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儿童教育

周易集解和周易集解纂疏,周易集解纂疏讲解

时间: 2024-01-20 本站作者

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与十三经清人注疏的《周易集解纂疏》哪本好呢?有必两本都选吗?

李鼎祚《周易集解》博采前人之长,集合子夏、京房、马融、荀爽、郑玄、何晏、虞翻、干宝、王肃、王弼、向秀、韩康伯、刘谳、孔颖达、蔡景吾等三十五家之说,但缺乏独到的见解。从易学象数派和义理派分别看来,偏于象数,轻视义理。在此之前周易的注解繁多,之后原著大多亡佚,《周易集解》保存了大量的文献,有着很大的功劳。
李道平的《周易集解纂疏》,是在《周易集解》的基础上完成的,李道平的《周易集解纂疏》集《周易集解》研究之大成,评价很高。引征常不列出处是这本书的硬伤,但毕竟白璧微瑕而已。《周易集解纂疏》里面就有《周易集解》的全部原文,如果要买,就买《周易集解纂疏》一本就够了。

周易集解纂疏和周易折中内容一样吗

孙振声的《白话易经》 孔颖达《周易正义》 李鼎祚《周易集解》 朱熹《易本义》 程颐《易传》 李光地《周易折中》 惠栋《易汉学》 《周易集解纂疏》

周易集解纂疏的介绍

《周易集解纂疏》包括周易集解纂疏自序、周易集解序、周易集解纂疏凡例、周易集解纂疏诸家说易、凡例、卦气、消息、爻辰、升降、纳甲、纳十二支、六亲、八宫卦、纳甲应情、世月、二十四方位、卷一上经第一等。

十三经清人注疏的周易集解纂疏

周易集解纂疏
作者:李道平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1994-3-1
李道平倡修安陆元朝进士、元儒开山赵复江汉先生生祠,收授生徒,讲习其中。他博通经史,特别精研《周易》,认为汉儒解易,古义犹存,易学旧用王弼注,论象数不及汉儒之确,论义理不及宋儒之醇,酷爱唐人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他参照清儒惠(栋)、张(惠言)之学,将自己研究所得,撰成《周易集解纂疏》36卷。后编修王懿荣奏请以当代人所著诸经疏义,颁行学宫时,〈纂疏〉名列第一,公认是疏注〈易经〉较好的书,被刻入〈湖北丛书〉。江苏学政王先谦,又校刻于湘南思贤书局,同时撰序称许:“后之究心汉易者,必以是编为先路之导。”

