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周公太公,召公和周公
周公先圣 儒学先驱周代的爵位,得爵者辅佐周王治理天下。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约公元前1100年),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是西周初期杰出的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
周公旦,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周代第一位周公。西周时期的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周公在当时不仅是卓越的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扩展至海。后建成周洛邑,作为东都。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论语》中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周公庙 周公旦是周武王姬发(?~公元前1043年)的母弟。他在周灭商之战中,“常左翼武王,用事居多。”灭商2年后,武王病死,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心中不服。他们散布流言蜚语,说周公有野心,有可能谋害成王,篡夺王位。周公闻言,便对太公望和召公召公奭说:“我所以不顾个人得失而承担摄政重任,是怕天下不稳。如果江山变乱,生民涂炭,我怎么能对得起列祖列宗,和武王对我的重托呢?”周公旦又对将要袭其爵,而到鲁国封地居住的儿子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论身份地位,在国中是很高的了。但是我时刻注意勤奋俭朴,谦诚待士,唯恐失去天下的贤人。你到鲁国去,千万不要骄狂无忌。”。 相传他推行井田,制礼作乐,建章立制,主张“明德慎罚”。其言论见《尚书》等篇。 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著名的武王伐纣的正义战争中,周武王的队伍进入暴君商纣(zhou宙)王的宫殿时,有一位年青有为的将领,紧挨在武王的左右,他手把着一支大约钺(yue越,古代象斧的兵器),和另一位叫召公的青年,一起守卫着武王。他们在被推翻的商纣王的宫殿里,大义凛然地向天下宣告:商纣王是暴君,推翻商王朝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这位把着大钺的年青将领,就是周公。
周公的周字,是指西周王朝。周朝是我国奴隶社会最繁荣的一个王朝,时间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770年。周公原姓姬名旦,是周武王姬发的亲兄弟,周公是后人对他的尊称。他是周武王消灭商纣反动和后来治理天下的得力助手。武王死后,周公就成为周王朝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清除商纣残余的斗争中,在建立一个繁荣的周王朝的过程中,都有过重要贡献,可以说,周公是我国奴隶社会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家。
周公从年青时代就很有胆识。当他跟随武王伐纣的大军东行时,义军在行军途中遇到了许多大自然给予的困难。他们碰到了刮大风的天气,把军前的大旗杆给吹折了;又遇上了雨天,一连三天滂沱大雨,使大军前进十分困难。好不容易挨过了风雨天,却又遇到了山崩,从高山上滑流下来的石头阻住了去路。当时人都非常,认为这是神的意旨,是上天不让武王去讨伐暴君纣。同行的武王弟弟霍叔说:。刚出兵三天就遇到五次灾难,是不是上天不让我们代纣啊了”这个意见引起了义军中一阵骚乱,有些意不坚的人准备打退堂鼓了。这时周公挺身而出,他对武王说:“商纣这个暴君坏事做尽了,把亲叔叔比干剖了心,把贤良的箕子囚禁起来,任用奸臣飞廉、恶来,搜括百姓钱财,残害人民,搅得天下不得安宁。老百姓都恨死他了。讨伐这样的暴君,难道还有什么不妥的吗?”他的话坚定了武王的决心,于是他们决定克服一切困难,兼程前进,很快到达了商朝的都城附近,终于在牧野大败商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打败纣王以后,周武王率领大军进入了商的都城。他和周公、召公以及军师姜太公派人砍下了已经自焚而死的商纣的头,挂在一面大白旗下示众,又派人砸碎了商纣平日作威作福乘坐的车子,表示与商朝的暴虐统治彻底决裂。