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儿童教育

阴阳五行学说的概念和基本内容,学阴阳五行的基础知识

时间: 2024-01-23 本站作者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

阴阳学说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
任何事物均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我们把对于人体具有推进、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归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归于阴,阴阳是相互关联的一种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互根互用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学说认为: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系辞》。道:指“道理”、“规律”,“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纳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相关特性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外延的、主动的、刚性的、方的、山南水北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内收的、被动的、柔性的、圆的、山北水南都属于“阴”。
相关性
阴阳的相关性指用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它应该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的,即在相关的基础上的。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不宜分阴阳。如:以天而言,则昼为阳,夜为阴。
普遍性
阴阳的普遍性指凡属于相关的事物或现象,都可以用阴阳对其各自的属性加以概括分析。如:水与火、动与静。
相对性
阴阳的相对性指各种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如:中原十月份的气候较之七月份的炎夏,属阴;但较之十二月份的严冬,又属阳。
可分性
阴阳的可分性指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如:以天而言,昼为阳,夜为阴;白昼又可再分,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黑夜亦可再分,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阴阳五行说”的内容是什么?

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就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我国古代有很多与“气”有关的概念,如节气、气候、气化、气势、气质、运气等。如果仔细分析这些概念就会发现,气是有属性的,在宇宙间没有无属性的中性的气存在。

气由阳气和阴气组成。后世将阴阳作为哲学概念应用得十分广泛,但追本求源,阴阳的观念最早只是起源于历法和季节的变化。

古人以为,气候的变化是由于阴阳二气的作用,阳气代表热,阴气代表冷。宇宙间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发生交替的变化,便反映在一年四季的变化上。

夏季较炎热时,属于纯阳。冬季较寒冷时,属于纯阴。阳气和阴气互为消长,春季阳气则增长,而阴气则衰弱。

当阳气达到极盛时就是夏至,由此发生逆转,阴气渐升,阳气下降;当阴气达到极盛时就是冬至,这时再次发生逆转,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完成了一个周期的交替变化。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5种物质。在我国古代,人们对于五行的看法与后世哲学上的五行几乎完全不同。古人认为,五行就是一年或一个收获季节中的5个时节。这一说法在上古文献中记载更直接。

例如,《吕氏春秋》就把五行直接称为五气,也就是将一年分为5个时节之义。又如,《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年“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而《管子.五行篇》则说:“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可见上古均是将五行解释成时节或节气。

古人用直观的5种物质的名称给5种太阳行度命名,就如以十二生肖给日期命名一样,符合古人朴素的思想观念。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同样具有天文学意义。五行相生,又叫“生数序五行”,其含义是后一个行是由前一个行生出来的,以至于逐个相生,形成一个循环系列,周而复始。五行相生是五行观念中使用最普遍,发展最成熟的一种排列方式。

按照《春秋繁露.五行之义》的说法,木是五行的开始,水是五行的终了,土是五行的中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木行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所以木主生而金主杀,火主热而水主寒。

这是上古各类文献中,有关生数五行定义的通常说法,可见古人设立五行,开始时并不是为了解决哲学问题,而是借助5种物质的名称来作为一年中5个季节的名称。

木行就是一年中开始的第一个季节,相当于春季;火行为第二个季节,相当于夏季;土行为第三季,介于夏秋之间;金行为第四个季节,相当于秋季;水行为第五个季节,相当于冬季。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根。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为主。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
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比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烧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表现。可以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各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易经太广泛了,导致人人都只能看到一方面,有人看到了阴阳学说,有人看到了五行学说,其实都一样。

阴阳五行之说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

阴阳五行之说是中国古代人对天地万物的一种划分和解释,现代科学却是建立在西方物理解释上.因此很难说阴阳五行之说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中西方对此理解不同.

中医的的阴阳五行理论是还是科学?

中医经常讲“阴阳五行”,这阴阳五行是啥东西?是不是?
我们首先来看看啥是阴阳五行。
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着的;“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它是构成物质世界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这五种物质之间的相互孳生、相互制约的运动变化,构成了物质世界。
中医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并成为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四点:
一是阴阳对立制约。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寒与热等。阴阳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互制约,相互消长,取得动态平衡,这时人体“阴平阳秘”,则无病。如果人体这种阴阳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出现“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则为病。
二是阴阳互根互用。“互根”,指阴阳的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例如: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寒,就谈不上热。“互用”,指阴阳双方互相依存的关系。如物质属阴,功能属阳,功能是物质运动的结果,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没有功能的物质和没有物质运动的功能,两者总是相互依存的。
三是阴阳消长平衡。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故有“阴消阳长”、“阳消阴长”之说。但这种“消长”要有度,超过限度则打破相对的平衡而发为病。
四是阴阳相互转化。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五行学说的内容是相生、相克、相乘、相侮:
相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事物之间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互促进、助长和资生。
相克:事物之间相互抑制和制约。
相乘:有两种情况,一是一方过于强盛,克制对方太过;二是一方太弱,另一方对它的克制相对增强。
相侮:被克制的一方过于强盛,反过来克制对方。
由此可见,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不是,它具有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与“风水先生”的“看阴阳”,完全是两码事。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hueiji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