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儿童教育

少数民族的节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大全表

时间: 2024-02-27 本站作者

Q1:少数民族节日有什么

算命中有青龙和白虎
青龙代表好、吉
白虎代表凶、恶
白虎持世
白虎主宰世道
此人性格比较刚烈、强硬

Q2:少数民族的节日有哪些?(请列举一个?)

傣族-泼水节
彝族-火把节
汉族-春节
白族-三月节
朝鲜族-寒食节
哈尼族-澡塘节
回族-目脑节
蒙古族-白节(就是春节) 彝族: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为隆重,此外,还有“密枝节”“插花节”等 服饰多彩多姿,可区别的近百种,典型的是三色裙 葬礼有土葬,火葬等 民间崇拜“万物有灵”和祖先神灵的原始活动,少数人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 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制,有抢婚的遗俗
白族:“三月街”“本祖节”“火把节”等都教为隆重 服饰各地不同,男子一般头缠白色或蓝色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妇女躲穿白色上衣,外套红,黑,紫色丝绒领褂,下着白色或蓝色宽裤,头戴绣花,印花 彩色毛巾,胸前挂以“三须”,“五须”等银饰 婚姻为一夫一妻小家庭制。 葬礼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后改为土葬,葬仪比较隆重
哈尼族:“十月年” 崇尚黑色,喜用自己织染的青黑色小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 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包头 老年人多戴瓜皮帽。妇女服饰因地而异,较多地保持了本民族的特色。 喜酸,辣食品。 实行一夫一妻制,流行姑表优先婚配习俗。人死实行棺木土葬。 喜爱音乐,能歌善舞,喜随身带着乐器。
壮族:“三月三”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太大区别,女子则五花八门,各有特色。多穿无领左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束花围腰。节日有吃五色饭,五色蛋的习俗,妇女爱嚼槟榔。实行棺木土葬,善歌舞。
傣族:节日多与活动有关,主要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 泼水节为傣历新年,届时举行泼水,划龙船,放高升等活动 人死后一般实行土葬,少部分实行水葬。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妇女着窄袖短衣和筒裙,喜欢酒和酸辣食品,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普遍爱好歌舞。民歌多由“赞哈”演唱。舞蹈以“孔雀舞”和“象脚鼓舞”著名。 傣族村寨多临江河建筑,竹篱环绕,各户自成院落。干栏式建筑是傣族住房的特点。傣族基本上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
苗族:“花山节” 实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部分地区有四代,五代同堂的父系大家庭。有姑舅表优先婚和转房等习俗。实行棺木土葬。
僳僳族:“刀杆节”“阔时节” 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挂箭包;妇女穿绣花上衣,麻布筒裙。喜戴红白料珠,珊瑚,贝克等饰物 住房多为“千脚落地”的木板房和竹篾笆房。婚姻以一夫一妻的小家庭为主,但仍有姑舅表优先婚制等习俗。 人死后,亲友要带酒肉吊唁并绕尸歌舞,唱“尼莫”歌,实行土葬,在坟前悬挂弩弓,织麻布工具随葬品。
回族:节日主要有“圣纪节”“开斋节”“宰牲节” 信仰伊斯兰教,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多修建“清真寺”。 主要在本民族内通婚。人死后,要请阿一般早亡午葬,沐浴完毕用白布裹尸,移置木匣内,实行土葬,由阿率亲友出殡,妻不送葬
