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丢失生辰纲后他去了哪里,杨志押送生辰纲的原因
杨志是《水浒传》中36名天罡星之一,分析杨志个人特点,就会明白押送生辰纲对于杨志来说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上次押送花石纲失利,此次押送生辰纲遭劫,看来杨志同志本身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第一、杨志把押送路线搞错了,多走了冤枉路。大家都知道,梁中书是在大名府当官,也就是说杨志押送的生辰纲应该是从这里出发,然后目的地是河南开封,如果这样的话,从地图上看,这个距离并不是很长,但是小编就是没搞懂,明明知道当时很混乱,有很多强盗土匪,为何非要绕一个大弯,要经过什么紫金山、二龙山、桃花山、伞盖山、黄泥冈,这不是自己找死吗?有直路不走非要走弯路,这是杨志第一个错误。
第二、杨志太高估自己的,只带了一个连的兵力。当时不是太平盛世,而是各处都在闹匪患,闹饥荒,人一旦进入绝境,是啥事都能干出来的,尤其是那些占山为王已经落草为寇的人,动辄就是上百人,你却只带了一个连的兵力,这不是瞧不起别人吗?而且当梁中书提出加派人手时,杨志竟然还拒绝了。胆子太肥,对自己太自信,该遭。
第三、保密工作做得差,一出门就被盯上。按说,这么多这么大这么重要的一批货,保密工作是第一位的,从什么地方起运,什么时候出发,沿途有什么保护,走哪条路线,有什么应急预案等等,都应该是非常齐全的,但是事实上却是,杨志刚一出发,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而吴用公孙胜等人则早就知道了,甚至还知道他们必须会经过黄泥岗。保密工作做得这么差,不丢镖才怪。
第四、杨志太想干好这个事情,所以过分对待下面的兄弟。那么大热的天气,竟然要求大家中午都不休息赶路,而且是强行要求,这样一开始大家还能坚持,但是时间一长,大家就会麻木。凭什么,又不是牛马,就算是牛马也得休息啊,于是后面就爆发了,完全和杨志对着干,非要喝白胜的米酒,结果全部都被放倒。
因此,失陷生辰纲是杨志一生的转折点,押送生辰纲对于本领高超的杨志也只能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杨志出身世家,是大名鼎鼎的杨家将的后人。但在《水浒》中,杨志是个运气差到家的人。在花石纲事件中,正如高俅所言“…你等十个制使去运花石纲,九个回到京师交纳了,偏你这厮把花石纲失陷了…”。在杨志卖刀东京杀死泼皮牛二之后,被发配到大名府,好在留守梁中书以前在东京认识杨志,提拔他做了提辖,并委以重任---给蔡京送生辰纲,而且梁中书许诺事成之后“我写书呈,重重保你,受道诰命回来”。
生辰纲押送失败的首要原因其实是在梁中书身上。梁中书大胆启用杨志这样一个有前科的人押送生辰纲无疑是敢于使用人才的表现,但梁中书将价值十的生辰纲交给杨志毕竟有点儿放心不下,于是才找理由派蔡京府中的老都管和两个虞候随行,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虽然杨志力争获得了整个队伍的指挥权,但仍有掣肘之人。正如唐朝时的宦官监军制度,关键时候是会起相反作用的。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一点梁中书没有把握住,为生辰纲埋下了祸根。
我们看到,运送生辰纲的队伍是不团结的,而杨志虽然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却不善于做团结工作。对士兵非打即骂,既忽略他们的苦累,也没有象古代的名将那样与他们同甘共苦,所以“那十四个人,没一个不怨畅杨志”;对老都管和两个虞候,杨志也一直没有处理好关系,虽然没有打骂,但没有尊重他们的面子,杨志以社会经验丰富“知道途路上千难万难”而自负,而老都管依仗的是太师府的权势,也看不起杨志“…相公可怜,抬举你做个提辖,比得草芥子大小的官职…”。
这样一支不团结的队伍,焉能完成押送生辰纲的重任?况且还有那么多惦记生辰纲的好汉们。
其实,杨志们的失败从一出大名府就开始了!
不是去了二龙山和鲁智深、武松打家劫舍了吗
鲁智深先是上五台山,后因大闹五台山,被遣送报恩寺,结识林冲。后林冲出事。为搭救林冲大闹野猪林。后投奔二龙山,遇上杨志。
志有智慧,但是他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团队的合作。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黄泥岗上,本就不占天时,又是炎炎夏日,便不占地利,而杨志在一路上对众人的粗暴,早已引起公愤,自然不能一致对外,导致一行人中了吴用等人的陷阱,另一方面,吴用等人的计谋也是天衣无缝,内因和外因使得杨志有智慧却丢了生辰纲。
阮氏三兄弟,晁盖,吴用,白胜,公孙胜,刘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