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23卦,周易24卦地雷复
本人了解 是伏羲创立的八卦应该已经可以成为易经 只是那时没有文字 无法用语言表达 而且上古时期哪有朝代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 商的周文王根据伏羲八卦所著的是易经 六十四卦 建议去看看百家讲坛的讲易经 会有所了解
张李子,李张子
额
准确,一般都是按这个算的。
可以根据专家的研究,从三个方面思考这个问题。
(一)偏执于算命的先生认为,《易经》的"伟大价值就在于算命",它的精华是卜筮,"不运用《易经》算命就失去存在的价值"。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不高,人们认为自然和社会的现象、事件的产生都有某种神秘力量在支配着,因此,遇事都喜欢用特定方式向神请示事件的吉凶。占筮就是这种特定方式之一。占筮涉及的范围很广,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社会生活中的祭祀、战争、生产、婚丧嫁娶、商旅出行等等,都包括在内。
(二)易学家说,《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是中国人文化的基础,包含了史料价值、思想价值、文学价值。《易经》的科学价值在"学",不在"术",其特点在于"义理"与"象数"的统一,它的精华在于它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论。
《易经》是上古卜筮的学术,它形式上是占筮书,而内容则广泛的记录了西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含了史料价值、思想价值、文学价值。到商、周之际,经过周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范围,进入"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由此《易经》成为中国人文化的基础。
易学研究者认为,"易"字是上日下月的象形,《易经》学术思想的内涵,也便是说明这个天地之间、日月系统以内人生与事物变化的大法则。
"经"是天地的大准则,也是人生的大通道。"易"包含三个意思:(1)"易",就是简易、平易的意思,因为天地自然的法则,本来就是简朴而平易的;(2)"变易",认为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随时在交互变化之中,永无休止,但这种变化的法则,却有其必然的准则可循,并非乱变;(3)"不易",认为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虽然随时随地都在错综复杂、互为因果的变化之中,但所变化者是其现象,而能变化的,却本自不易,至为简易。
所以,南怀瑾先生认为,《易经》是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天人之际"所有学问的大原理、大法则。如要研究中国文化,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和诸子百家,乃至唐、宋以后的儒、佛、道等诸家之学,不从《易经》探究,便有数典忘祖之概了。
(三)现代学者杨树帆先生认为,《易经》符号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对未来客观世界感到无从把握而迷茫时创造的思维延伸诱发工具。
《易经》被总结成书的时代,科学技术还不能实现思维工具化。古人没有技术手段,但采用了更为聪明的办法——使用符号,把思维注入符号编码系统中,从而心安理得的鸟瞰着大千世界的无穷变化。
杨树帆先生认为,周易符号思维模型,是人类的第三思维。人类思维被哲学家、心理学家分为若干种形式,大体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被称为抽象思维的逻辑思维,一种是被称为形象思维的非逻辑思维。周易符号思维模型是人类对未来客观世界感到无从把握而迷茫时创造的思维延伸诱发工具,人类依赖它对世界进行反向把握。
杨树帆先生认为,周易符号思维模型结构分为三个层次:二爻阴阳逻辑层次,八经卦二元结构层次,六十四别卦时空场层次。
二爻符号逻辑即二爻阴阳逻辑。阴阳二仪即太极,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阴阳相互作用、相互演合,构建成八卦二元分类模型。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即所谓"小成之卦",或叫作"经卦"。八经卦将自然分为上下、尊卑、刚柔的二元对立形态,建立了一个认识自然的初步模型。
六十四卦由八经卦两两相重而成,这是阴阳模型的最好图式,构成了六十四别卦时空场。六十四卦时空场,是人的思维和预见能力对客观事物无能为力时,将经验编码并系统化为假定的未来时空场,在这个假定的时空场中,使思维借助符号的启发而延伸发展。《易经》六十四卦非常具体,假如生活中有疑问,在六十四个时空场中关于生活的各个层面都有答案。
元亨利真。事物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学会在精神上强大自己,找到正确的道路,通过分析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法,趋吉避凶,达到一个理想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