周易集解的《周易集解》的篇卷

关于《周易集解》的篇卷,李氏在自序中称十卷。晁公武说:“《唐录》称鼎祚书十七卷,今所有止十卷而始末皆全,无所亡失,岂后人并之耶?”他所说的“唐录”盖指《新唐书·艺文志》。李焘不赞成此种观点,说:“按《唐·艺文志》称李鼎祚集注《周易》十七卷,据鼎祚自序止云十卷,又首尾俱全,初无亡失,不知唐史何所据而云十七卷也。《崇文总目》、《邯郸图》遂称七篇逸,盖承唐史之误。”朱睦(木+挈)为《周易集解》作序也赞同此说。清翁方纲对这种卷数的差异再次作了深入的考察:“案李鼎祚注《周易》,《新唐志》十七卷,《宋志》作十卷。而《宋志》五行类又有李鼎祚《易髓》三卷、《目》一卷、《瓶子记》三卷,合之乃十七卷也。盖《唐志》总其生平所著卷目言之,而《宋志》分析书名言之。晁公武、马端临、李巽岩(李焘号巽岩)之徒,或以为集注内亡失七卷,或以为后人所并,皆未之深考耳。”黄以周《儆季文钞李氏周易集解校本叙》所考更为详实:“自序其书云:凡成一十卷,《中兴书目》同。《新唐书·艺文志》云十七卷,与自序异。考《宋志》五行类有李鼎祚《易髓》三卷,《目》一卷,《瓶子记》三卷,李氏自序中亦有别撰《索隐》之语。盖《宋志》所载七卷,即所谓别撰者。是自序云一十卷者据《集解》一书言也,《唐志》云十七卷者据李氏全书言也。李氏别撰之书盖术数家言,故《宋志》入五行类。……自北宋时《集解》盛行,别撰之书寝废。故《崇文总目》称七篇逸,《郡斋读书志》言‘《集解》止十卷,始末皆全无所亡失’,皆实录也。但王尧臣于逸七篇不著别撰之书,晁公武又谓‘据《唐录》十七卷,今十卷为后人所并’,未免疏舛,而后之刊是书者,或分为十七卷,或合附录《略例》一卷,改序语一十卷为一十八卷,皆非李氏原本。”
今查《宋志》所著录者确如翁氏、黄氏所言。但兵书类还有:“李鼎祚《兵钤手历》一卷。”此若以类相别,似无可疑,而《新唐书·艺文志》五行类著录:“李鼎祚《连珠明镜式经》十卷。”如此,《易髓》三卷,《目》一卷,《瓶子记》三卷是李鼎祚另撰的《索隐》,还是《连珠明镜式经》分析而成,并不可确断。因此,翁方纲、黄以周之说没有充分的证据,更何况王尧臣明言七篇逸,又不著别撰之书!
《四库全书总目》则称:“今考序中称:‘至如卦、爻、彖、象,理涉重玄,经注、《文言》,书之不尽,别撰《索隐》,错综根萌,音义两存,详之明矣。’云云,则《集解》本十卷,附《略例》一卷为十一卷。尚别有《索隐》六卷,共成十七卷。《唐志》所载盖并《索隐》、《略例》数之,实非舛误。至宋而《索隐》散佚,刊本又削去《略例》,仅存《集解》十卷,故与《唐志》不符。……盖自宋以来均未究序中‘别撰《索隐》’一语,故疑者误疑,改者误改。即辨其本止十卷者亦不能解《唐志》称十七卷之故,致愈说愈讹耳。”《总目》未言《索引》为何为六卷,仅据推测以合十七卷之数,亦不可信从。胡玉缙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中以翁氏、黄氏之说以驳《总目》仅以疑攻疑而已。
以上诸说虽多不可信,但自宋以来,李鼎祚《周易集解》的卷数为十卷则无疑义。王应麟更认为是《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本身有误。明代毛氏汲古阁重刊《周易集解》,对该书作篇章乃至字句的修改则变乱了《集解》原貌。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所载极明:“是书《新唐书·志》作十七卷,《崇文总目》、《绍兴续编四库阙书目》、《中兴书目》(自注:见《玉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及李氏自序俱作十卷,则是书自宋以来止有十卷,无十七卷,可知也。毛氏既析十卷为十七卷,以合《唐志》之文,又改自序中一十卷为一十八卷,以合附录《略例》一卷之数,而宋以来之卷次遂不可复识矣。”由此可知,汲古阁在刊刻《周易集解》时好古求奇,将其书由一十卷改成一十七卷,合卷末王弼《略例》一卷,共十八卷。因李鼎祚自序称:“其王氏《略例》,得失相参,采葑采菲,无以下体,仍附经末,式广未闻。凡成一十卷。”所以,又改自序“一十卷”为“一十八卷”,以与《新唐书·艺文志》的著录相合。此后,十七卷本便广为流传。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所采用者即此种本子,所以鼎祚自序作“一十八卷”。疏称:“或作一十卷,《新唐书》作《集解周易》十七卷,《中兴书目》、《通考》作十卷。”今传《周易集解》多作十七卷,如《津逮秘书》、《四库全书》、《学津讨原》、《古经解汇函》、《丛书集成初编》所收即是。《雅雨堂藏书》作《李氏易传》也是十七卷。只有《秘册汇函》所收为十卷,题名《易传》。四库馆臣于所辑《崇文总目》卷一“周易十卷,李鼎祚注”称:“谨按鼎祚自序称十八卷,《唐志》作十七卷,盖删去所附王弼《略例》一卷。”真可谓不加考订的荒谬之说。

周易集解纂疏和周易折中内容一样吗

孙振声的《白话易经》 孔颖达《周易正义》 李鼎祚《周易集解》 朱熹《易本义》 程颐《易传》 李光地《周易折中》 惠栋《易汉学》 《周易集解纂疏》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hueiji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