但是怎样来收拾残局,对天下进行新的统治呢?周武王一时还拿不定主意。他把周公、召公和姜太公找来一块商量。姜太公是个武臣,说话痛快,对武王说:“臣听说,喜欢一个人的话,连他屋顶上的乌鸦一起喜欢,假如您不喜欢这个人,那么可以连他的一家老小一块杀掉。现在纣王已经死了,干脆来个快刀斩乱麻,把商朝的老百姓全部杀掉算了。”武王不同意这种错误的意见,把头转向召公。召公认为,可以把过去跟着纣王反对过周军的人杀掉,而把没有表示过反对的人留下。周武王仍然觉得不十分稳妥,又询问周公的意见。周公对这问题已经经过深思熟虑了,心中早有了成熟的主意,便不慌不忙地对武王说:“我认为统治百姓应当是仁爱当先,首先要考虑到使百姓们有安居乐业的环境,使他们各自住在原来的地方,耕种原来的土地。对商朝过去统治的百姓,应当和原来周国的百姓同等看待,不要厚此薄彼,这样才能安定人心。”周武王深感周公这套政策想得深,看得远,便完全同意了他的主张。
为了安定人心,取得南朝老百姓的好感,周武王派人去谒(ye页)拜、修复被暴君商纣所杀害的比干的墓, 表彰了过去因进谏纣王而遭贬职的忠臣商容,把被纣王囚禁的箕子从牢狱中放出。周武王还命人把纣王历年搜括百姓聚集起来的“钜桥之粟”和“鹿台之财”,全部散发给穷苦人民。这样,原来商朝地区的人民,情绪很快安定了下来。
周公还协助武王制定一整套管理天下的制度。他规划了乡村的居民点,在村与村之间修整了大道;他还鼓励农民间的物资交换,繁荣市场。更重要的是周公为周朝制定出一套礼乐制度,规定什么样的国家大事,用什么样的礼节,演奏什么样的乐曲。这一套礼乐制度虽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巩固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但在当时却起了防止统治阶级内争、巩固周朝的作用。周公制礼乐,对我国几千年来文化有非常大的影响,五、六百年后,大教育家孔子一提到周公制礼作乐的事,还赞赏不绝。
由于周武王操劳过度,在推翻商朝以后不久,就一病不起了。他把王位传给了儿子成王。但是成王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就委托老成持重、办事周到的周公来辅助他,这在历史上叫做“周公摄政”。周公的受重用,引起了武王其他兄弟的不满,尤其是当时被封在东方为诸侯的管叔、蔡叔,他们在暗地里吱吱喳喳,编造了周公许多流言蜚语,说周公将要篡夺年幼的成王的大权。他们还和原来商朝的残余纣王的儿子武庚勾结起来,发动大规模的武装叛乱。这时,受了谣言的影响,原来和周公同心同德的召公、姜太公也对周公怀疑起来,一度表示了不合作。面对严重的情况,周公首先团结内部,找来召公和姜太公,推心置腹地表明了自己的心迹。他对他们说:“我们周朝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好不容易建立了江山,经过大家同心协力,才能够推翻商纣王暴虐的统治。如今事业刚刚有了一点规模,怎么能够自相残杀呢?假如在我们这一代手里丢失了周朝江山,怎么对得起祖先呢?”召公和姜太公为周公这一番诚挚的话语所感动,决定支持他,齐心合力来对付东方的叛乱。
周公一共用了三年时间才扑灭了东方的叛乱,把叛乱的首领武庚和管叔杀掉,蔡叔被流放。接着又挥军东进,一举消灭了东方和武庚叛军联盟的那些,这样,周朝在东方的统治就稳固了。上面这件事情,在我国历史上,叫做“周公东征”。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周公在召公的协助下,开始了营建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的工程。不久,一座和周朝在西方的都城镐(hao号)京(今陕西西安西)规模相当的巨大城市在洛水岸边矗起了。周朝人把镐京称为“宗周”,把洛水边新建成的东都叫做“成周”。后来洛邑经过许多朝代的发展和扩建,成为我国著名的古都之一。这是和其始建者周公的辛勤经营分不开的。
周公被古代人称誉为道德典范,他个人有许多好品德为人所称道。古书上记载他办事十分认真,一对人谦虚讲礼貌,虚心听取别人意见,遇到为难事宁愿自己受点委屈也要顾全大局。史书上说的周公“吐哺”和“三握发”的故事,就是生动的例子。据说,有一天周公正在吃饭,忽然外面通报有人要找他,他把口中正吃着的饭吐出来,急忙出去会客。这一天一连有三次客人来会,他三次停了饭去会见客人。又有一天,他正在洗头,通报来了客人,他连忙把正洗的头发握在手里出去会客,也是一连三次。后来他用这件事教育他的儿于伯禽说:“我接见客人,三吐哺和三握发,还怕慢待了天下贤士。一个人有了地位,尤其应当注意自己待人的态度,决不可妄自尊大。”这件事后来成了历史上的美谈。周公身为辅政大臣,对年幼的成王教育十分严格,但他身为臣下,在古代奴隶社会里对王是不能过分责备的。他的儿子伯禽是成王的好朋友,两人常常一起玩耍,周公便利用这种关系,当成王做了不好的事情,把伯禽和成王一起找来,当着成王的面严厉责打伯禽。伯禽虽觉得很冤屈,但成王却因此于心不忍,深感惭愧,以后也就自觉地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了。
