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儿童教育

洪范五行水法,正体五行风水水法

时间: 2024-01-24 本站作者

Q1:洪范是什么意思?

《尚书·洪范》形成的年代很早,其雏型应在夏商时代。殷人有册有典,已为大家所共知;从文献记载来看,夏代有文字也是无误的。以此而论,《汉书·五行志》的几段记载就有了着落:
“刘歆以为虑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圣人行其道而宝其真。降及于殷,箕子在父师位而典之。周既克殷,以箕子归,武王亲虚己而问焉。”“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陧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弗畀《洪范》九畴,彝伦迪叙。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此武王问《雒书》于箕子,箕子对禹得《雒书》之意也。”这两段记载虽说有神话色彩,却传达出两个基本信息:一是《洪范》形成的时代很早,而且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甚至经历了夏商周三代;二是《洪范》与《雒书》《洛书》关系密切,甚至颜师古注曰:“取法《雒书》而陈《洪范》也。”当然,这并不是说《洪范》完全等同《洛书》,但《洪范》作为载体确实传载了《洛书》的核心内容,当是无疑的。特别是《汉书·五行志》根据《洪范五行传》揭示出《洪范》中从“初一曰五行”以下65个字是《雒书》的本文,《洛书》遗留的这65个字恰恰正是《洪范》的“纲”,可见二者关系是不寻常的。
《洪范》篇本身文字并不多,但它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篇章。“洪”有“大”意,“范”则为“法”。“洪范”即指“统治大法”,是上古时期的一篇、思想、文化的经验总结。它形成于何时?历来争论不已。但据诸文献的记载综合分析,它在夏代已有了雏型。上引《汉书·五行志》所说:“禹治洪水,赐《雒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夏代及至后世常常把夏代出现的成就都记在大禹的帐上,已成了“常规”习惯。《洪范》虽在夏代有了雏型,但不一定和大禹有直接联系。夏代已有了文字,孔子就曾说过:“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孔子尚能掌握一些由文字记载传下来的夏礼,可见殷人有册有典,夏人也是有册有典的。不光是《洪范》,《尚书》的其它一些篇章也是由历代陆续积累汰选形成的。到周代初年,《洪范》才基本定型。人们或许会问,一篇文献为什么还要历经三代、长达一千多年才能定型?道理很简单,夏商周三代在制度、文化上虽有差异,但又有内在的延续性。三代之间在方面的相互继承与发展正是《洪范》历经千年才定型的重要原因。
几乎在与《洪范》兴起的同时,河洛文化也步入其从产生到发展的历史进程。河洛文化与其它地域文化的形成有同样的一个历史条件,即要依托于一个中心。早在夏代,河洛地区就成为夏王国的中心。据《逸周书·度邑》曰:“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索隐》曰:“言自洛汭及伊汭,其地平易,无险固,是有夏之旧居。”古本《竹书纪年》曰:“大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亦居之。”按古代文献记载,斟鄩,在今河南巩义市与偃师市之间。又《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曰:“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集解》:“瓒曰:‘今河南城为直之’。”《集解》说的河南城即指洛阳。诸多记载足以表明河洛地区是夏代的中心地区。目前的考古发掘也一次次提供新的证据。在距洛阳仅有20多公里处的偃师市二里头所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已被学术界公认为夏文化。二里头遗址本身与文献中所说的斟鄩,其距离几乎相差不多,甚至有人认为二里头遗址即为夏人之斟鄩。这里发现了大面积的夏代文化遗址,发现了城墙,最近还发现了大路、车辙和宫城,显示出中心的“王气”。爰至商代,河洛地区仍不失为商王朝的中心地区。《春秋繁露》说,商灭夏后“作宫邑于下洛之阳。”《帝王世纪》曰:“殷汤都亳,在梁。又在偃师。”《史记·封禅书·正义》引《括地志》则说:“汤即位居南亳,后徙西亳,在偃师西十四里。”到了西周时期,虽然其都城在丰、镐,但由于三代的承继关系,河洛地区仍是其上的一个中心区域。周代初年,武王伐纣后,在回师的路上就与周公共同认识到洛阳为“天下之中”见《何尊》铭文与《史记·周本纪》等,认为新的统治中心应定于洛阳。不久武王去世,年幼的成王即位,一切权力由周公掌握。在克殷后七年,周公就开始兴建洛邑并使其成为统治“东方”的另一个中心。洛邑建成后,有宗庙、宫殿,俨然是周王朝的另一个都城,周王还经常到洛邑巡视并在洛邑发布政令。《尚书》的《多士》、《洛诰》等也都是在洛邑发布的政令的记录。三代皆以河洛为其中心的史实,在《史记·封禅书》中也有明确反映:“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这正是河洛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支柱。
《尚书·洪范》,特别是那涵盖《洛书》中的65个字,可以说集中地反映了河洛文化的精髓。河洛文化与《洪范》都是经过百年、千年的沉淀积累而成,《尚书·洪范》对河洛文化的发展有着神奇的、独特的推动力量,并且二者之间有相辅相成的促进作用。在此,试举一例予以说明。《洪范》所保留的《洛书》中的65个字中,有一条曰:“次三曰农用八政。”是说在九畴大法中第三条是农用八政,也就是说八政中以农为首。对此释向有不同说法,司马迁直接将农释为食,认为是“食用八政”,即八政以食为首见《史记·宋微子世家》。郑玄也持相同说法。而张晏、王肃皆曰:“农,食之本也。食为八政之首,故以农言之。”按,张晏、王肃之说是可取的。从现今考古发掘可看出,夏商周三代确以农业为主。有趣的是,考古工作者前几年在洛阳市郊皂角树遗址中的一处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中晚期的炭坑堆积中发现了炭化野大豆籽粒。这是个了不起的发现,以实物证明了“五谷”的起源是很早的。甲骨文中大量的有关农业的记载也反映了殷人的重农思想。及至西周,透过文献以及铜器铭文,仍可看出周王是何等重视农业,甚至经常亲临农业现场巡查。总之,三代的重农思想与《洪范》所说的八政中的以农为首是一致的,同时也反映了发达的农业是河洛文化的一个核心内容。

