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周公制礼,周公制礼基本原则
礼学产生于春秋后期。西周末至春秋,作为礼治的依据的天命神学始遭怀疑、批判,随之而来的便是春秋后期的礼崩乐坏。在此历史转折之时,哲人们围绕礼治的存废、优劣而“发言”,陈述自己关于礼的理解,礼学因之而诞生。礼学诞生的标志是思想家、家们针对三代礼治由盛而衰、由衰而毁所导致的社会动荡,自觉反思礼的存在,张扬礼的价值,提升礼的地位,探究礼的由来。这些,为其后的礼学发展描绘了大致方向,提供了无尽的给养,并成为后世礼学发展的重要理论源泉。
周代礼制完整地讲应称之为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前者是所有制度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制度运行的形式和保障。
周公制礼作乐,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礼”的范畴,潜移默化地规范人们的行为,这就是周代的礼制。
周礼目的是以周人的标准来规范各族和各代礼乐内容,并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个不同等级的统治阶级中去;其意义在于扩大周文化的影响,加强周人血亲联系和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其本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大同
周公制礼作乐,为西周社会的稳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西周社会正是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支撑下得以保持社会的安宁与平静。周公的制礼作乐,奠定了我国礼乐文明的基础,使我国成为一个礼仪之邦,从此以后,礼乐制度一直是规范国家生活的主要手段。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我国在治理国家方面以教化为主的思想基础。
礼乐制度是周代建国初期由周公制定的,其目的之一是为巩固等级制社会,其次也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反对“淫乐”,采取“节乐”措施。礼乐制的实施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音乐的发展。但它又使乐成了礼的附庸,使音乐成为以礼为中心的模式音乐,并逐渐趋于僵化。统治阶级为了推行“统治”制定了一整套十分烦琐的礼仪和与之相配合的音乐。
--------------------------------------------------
礼的作用就是给人们提供一定的规矩和秩序,起到规范人们的行为的作用。比如,学生见了老师要问好,升国旗时要站立等。乐的作用就是陶冶人的情操,配合人们的行为(礼)结合现实的场面,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效果,换句话说,通过乐来调节人们的神经,调动人们规范行为的意识。
比如,开追悼会的时候,人们要行礼,这个时候的音乐要低沉、凝重,让人们的神经感到一种沉重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总是强调礼乐,就是通过礼来规范人们在生活中的行为,通过乐来引导人们的意识。就像在朝堂上大臣要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奏的音乐要庄严、肃穆,就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权威。
我们普通老百姓也是和礼乐息息相关的。见了长辈要喊辈分,不能调皮捣蛋的。人家有伤心的事你不能唱流行歌曲等,都是为了摆正心态,和现实的场景融入一块的。
一句话,礼乐就是教育人、引导人的工具。被统治阶级使用就有色彩,被老百姓使用就有沟通、表达心情的作用。乐跟现在的音乐相似。
辅佐周武王打败纣王,安抚人心,整治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