拉祜族:主要节日“扩塔节” 妇女服装具有青藏高原妇女服装的特点,多穿黑布开岔很高的长袍,除衣领和开岔都镶绣彩色花边和银泡,下穿筒裙或长裤。西双版纳有的妇女剔光头发,包黑色头巾,戴大耳环,胸前佩挂“普巴”(大角牌)。男子裹黑头巾,穿黑色无领大襟衫和长裤,外出时佩刀。 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有刀妻方居住3年的习俗。夫妇不和睦,可请人出证,饶断丝线,即可离异。 人死后根据性别,年龄和辈份放置尸体,实行火葬,部分地区采用土葬,墓坑方位一般以丢鸡蛋占卜选定。信奉原始,崇拜多神
佤族:主要节日“崩南尼” 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有姑表优先婚配习俗。人死后实行土葬。男子常用黑布或红布包头,身穿无领短衣,宽大短裤,赤足,身佩长刀,颈戴藤圈,有纹身习俗。妇女穿无领短衣,下着围裙,小腿裹布,并在腰腿套足藤圈。遇到重大事情要剽牛。
纳西族:主要节日“棒棒会”“螺” 男子服饰大体与汉族相同,妇女着右衽大襟宽袖上衣,外加坎肩,腰系百褶围腰,下穿长裤,披羊皮披肩,用彩色丝线纺织7个精美圆形图案,象征“披星戴月”,表示勤劳之意。
瑶族:主要节日“盘王节” 妇女着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最爱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绣上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围以五彩细珠,佩戴银制头钗,头针,耳环,颈圈,银牌,手镯等饰物。男子亦畜发盘髻,以青布或红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外加坎肩,下着宽裤。男女青年社交自由,一般通过节日唱歌建立感情,征得父母同意即可成亲,但不与他族通婚。家庭组织一夫一妻制,多行姑表婚。 男子成年后举行民间制作的精美刺绣,桃花,蜡染,瑶锦等手工艺品最负盛名,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藏族:节日多与有关,主要节日“藏历年”葬俗有天葬,水葬,土葬,火葬等多种,信仰藏传佛教。每逢节日,都有民族歌舞和骑马比赛。
景颇族:“目脑节”是其传统民族节日。男子喜穿黑色对襟圆领上衣,包头巾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球,外出时常佩带筒帕,长刀。妇女穿黑短上衣和枣红色羊毛花筒裙,颈挂料珠项圈,或银制圆片和海贝,花纹色彩鲜艳。还在腰,颈,腕,足戴有涂过红,黑色油漆的藤圈,有钱的人,往往腰缠数十圈。
布朗族:主要节日“关门节”“开门节” 喜吃酸笋,酸菜,酸肉之类食物。男子穿对襟短衣,下穿黑蓝色肥腿长裤。有纹身习俗,在四肢,胸,腹部都刺染有各种花纹。 人死即速葬,按年龄辈份大小,分高,中,低三台叠葬在一起。
普米族:主要节日“大过年” 兰坪,宁蒗等地普米族过年要为十三岁儿童举行“穿裤子(裙子)”成年礼仪式。
怒族:“新年节” 男女均穿用麻布织的衣服,成年男子穿长衣短裤,喜佩腰刀,肩背弩弓及兽皮箭包。泸水,福贡的怒族妇女喜穿右大襟上衣,下着长裙,喜在衣裙上加许多花边,在头和胸部佩带珊瑚,玛瑙,贝壳,料珠等饰品,喜戴铜耳环。贡山怒族妇女则只佩胸饰。怒族人民制作的怒毯,怒斯(怒碗),转扇,花挎包,弩缉怠光干叱妨癸施含渐箭和陶器等手工艺品,誉满怒江流域和澜沧江流域。
阿昌族:主要节日有“进洼”,“出洼”,“烧白柴”,“泼水节” 民族传统节日“窝乐节” 男子喜蓝白或黑色上衣,下穿黑色裤子。已婚妇女一般穿长裤,盘辫于顶。喜食酸味,妇女有嚼烟和芦子的习惯,俗以齿黑为美。
德昂族:节日有“进洼”,“出洼”,“做摆”和“烧白柴”等 男子着黑布圆领大面襟上衣,缠黑色或白色包头,有纹身习俗,一般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刺以动植物图案或傣文经咒。少年喜戴大耳坠和银项圈。妇女穿开禁短衣,缠包头,戴银饰及彩色玻璃珠,束腰箍,扎裹腿,下身穿绣有彩色线条的筒裙(不同颜色线条表示族内不同支系)。

Q3: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刀杆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灯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拉祜族的月亮节、苗族的花山节等等。

1、蒙古族的那达慕:

