东升西落,周而复始;于是确立了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按时驾着由六条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天道变化,给万物以生命,保持阴阳和谐,使万物走上正轨。元气稍稍一动,万物便蓬勃生长,万国人民都有好日子过。

这是已知最早的对“乾:元,亨,利,贞”的阐释。因为《易传》和《易经》都被混编在一起了,所以不少人总以为它们都是一个东西,我一再提醒大家,千万得把《易经》和《易传》分清楚。现在这个解释只不过是《易传》里边《彖》的观点,它虽然从时代上距离《易经》最近,可它当真就是对《易经》卦爻辞的一五一十的解说吗?不要轻信哦。
《彖》后边是《象》,内容是阐释爻辞的,先略过不表,直接看下边的《文言》。
《文言》是《易传》当中专门阐释乾、坤两卦的,文字很多,我们先只看它有关“元亨利贞”的部分:

“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这里就已经把“元亨利贞”称作“四德”了。咱们前边看过的历代专家对“四德”的阐述都是源自这一段的。翻译一下:

“元”,是善的首位;“亨”,是美的集合;“利”,是义的和谐;“贞”,是事的主干。君子履行仁德就足以作领导,集合美善就足以合乎礼,施利于万物就足以合乎义,坚守正道就足以治事。君子能够履行这四种美德,所以说:“乾:元,亨,利,贞”。

这一段主要在“‘亨’者,嘉之会也”一句上后来的专家们有些分歧,前边焦竑的《易筌》不就认为“亨”字其实就是“享”么,所以,“嘉之会”应该就指大party了。古人的大party是很正式的,前文讲过的竖牛陷害孟丙的故事里,不就是在一个大party上搞的么?在这种正式而隆重的场合,会摆满很多好吃好喝好东西,很可能所谓“嘉之会”说的就是这个呢。

“乾:元,亨,利,贞”,就这么几个字,我们从《易传》到历代专家的解说看了这么半天了,你是不是很想知道,到底哪个解释才是正解呢?
想一想啊,他们每个人都把“元亨利贞”解释得那么精彩,那么涵义深刻,那么饱含古老东方的神秘智慧,但惟一的遗憾是:这些解释全是错的。
是的,我郑重地告诉大家:以上这些解释全是错的。
近现代在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使我们获得了大量的商代占卜用过的乌龟壳,专家们从这里解读出了不少的甲骨文,对甲骨占卜的语言有了不少的了解。咱们从前边那几个案例也看出来了,《周易》算卦和甲骨占卜是很有渊源的,所以,近现代的甲骨文研究成果使我们对《周易》也多了几分了解。
几乎确凿无疑的解释是:“元亨利贞”的那个“贞”字其实就是“占卜”的“占”——单这一个字的新解就把从《易传》以来历代的“四德”说全给击破了。“元亨利贞”根本就没那么深刻的涵义,其实就相当于:“大吉大利,你求的这根签是根上上签!”这就是说,如果你算卦算出的结果是乾卦,那么这四个字的卦辞就会告诉你:“这是个好卦,大吉大利!”
你再读《周易》的时候就要注意了,我不是一再提醒要把书里的《易经》和《易传》分清楚吗,这个“贞”字在《易经》里全当“占”讲,而在《易传》里却当“坚定”讲。看看,《易传》的作者没弄清《易经》的字句,根据自己的理解,把一句“大吉大利”阐发成了无比深刻的哲学道理。
《易传》的作者真的误读了《易经》了吗?——这事还有后文,暂且按下不表。

“乾:元亨利贞”,这句是乾卦的卦辞,我们可算是看完了,下面再看看乾卦六爻的爻辞:

初九:潜龙,勿用。

“初九”,这是坐标。“初”,表示这根爻是初爻,也就是从下数起的第一爻;“九”表示这根爻的属性——阳爻。
如果你算了一卦,最后得出的是一个乾卦,在六根阳爻中只有初九爻是老阳,那你知道该怎么判断吉凶吗?
——前边从方法到案例已经讲过好多遍了,这时候就该以这根初九爻的爻辞,也就是这句“潜龙,勿用”来判断吉凶。
有人可能案例看得仔细,这时候就会产生一个疑问:“如果乾卦在六根阳爻中只有初九爻是老阳,那应该把这根阳爻变成阴爻,再和上边五根阳爻组成一个新卦,嗯,这个新卦是姤卦,所以,这次算卦结果应该就叫‘乾之姤’,然后用乾卦初九爻的爻辞来定吉凶,难道不是吗?”
——如果你真能问出这个问题,那我会相当欣慰的。不错,你说的一点儿都不错,前边的所有案例在算法上都是这么讲的。
但是,难道你一直就没有发觉有什么可疑之处吗?

