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哲学,易经的主要哲学思想
我觉得易经是解释自然规律的学说,他是关于古代人对自然界的理解和概括.要是说体现哲学观点话相对论,易经里的阴阳就与相对论相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多科学家研究科学的基础就是建立在假定的物体或定义之上的,你说他是唯物也不是唯心还不是!呵呵,中国的易经就是现在众多科学家研究科学的基础学科!也是辅助教材!
1.《易经》是哲学,但不仅仅是哲学,还包括了天文地理等许多知识。
2.《易经》的占卜术只是其中一部分,但是其精髓是一种辩证法思想,体现的是一种普遍的规律性,最重要的不是通过《易经》预测未来,而是学习里面蕴涵的哲理思想,并按照其去行事,这样做起事就会比较顺利。这也就是《易经》里所说的“会易者不占”的境界。
《易经》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一名《易》,又称《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本是占筮书,其基本因素为阳爻(―)、阴爻(--),把三爻重叠起来, 构成八卦, 即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八卦再重叠起来,构成六十四卦,如泰,否,每卦均有六爻。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卦辞、爻辞四部分。卦辞是解释全卦的含义,爻辞是解释每一爻的意义。《易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经从乾到离,凡三十卦;下经从咸到未济,凡三十四卦,熹平石经《周易》即如此划分,知汉以来传本未变。
《易经》中传的部分称为易传,司马迁称为《易大传》,以区别于汉代其他各家易传。《易大传》是最早解释《易经》的著作易传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七部分共十篇,称为《十翼》。翼者羽翼,辅助之意,表明十翼旨在解释阐述《易经》。《彖传》是以卦象爻象来判断每一卦的意义。《象传》是解释卦象和卦辞爻辞的,分为《大象》和《小象》解释卦象和卦义的称为《大象》,解释爻象和爻义的称为《小象》,因其以卦象、爻象为根据,故曰《象传》。《系辞传》是《易经》的通论,以阐述《易》理及其作用为主,系于经之后,故曰系辞。《文言传》是解说乾坤二卦的卦辞和爻辞的,有《乾文言》一章,《坤文言》一章。《说卦传》的前一部分很简要地说明《易》的卦爻为观变穷理,贯通天、地、人三才之道。后一部分解说八卦所象的事物。《序卦传》说明六十四卦排列的顺序和意义。《杂卦传》将性质相对或其义相近的卦组合起来说明其卦义,因不按照《易经》六十四卦的顺序,错杂而述之,故名。
由八卦到六十四卦,由《易经》到《十翼》,源远流长。旧说伏羲画八卦,周文王演《易》,重之为六十四卦,孔子作《十翼》。虽未可尽信,但并非毫无根据。一般认为八卦大体起于上古,卦辞爻辞形成于西周初期。至于《易传》,虽与孔子有密切关系,但传统的说法认为《十翼》皆孔子之作,则欠确切。一些学者经过研究,认为《易传》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它导源于孔子而由儒家后学在战国时写成。因其成书于战国,所以其中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也受到了道家、阴阳家的影响。大体上说,《彖传》成书较早,《象传》次之,《系辞》《说卦》、《文言》又晚于《象传》,《序卦》、《杂卦》最晚,可能成于战国末。《易》的经与传原来各自别行,不相杂厕。郑玄注《易》将《彖传》和《象传》分隶于各卦之下,王弼注《易》又将《文言》分隶于乾、坤二卦之后,以便于阅读,今皆从王弼本。
关于《易》学的传授,据《史记》《汉书》儒林传说:孔子授《易》于商瞿,六传而至田何,田何授丁宽,丁宽授田王孙,田王孙授施孟喜、梁丘贺。汉代《易》学有施、孟、梁丘、京氏立于学官。费氏《易》以《十翼》解说上下经,流行于民间。施氏、梁丘氏《易》衰而孟京《易》盛行,孟京《易》衰而郑玄王弼之《易》盛行。施氏 梁丘氏《易》亡于西晋。孟京《易》无传者,清代郑氏易微而王弼注盛行唐朝修《五经正义》,《易》宋王弼、韩康伯注而郑氏《易》衰,王氏独盛。
