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儿童教育

简述易经的思维方法,易经的逻辑思维

时间: 2024-01-18 本站作者

Q1:《周易》的思维方式特点?

若把传统文化彻底否定了,作为民族精神,正所谓骨肉之不存,皮毛又将焉附!
《周易》的思维方式特点。
我是这样认为:
1)数与象的确凿证据,最近看到如张政良先生通过考古,考据等方法证实,“数生卦”。那么言语(象)何时产生呢。
2)如数生象,正好验证人类思维方式同一性,如西方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万物皆数的观念。(说明形式逻辑,数理逻辑人类思维方式的普遍性)
3)辨析辩证法非科学方法是说明中国道家形而上学(玄学)的只能是精神的客观办法(只限中国传统文化殊性)换言之问卦占卜者熟透此法:如“用神”平衡阴阳五行之道就是辩证法。
4)如荣格等心理学上的“无意识”……等。

Q2:周易解读的《周易》的思维方式

《周易》古经以它特有的表达形式,充分注意到了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和自然看作是一个互相对应的有机整体,八卦及六十四卦是构成这一硬体的基本框架……

Q3:周易学的思维方法

周易》的思维方法是辨证的、发展变化的。它讲“太极分两仪、两仪分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一件事情提出来就要分两个方面来看,“两仪”就要讲辨证了,“分阴分阳”、“分柔分刚”。阴阳两个方面的因素又分为少阴、少阳、老阴、老阳,标明它们所处的状态、作用的程度和发展的趋势,经过“筹、策、计、算”,把这些积极与消极元素及其所处的状态、相互作用程度和发展趋势分析后形成“卦”。但是“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各种元素变化发展,相互作用,应该通过“错、综、复、杂”等方式及时认识和把握。
经过“筹、策、计、算”划(画)成卦,根据卦情分析,然后去定“吉凶”,去判断做一件事情的“好坏”或应该不应该。为什么要“知几”、“钩隐”,就是要把各类有用的元素全面纳入,这样筹算的才能准确,判断决策才能正确。现在,这个过程环节有的称之为论证。过去的科举考试中有“策论”文,看来这是非常重要的,是一种很高的素质和很强的能力。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趋利避害”,维护发挥积极的因素,避免消极的因素,处理好各类元素间的相互关系,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合的方法把事情做成功,完成好任务和使命。“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经过充分科学的辨析筹策,做好事情是不容易的。
什么是周易? 《周易》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提法。狭义的《周易》指的是〈周易古经〉,广义的〈周易〉则包括〈周易古经〉(简称〈易经〉〉和〈周易大传〉(简称〈易传〉〉。
〈周易古经〉,成书于殷周之际。这是一步占筮书,通过一定的筮法起卦和占断,即利用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的变化来预测吉凶。这标志着古人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力量,由转向科学的人类觉醒,是科学与相混杂的一种认知体系。春秋战国的大圣人孔子及其弟子们熟读〈周易古经〉,创作〈周易大传〉,把蕴藏在占筮之中的哲理提升上来,并且发挥的淋漓尽致,使〈周易〉成为一本关于宇宙和人的充满伟大哲理的书,标志着哲学从神学中脱胎而出的人类新觉醒。自从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周易〉一跃而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之首,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代表作。 总而言之,〈周易〉,包括经和传,是一本〈易经〉讲占筮〈易传〉讲哲理的充满着中国古代人智慧的重要经典。
网络游戏《梦幻西游》仙族门派五庄观弟子所修技能:
技能描述:伏羲作八卦,文王演周易。《周易》包罗万象,道法精深,是修道之人必学之书
学习效果:提高魔法上限
包含法术:驱魔,驱尸

Q4:易经的精髓思想是什么?