疑点之一:
请再仔细看一遍这句话:“如果乾卦在六根阳爻中只有初九爻是老阳,那应该把这根阳爻变成阴爻,再和上边五根阳爻组成一个新卦,嗯,这个新卦是姤卦,所以,这次算卦结果应该就叫‘乾之姤’,然后用乾卦初九爻的爻辞来定吉凶。”
然后,请再仔细看一遍这句话:“如果乾卦在六根阳爻中只有初九爻是老阳,那就该以这根初九爻的爻辞来定吉凶。”
这两个方法,一个复杂,一个简单,可结果难道不是一样的吗?

疑点之二:
《周易》爻辞里不是都有什么“初九”、“九三”、“六二”的吗,可前文那几个《左传》案例里为什么完全不见这些名词呢?
——这和“疑点一”是有关联的:如果用“乾卦初九爻”就足以表达清楚,为什么要说什么“乾之姤”呢?这不是舍近求远吗?

疑点之三:
前文讲过朱熹和蔡元定归纳出来的占断的“七种情况”,讲到有一根变爻怎么办,有两根变爻怎么办,一直到六根爻全是变爻的时候怎么办,可是,从《左传》的这些案例来看,除了有一次是看卦辞定吉凶之外,为什么从来都是只有一个变爻的情况呢?

如果你早就产生了这种怀疑,那你可实在太聪明了。
先说“疑点一”和“疑点二”。通观《左传》所有算卦的记载,没有一处出现过“初九”、“九三”、“六二”之类的说法,而全是“某卦之某卦”,最典型的例子是,有一次晋国绛城的郊区出现了龙,魏献子就龙的问题请教蔡墨,蔡墨的解释当中引用了不少乾卦的爻辞:“《周易》有之,在乾之姤,曰:‘潜龙勿用。’其同人曰:‘见龙在田。’其大有曰:‘飞龙在天。’其夬曰:‘亢龙有悔。’其坤曰:‘见群龙无首,吉。’坤之剥曰:‘龙战于野。’若不朝夕见,谁能物之?”
这段记载我在《孟子他说》第三册详细介绍过,当时我讲的重点是龙,现在我讲的重点是卦。蔡墨这里可不是算卦,而是直接引用爻辞,向魏献子说明在以前的时代里龙是相当常见的,要不怎么《周易》乾卦的爻辞里全是用龙来打比方呢,还把龙的生活习性讲得这么活灵活现的?——在我们看来,蔡墨如果要举乾卦爻辞作例子,直接说“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这不就完了么,为什么还非要自找麻烦地去用那种“乾之姤”、“乾之同人”、“乾之大有”的说法呢?表达的意思不都是一样的么?
所以,最合乎逻辑的解释就是:“初九”、“九三”、“六二”之类的说法都是后来才有的,至少在春秋时代还没有,从这点推测,历代流传到今天的这部《周易》恐怕并不

“文王拘而演《周易》”,那么周文王推导《周易》有哪些依据呢?

据史书记载,商末,由于周文王姬昌广施仁德,礼贤下士,发展生产,深得人民的拥戴,由此引起商纣的猜忌和不满,昏庸残暴的纣王将姬昌囚禁于当时的国家监狱一一羑里城。姬昌被囚后,殷纣王以种种野蛮手段对其进行侮辱和折磨,甚至将其长子杀害后做成肉羹逼他吞食。


姬昌在被囚禁的七年中,他将伏羲的先天八卦改造成后天八卦。八卦代表世间万物的八种基本性质,万物万事的性质可以抽象为八种,但具体的事物则是无穷无尽的,不可能有八种,故而“八卦小成”,不能反映复杂的变化。“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就是八卦每卦都可以为太极,以本气相推,与八卦相叠,遂成 /V八六十四卦,反映宇宙间不同的复杂变化。