历来注释解说《易经》的书,不下千种,在群经中是最多的,大致可以分为象数和义理两派。汉代《易》学偏重象数,孟京《易》学以卦气阴阳灾变讲《易》,宋代刘牧作《易数钩隐图》,邵雍以图书数理解《易》,都属于象数派。汉代《易》学遗存者有《易纬》、《京氏易传》。清代治汉《易》的如惠栋之《易汉学》、《周易述》,江藩《周易述补》,张惠言之《周易虞氏义》、《易茵录》等,都是讲汉《易》的重要著作。《易》本卜筮之书,但孔子、荀子皆不重占筮而注重义理。魏王弼注《易》,晋韩康伯注《系辞》、《说卦》、《序卦》、杂卦,一扫汉《易》象数之学,《易》、《老》结合,以玄言解《易》,宋代程颐的《程氏易传》摒斥象数,皆属义理一派。也有兼取象数、义理的,如孔颖达《周易正义》以玄学义理为主,但不完全排斥象数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以象数为主,但对玄学义理亦有所扬弃,其中采集汉魏南北朝《易》注三十余家,荀爽、虞翻等汉《易》遗说赖以保存,颇为难得。朱熹的《周易本义》以义理为主,但亦不排斥象数宋代杨万里作《诚斋易传》参证史事以解《易》。现代学者以《易》考史,以史证《易》,郭沫若引《周易》卦爻辞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闻一多撰《周易义证类纂》,胡朴安著《周易古史观》,亦为近世治《易》学的新流派。
《易》一名而含三义:变易、不易、简易。变易说明运动变化是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不易是说事物相对的稳定性,简易是以一持万,执简驭繁之道。《易》以道阴阳,推天道以明人事,故《易》理贯通天人,富于辩证法思想。《易》道广大,无所不包,除哲学外还涉及天文、地理、历数、乐律、兵法、炉火炼丹、医卜星相、堪舆数术,甚至现代的科学均援《易》为说。凡此皆可视为《易》外别传,《易》学旁支。
易经的哲学思想就是:它是对自然规律的高度总结。它包含的哲学思想太广泛了,其中它包含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所有的思想和原理。大到宇宙观,小到人生观。
严格来说《周易》不能说算是中国哲学的起源头,《周易》最多只能说对中国哲学的诞生有着极深的影响或者说是指导作用。上古时期中国古人的思维和观念就具有哲学思想的雏型。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大变革的时代,儒、道、墨、法、名、阴阳等学派成立,出现了我国古代第一个学术黄金时代,为我国哲学奠定了基础。从殷商至春秋战国,天人关系成为思想领域中的首要问题,形成像“类”、“象”等观念,由此发展为阴阳、道、命、数、气等哲学理念。春秋时代,好学深思的人们开始关注宇宙和人生,中国大地涌现出了许多学派,儒、道、法、墨、名、阴阳家各擅胜场。后来随着时代的演进、社会的变动,法、墨、名、阴阳家的学说渐渐式微,儒、道两家成为中国哲学的主流。可,儒道就是起源吗? 实际上,儒道两家并非凭空出现,在他们之前的一千多年,中国已经有了一套永恒哲学和变化哲学,他们可称为中国哲学的起源。其中,永恒哲学思想在《尚书洪范》里得到集中体现;变化哲学思想在《周易》里得到集中体现。 何谓永恒哲学? 受过正规大学教育的人应该都听说过《尚书》,但真正读过的估计不多。时代太古老了,史料也太遥远了,而且文笔远不如《论语》的简洁,《庄子》的瑰奇。但是,里面却包含着尧舜到夏商周的珍贵资料。 要说永恒哲学,还得从周武王和箕子的一次谈话说起。周武王成为天子之后,拜访商朝的遗贤箕子。他说:上天暗中保佑着下界的人民,帮助他们获得安定的生活。但是如何秉承上天的意志,治理国家呢?箕子回答:大禹治水后,上天赐给他“洪范九畴”,由此可以治国安民。而洪范九畴的核心就构成了永恒哲学。 1.五行,即:”水、火、木、金、土”。人的生存要靠五行来支持,所以必须明确其性质。如水向下渗透,火向上燃烧,木可以弯曲伸直,金可以随意屈伸,土可以生产百谷。由此可以牵连出人的五种味觉:咸、苦、酸、辛、甘。 2.”敬用五事”,即:态度要恭谨就严肃;说话要和顺,说话和顺办事就顺利;认识要清楚就能辩别是非;听事要聪敏谋事就能成功;思虑要通达,思虑通达就能圣明。 3.”农用八政”,即管理民食、管理财货,管理祭祀,管理建筑,管理教育,管理司法,接待宾客,治理军务。 4.”协用五纪”,就是要和岁、月、日、星辰、历数协调一致。 5.”建用皇极”,即树立皇极的威信,并建立遴选官员和赏罚的标准; 6.”义用三德”,即治理众民要以”正直”为本,同时在必要时又要刚柔并用,或者以刚制胜,或者以柔制胜。 7.”明用稽疑”,就是通过龟卜和诬占以探询上天的旨意,同时,参照卿士、众民和自己的意见做出判断和决定。 8.”念用庶徵”,就是通过雨、晴、暖、寒、风等的气候变化以判断年景和收成。 9.”飨用五福,威用六极”,就是通过寿、富、康宁、亲近有德、善终等”五福”劝导人诬向善;通过夭折、多病、忧愁、贫穷、丑恶、懦弱等”门极”警戒和阻止人们从恶。 以上九大范畴,足以建构一个国家。从自然材质谈到人类属性,从政务规划到天象规律,然后推出至高理想——皇极,由此作为国家的指导原则,亦即人群组成国家是为了体现绝对正义。接着,由三德再到稽疑,由庶征推至五福六极,作为个人具体的报应参考。于是,我们有了一个象北极星一样的恒定支点,有此目标,人生才不至于失望和落空。
都是经典,谈不上谁高谁低,不过易经早于道德经,而且道德经的创作受到过易经影响
各有各的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