Q2:水口定吉星是以什么五行论?

水口定吉星,是以正五行论。

Q3:请问水法中,直曲与五行的关系。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的运行、变化)。我国古代思想家企图用这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中医用五行来说明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的人用五行相生相克来推算人的命运。
五行学说最早在道家学说中出现。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物质组成学说,与西方的水、火、土、气四元素学说类似,但随着近代化学的发展,这两种学说的物质构成理论都被否定.
中国西周末年,已经有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五材说”。从《国语·郑语》“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和《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到《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的记载,开始把五行属性抽象出来,推演到其他事物,构成一个固定的组合形式。在战国晚期提出了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模式,自发地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及其整体把握的思想。就在这个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木生火:隐暖生火
火生土:焚木生土
土生金:聚石生金
金生水:销锻生水
水生木:温润生木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众胜寡,故水胜火也;因为火遇水便熄灭
精胜坚,故火胜金;因为烈火能溶解金属
刚胜柔,故金胜木;因为金属铸造的割切工具可锯毁树木
专胜散,故木胜土;因为树根苗的力量强大,能突破土的障碍
实胜虚,故土胜水也。因为土能防水

Q4:洪范双山五行起贪狼九星法?

洪范双山五行起贪狼九星法是真的。

Q5:洪范五行的概述

出处 《尚书》
释义 指金、木、水、火、土

Q6:洪范五行的介绍

原是商代贵族政权总结出来的统治经验。“洪”的意思是“大”,“范”的意思是“法”。“洪范”即统治大法。相传为周灭商后二年,箕子向周武王陈述“天地之大法”的记录,提出了帝王治理国家必须遵守的九种根本大法,即“洪范九畴”。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hueiji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