 进而推演成六十四卦并系以卦爻辞,并提出 “刚柔相对,变在其中”的富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完成了《周易》这部千古不朽的著作。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文王拘而演周易”
的故事。《周易》以占筮的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内容几乎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全部内容,被誉为“群经之首”。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用,而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是也。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抑郁而无谁语。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若仆大质已亏缺,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易经>的介绍

易经是一部探讨宇宙万物生灭变化的经典。其包含之广运用之大,未曾涉猎其中,则无法一窥堂奥。这探讨宇宙大地的奥秘,当然不是职业者的权利,研究易理除了满足自己本身的求知欲,更可体会一些以前从来没有思考过的问题,当您面对新的问题,而突破的同时,将会发现自己对事情的见解,居然能如此圆融而不可思议。中华五术能延续几千年几万年之久,也却有其道理存在。
易经代表万物一种相互对待的状态,及以太极生阴阳两仪,两仪再生四象,四象成八卦。宇宙万物皆在八卦中规律的变化着,古人初着八卦雏形应用占筮〔占卜〕,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中通人事〔又称天地人三才〕,其中的阴阳交感、对立、融合、变化,此即所谓的「道」,亦是易经的基本精神。
简单解释易经的道理,就我们常说的「三易说」,就是:简易、变易、不易。简易:亦即宇宙万物的本。

有关周易的一些介绍

《周易》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几千年来,《周易》以其外在的魅力(奇特的结构形式和抽象的符号显示),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和复杂神奇的运算机制),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体系。
《周易》一书有《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所构成,从总体上看它是一部指导人们和利用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著作。其中,《易经》是我国古代先哲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进行高度总结概括后而形成的。它集中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和发展变化的饿规律。《易传》则是对《易经》进行解说,用来阐发义理的哲学典籍。
经数千年之沧桑,《周易》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周易》的品格和精神深藏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中。易道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
周易基础知识简介(一)
一、《周易》:它是我国古代—部指导人们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典藉,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构成。对其书名含义,历代有多种各有一定道理的解说,其中东汉易学家郑玄说:“《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是讲“日月之道普照周天。”
二、阴阳:《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观念指出: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物万象,在其内部同时存两种相反的属性,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为用,处个不断的变化之中;其运动是以彼此消长的形式进行的。并始终处于彼消此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状态之中。保持着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态势。阴阳观念是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周易》的主旨,就在于指导我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上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
三、爻:在《易经》中,爻是组成卦的基本单位,其中“—”称作阳爻。“--’称作阴爻。
四、卦:由阳爻和阴爻按照一定规律分别组合,进而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排列符号,就叫做“卦”,卦是为特定目的《占筮》而组成的符号排列,是《易经》的基本组成单位。
五、八卦:八卦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的统称:是由阳爻和阴爻按不同的组合规律.以三个爻为一组分别组成的八种符号排列,《易传·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八个由三个爻组成的卦,也叫经卦或单卦,
六、六十四卦:由八个单卦以不同的次序两两重合、就产生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分别由六个爻组成,也叫别卦或重卦,其中由八个单卦自身相重所成的六爻之卦,也叫做纯卦,其卦名同单卦。
七、《易经》的构成:《易经》有其特殊的文字体裁,即不分篇章节次,而是由六十四卦组成。而每个卦又由内外卦,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几部分构成。《易经》分为上、下经两部分,上经计三十卦,起于乾卦,止于离卦;下经计三十四卦:起子咸卦;止于未济卦。宋代大儒来熹所著《周易本义》载有《上下经卦名次序歌,内容如下:
乾坤屯蒙需讼师 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 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 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遯兮及大壮 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 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兼未济 是为下经三十四
《周易》名言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乾、象传》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乾、象传》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文言.坤》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易传.系辞下》
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志。 《困.象传》
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益.九五爻辞》
易,穷则穷,变则通,通则久。 《系辞.下》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系辞.下》
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家人.象传》
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迂,有过则改。 《益.象传》
一阴一阳之谓道。 《系辞.上》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说卦》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文言。乾》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hueiji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