周公的勤政终于得到了好结果,周王朝一天一天地兴旺起来。他死之后,成王亲政,继续推行周公的政策,使周朝统治出现了最太平和最富裕的时期。历史把成王和他的儿子康王的统治,称为“成康之治”。这一局面的出现,应当说和周公一生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
不矛盾。周公和召公的后代当中后很多也在周朝中央为卿,也称周公、召公。到春秋时期还有好几个叫周公的。
周公先圣 儒学先驱 周代的爵位,得爵者辅佐周王治理天下。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约公元前1100年),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是西周初期杰出的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 周公旦,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周代第一位周公。西周时期的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周公在当时不仅是卓越的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扩展至海。后建成周洛邑,作为东都。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论语》中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周公庙 周公旦是周武王姬发(?~公元前1043年)的母弟。他在周灭商之战中,“常左翼武王,用事居多。”灭商2年后,武王病死,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心中不服。他们散布流言蜚语,说周公有野心,有可能谋害成王,篡夺王位。周公闻言,便对太公望和召公召公奭说:“我所以不顾个人得失而承担摄政重任,是怕天下不稳。如果江山变乱,生民涂炭,我怎么能对得起列祖列宗,和武王对我的重托呢?”周公旦又对将要袭其爵,而到鲁国封地居住的儿子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论身份地位,在国中是很高的了。但是我时刻注意勤奋俭朴,谦诚待士,唯恐失去天下的贤人。你到鲁国去,千万不要骄狂无忌。”。 相传他推行井田,制礼作乐,建章立制,主张“明德慎罚”。其言论见《尚书》等篇。 希望对你有帮助
1)周 召公姬奭(前十一世纪)
姓姬名奭(音「是」shiˋ),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召(今陜西歧山西南),曾辅助周武王灭商,被封于燕(今河南北部),是后来燕国的始祖。周成王时,他出任太保,与周公旦分陜而治,陜以西的地方归他管理。支持周公旦摄政当国,支持周公平定叛乱。
召公把他的辖区搞得政通人和,贵族和平民都各得其所,因此身受爱戴。传说他曾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后人为了纪念他,舍不得砍伐此树。《诗经.甘棠》就是为此而写的。
2)周公旦
汉族(华夏)姓姬,名旦,氏号为周,爵位为公。西周家。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因谥号为文,又称为周文公。出生年月不详,卒年不详,享年大约六十多岁。文王之子,排行第四,亦称叔旦,史称周公旦。周武王之弟,亦称叔旦。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史称三监之乱。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国家扩展至东海。他后建成周洛邑,称为“东都”。
太保召公(前十一世纪),名奭。武王时,封地在召(在今陕西岐山县西南),故称召公,周公旦,姬姓,氏号为周,爵位为公,名旦,字不详(根据先秦的实际情况,男子不称姓,女子不称氏,故而不能将姓名连读)。出生年月不详,卒年不详,享年大约六十多岁。文王之子,排行第四,亦称叔旦,史称周公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