那达慕”是蒙古语,亦称“那雅尔(Nair)”,“那达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刺激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赛马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

比赛开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前五名到达终点者,成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射箭、摔跤等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

每年农历6月初四开始的为期5天的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会。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篮球等体育项目。

2006年5月20日,那达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傣族的泼水节:

泼水节,亦称“浴佛节”,又称“楞贺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

当日,中国西双版纳、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海外泰国人聚居地如九龙城、新北市中和区等地的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

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

3、藏族的酥油花灯节

酥油灯节也叫酥油花灯节、花灯节。藏历元月十五日是藏历新年的最后一个高潮日,也是西藏拉萨传召大法会的最后一天。

人们白天会到各寺进香朝佛转经,入夜后则满街搭起各种花架,最高的有近十米,低的也有五六米,上面放着彩色酥油捏成的神仙、人物、花木、鸟兽等塑象,人们点烧酥油灯进行祝福。花架下,人们赏花观灯,载歌载舞,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

4、拉祜族的月亮节

月亮节是拉祜族农事节日,又叫“哈巴节”。拉祜语音“哈巴”,意为月亮,在拉祜年历八月十五举行,原为祭献月亮,欢庆丰收。

祭礼在晚上月出时举行,各家挑选最好瓜果作为祭品,用篾桌摆设,抬到祭山神的地方(寨子后面)祭献为人们分出了耕种节令的月亮。在月光下,全寨男女老少围着篾桌跳芦笙舞,欢度节日。

在信仰小乘佛教的地方,祭月亮加入了赕佛内容,地点改在寨内奘房。由佛爷在奘房挂上一幅绘有月亮图案的白布,在白布下方设供桌、香炉、蜡台等佛事用具。

天黑前,人们带着鲜黄瓜、芭蕉、菠萝等供品供佛,点香燃烛、烧纸钱,佛爷念经祈祷。赕佛后,便到寨内活动。老人齐聚喝酒烤茶;年轻人云集歌场跳芦笙摆舞、赛唱传统歌谣,能唱出本民族的历史渊源者就获得歌手称号。

5、苗族的花山节

花山节,也称“踩花山”、“跳花”等,是苗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川南南部和中西部云南东南部。各地节期不一,通常在农历五月端午节前后举行。

节日期间,苗族人民盛装汇集到传统的跳场坪,青年男女跳场中央的花杆跳舞,男青年还进行爬杆、赛马、射箭、唱歌、跳舞、选美等比赛。人数多时达十几万人。

扩展资料:

古尔邦节(拉丁文 Eid Adha),又称宰牲节,尔德节。古尔邦节与开斋节(肉孜节)、圣纪并列为伊斯兰三大节日。

古尔邦节是我国穆斯林的盛大节日。“古尔邦”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或称为尔德·阿祖哈。“尔德”是节日的意思。“古尔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牺牲”“献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这个节日叫“牺牲节”或“宰牲节”。也译作“库尔班”。

2023年中国古尔邦节为公历9月24日,联合国公布的日期为9月23日。

古尔邦节的主要内容有:

(1)举行会礼,穆斯林们聚集在大清真寺或公共场所,举行盛大的仪式和庆祝活动;

(2)宰牲,一般的穆斯林都在节日之前准备好到时要宰杀的牲口,牲口要求必须健康,分骆驼、牛、羊三种,根据家庭的经济情况来决定。宰杀后的肉要分成三份,分别留作自用、赠送亲友以及施舍给穷人。

中国地区的穆斯林称该节日为“大尔德”(大节日)。这一天,穆斯林们都精心打扮,宰杀牲口,邀请亲戚朋友前来做客,同时还举行各种文艺活动。而在回族穆斯林当中,对该节日的重视程度就低于开斋节,一般把它称为“小尔德”(小节日)。

参考资料:

中国少数民族节日  百度百科

Q4:每个少数民族的节日有哪些

Q5: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表

周公解梦:梦到死人,要发大财。
- -!

Q6:少数民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1、瑶族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

2、佤族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3、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节日。节日则指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4、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5、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赫哲族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

6、苗族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hueiji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