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时间和内容,1979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961年八届九中全会 会议正式通过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八字方针”的基本内容是: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主要是农轻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发展塑料、化纤等新兴工业;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八字方针”的中心是调整。通过调整,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适当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同时适当缩小基本建设规模,使工业和农业之间、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积累与消费之间的比例趋于协调,使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得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故选B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和三年调整
从1958年开始,由于在经济工作中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和严重的自然灾害,给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了长达三年的严重困难局面,主要表现为: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基建规模过大,粮食缺乏,通货膨胀,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60年冬,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这个方针是1960年8月周恩来、李富春主持研究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时提出来,经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的。后来,中央又多次召开会议,进一步制定了一系列贯彻落实的政策和措施,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坚决的全面的调整。
“八字方针”的基本内容是: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主要是农轻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发展塑料、化纤等新兴工业;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八字方针”的中心是调整。通过调整,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适当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同时适当缩小基本建设规模,使工业和农业之间、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积累与消费之间的比例趋于协调,使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得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1)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加强农业战线,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从1960年10月起,中央开始部署整风整社,以肃清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五风”:“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生产瞎指挥风和干部特殊化风。11月,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其核心是要求全党用最大的努力来纠正“共产风”,并作出12条规定,重申“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是现阶段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彻底清理一平二调;加强生产队的基本所有制;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小规模的家庭副业;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恢复农村集市,等等。接着,中央又起草和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农业六十条),进一步确定了现阶段人民公社的基本制度。同时,国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加强了对农业的支持。一方面,压缩在“大跃进”中过度膨胀的城镇人口,压缩农村水利建设规模和精简农村文教等事业,减轻农民负担,充实农业劳动力。另一方面,增加农村社队所需贷款和物资,提高粮食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增加农民的收益。
(2)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压缩重工业生产。
为缩短基建战线,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停建缓建了大批正在施工的建设工程。1962年,全国施工的基本建设项目由1960年的8.2万多个,减为2.5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由1960年的1815个减为1003个,减少了812个。同时,国家对投资规模作了大幅度的缩减,从而使基本建设规模与当时国家的财力、物力基本相适应。调整后的基建投资,也是首先保证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需要,主要用于当前生产的补缺配套上,不是再去铺新摊子。对于重工业生产的调整,主要是有计划地降低了冶金、机械、建材等工业部门的发展速度。全国重工业产值,1962年比1960年下降了58.6%,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53.3%降为35.5%。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压缩重工业生产,缓和了财政、物资供应的紧张状况,加快了扭转经济比例失调局面的步子。
(3)实行工业企业的关停并转,精简职工和城镇人口。
对那些没有原料、材料资源的企业,以及消耗过多、产品质量低劣、成本极高、长期亏本而短期又不能改变的企业,则分别情况,或者暂时停止生产,或者关闭,或者关闭一部分。以后,中央又对企业关停并转作过多次指示和规定。经过果断而有秩序地关停并转,全国工业企业数由1959年的31.8万个,减少到1962年的19.7万个,减少38%,基本上改变了工业生产战线过长的状况。中央还制定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对保留下来的企业进行了整顿。同时,从1961年起,国家以极大的精力抓了精简职工和城镇人口的工作。这是克服经济困难的一项重要措施。精简的主要对象是1958年以后来自农村的新职工,精简下来后,动员他们回到各自的家乡,参加农业生产。到1961年6月,全国共精简职工1887万,城镇人口2600万。这就有力地加强了农业战线,大量地减少了工资开支和粮食销售。
(4)减少财政赤字,稳定市场。
1958年到1961年,国家财政连年出现大量赤字。与之相伴随,出现了货币发行过多,市场不稳定的现象。为了消灭财政赤字,并稳定市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的有:一是努力增产日用工业品,扭转企业亏损,以增加商品供应,增加财政收入。二是大幅度压缩基本建设投资,以及其他各项事业费和国防费用,以减少财政支出。三是在保持生活必需品价格基本稳定的同时,对针织品、自行车、钟表、茶叶、酒类及某些糖果、糕点等消费品实行高价政策,以回笼货币。
在这次经济调整过程中,党和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集中统一领导。1961年1月,中央作出《关于调整管理体制的若干规定》,提出把经济管理的大权集中到中央、中央局和省(市、自治区)这三级。1962年,中央又先后对银行、财政、物资、基本建设等集中管理问题作出严格规定和具体要求。
到1962年,经济调整工作开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国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许多方面都出现了迅速恢复的转机。为了争取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1963年2月,中央工作会议提出,从当年起,再用二三年的时间,继续实行“八字方针”。在这之后的三年调整时期,除继续改善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之外,着重是加强现有生产能力的填平补齐,并搞好一批设备的更新;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适当组织企业开展专业化协作。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65年,原定的各项调整任务均顺利完成,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新的面貌。(新华社北京6月26日电)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通过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简称"八字方针".这一方针的主要内容是:要调整各方面的生产关系和有关政策,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要巩固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取得的经济成果,并使其向纵深发展;要以一部分投资来充实一些部门的生产能力,使其成龙配套,以便收到更大的经济效果;要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这一方针是六十年代前期我国调整国民经济的基本方针。
新“八字方针”是指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通过的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