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地方特产

蕉城特产-虎贝黄家蒸笼

时间: 2024-03-01 本站作者

QQ浏览器截图20240301094610
蕉城特产-虎贝黄家蒸笼

黄家蒸笼是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它早在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由石洋村人黄一府发明始创。至清朝乾隆年间,更能制作包括蒸笼在内的碗、杯、盘、盒、碟、瓶、壶等日常器用,这些柳杉制品均可做到随物赋形,争奇斗艳,有的甚至成为当时的贡品,是凝聚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起源

蒸笼是东方饮食文化的重要炊具,传统的竹制蒸笼以天然、环保、安全而享誉全球。

竹木蒸笼由于具有竹子本身可以吸收水分,在蒸制过程中锅里产生的蒸汽可以被竹木吸收,蒸汽形不成倒流,以及蒸好的食物有竹木的清香味等优点,一直流传。

福建宁德市虎贝乡的黄家村,山岭连绵,潮湿多雾,气候湿润,尤其适合柳杉和毛竹的生长。丰富的柳杉和毛竹资源,为虎贝黄家蒸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原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黄家生产的蒸笼销往省内外各地和香港、东南亚乃至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被外国人誉为无化学毒性的良好蒸熟器,闻名中外。 黄家蒸笼的制作技艺,看似简单,实则繁难精湛,要使其完工后具备易熟保温、透气不馊、造型美观、轻便耐用等优点,绝非易事。以制作一只内径为25厘米的代表性蒸熟器饭甄为例,先后要经过盘制腰箍、盘制上下墩、盘制底座(即水座或下包)、盘制笼盖、插板、制底屉等工序,才算制作完成一只完整的蒸笼。

关于这一绝活,在制作一只原生态的黄家蒸笼,从备料到最后装入底屉完工,先后需要80多道大小工序。一位师傅要花上整工二日,才可制作出一只二斗装(15市斤)的饭甄。 黄家蒸笼的制作工艺是柳杉片手缚技艺的典型遗存,在全国民间手工艺中独树一帜,它不仅外观精致、功能实用,还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以及科学价值。 黄家蒸笼的制作技艺历经900多年绵延不绝流传下来,仍一脉尚存,实为罕见,堪称民间传统手工艺中的活化石。这一手工技艺的保留,对研究宋史及其民间工艺史具有一定的价值。

在漫长的历史传承过程中,以制作蒸笼为主的黄家柳杉片手缚技艺生产活动,积淀下了丰厚的具有地域行业特色的乡风民俗,成为当地一份弥足珍贵的民俗文化遗产。此外,黄家蒸笼在应用科学环保材料、生物无副作用开发等方面开辟出了一条新路子,在科技发展史上可谓一项发明创造。 在黄家蒸笼灿烂工艺文化的背后,拥有上千年历史的柳杉片手缚原生态技艺濒临消亡的现状,着实令人担忧。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内不断兴起的厨房革命和国外进口销路的兴旺,原汁原味的黄家蒸笼日渐稀少。尤其是市场经济后,当地年轻人中愿意学艺的寥寥无几。对此,有关部门提出了五年保护计划,希望能延续这一千年的传统手工绝技。 人类不灭,手工不绝。我们期待黄家蒸笼传统手工技艺这颗璀璨的明珠,再次发出它夺目的光彩。黄家蒸笼的制作技艺,看似简单,却能使其具备易熟保温、透气不馊、造型美观、轻便耐用等优点,绝非易事。拥有美观外形、细腻触感的黄家蒸笼,采用柳杉、毛竹、水藤等特殊材料制作而成,能让蒸出来的米饭有一股特有的清香味道,并久置不馊。在黄家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做蒸笼,黄家蒸笼而今已成了黄家村的主导产业。产品远销日本、美国、新加坡、台湾等地。可实现年创产值达3500多万元。

荣誉

黄家蒸笼工艺精湛,文化内涵深厚。蒸笼外观雅致,蒸煮出的食品蕴味氤香,古医记载具有保健、护脏之能。2009年黄家蒸笼传统手工技艺获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2年向国家工商总局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3年7月已获批。2014年7月获批中国传统蒸笼手工艺传承基地。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hueiji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