易赞《易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筮书,经过历代哲学家的阐释,发展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经典。 《易经》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是或《黄帝内经》,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简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的文明。 《易经》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进一步完善,是我国先人的集体创作,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也是如此。孔子就说过人们“日用而不知”。今天,我们谁不曾说过某某人阴阳怪气,某某人又变卦了,或者扭转乾坤,否极泰来之类的口语和成语,但不一定人人都知道而这些词汇都是直接从《易经》里来的。 《易经》在西汉时期就被列为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之首。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最崇高的地位。秦始皇焚书时亦不敢毁伤它。 《易经》研究被称为“易学”,早就成为一门高深的学问。《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纬编三绝,而为之传。”上下五千年,《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许多学者皓首穷经,考证训诂,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为大观。 《易经》研究流派纷呈。他们互相争鸣,互相否定,也互相吸收,取长补短。春秋时期,筮法上出现过变卦说,取象说,取义说,吉凶由人、天道无常说。战国时期出现过阴阳变易说。汉代有象数之学(卦气说,五行说,纳甲说),魏晋唐时期称玄学。宋明时期,又出现五大学派:理学派,数学派,气学派,心学派和功利学派。又有人笼统地分为两派:一派是儒家,一派是道家。儒家重乾卦,重阳刚。讲“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强调修身以有用于社会。道家则重坤卦,重阴柔。讲“大道若水,弱能胜强。”强调精神自由,以无为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境界。儒道两家都从《易经》发展而来,犹如长江黄河之水皆发源于青藏高原。 《易经》的科学内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承认和尊敬。易学研究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显学。尽管如此,《易经》里仍然有许多不解之谜,连孔子和朱熹都竟告阙如。 易学史一瞥哲学史家一般把易学发展史分为五个时期,即战国、两汉、晋唐、宋易和清代汉学。这里只笼统地划分为三个阶段,勾勒一个轮廓: 1、从伏羲到孔子。从传说伏羲画卦,经文王到孔子,中国哲人通过对筮书《易》的阐释,建立起一套自己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司马迁曾提到“文王拘而演周易”。旧说伏羲画卦、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自宋代欧阳修对孔子作《十翼》提出质疑后,越来越多人倾向于认为《十翼》非孔子一人所作,但没有人否定孔子整理、删定并丰富了《易经》,为易学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从汉朝到清末,易学研究是在解经的过程中发展,基本上没有超越。在这漫长的两千年中,出现了一批易学大师。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有汉代的孟喜、京房、郑玄、荀爽、虞翻,魏晋时期的王弼、韩康伯,唐朝的孔颖达,李鼎怍,宋朝的陈抟(tuan)、邵雍、朱熹,元朝的雷思齐,明朝的薛宣、湛若水、来知德,清朝的王夫之、黄宗羲等 人。孔子以后,影响最大者莫过于朱熹。今天所见的《易经》文献,即朱熹勘定。 3、新时期易学。二十世纪迄今,易学研究波浪式地向前发展,正从低潮走向高潮。五四以来,人们把清王朝的腐败和丧权辱国一并归咎于五千年来的中国文化,甚至充满智慧的文化载体中国文字也因此背上黑锅,直欲废之而后快。激进的青年人高呼孔家店,废除科举,反对读经,提倡白话文的口号,连鲁迅也说过一些过激的言词,对《三坟五典》《河图》《洛书》一概持卑视态度,产生了矫枉过正的副作用,致使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人几乎不知道什么是《四书五经》,出现了严重的传统文化知识的断裂。然而,中国古代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既不会因内外野蛮的武力、也不会因愚蠢的行政命令而灰飞烟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国内考古学的新发现,如《帛书周易》和汉墓竹简的出土,为当代易学研究提供了前人所未见的新资料。近几年国内外“易经热”的出现,值得关注。原因何在?归根结底,还在于《易经》所具有的科学内涵。 《易》的名称 《易经》又称《周易》。自汉以来,单是《易经》之名为什么又称《周易》就已经争论了两千多年。《周礼大卜》将《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并称,说明当时三《易》并存。东汉人郑玄说在夏为《连山易》,在商为《归藏易》,在周称《周易》。《连山》意谓“易道象山之出云连绵不绝”。《归藏》意谓“易道象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意谓“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唐朝易学大师又说,郑玄论据不足。根据史书,神农一称连山氏,黄帝一称归藏氏,故连山、归藏都是代号,周易因周朝岐阳之地名周而称周易。也就是说,这三易是夏易,商易,周易。文王之后,《连山易》、《归藏易》失传。其实,可能不是失传,而是统一到《周易》里去了。因为其六十四卦基本内容皆同,只是筮法有异。有人说,从龟卜到筮草卜卦方式是历史发展的进步。龟卜只有鬼谋,通过筮草问卜增加了人的因素(所谓人谋)。此外,这也许是重农和保护物种意识的反应。今天,我们把两种说法综合起来便可化解这种争论:《周易》既是无所不包之易,又是在周朝进一步发展之易。“易”字的含义,综合前人解说有三种含义:变易,简易和不易。易字日上月下,象征变化;它的基本原理一阴一阳,至简至明故称简易;这种认为万物皆变的理论是不变的,所以又有不易之意。 《易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字:象,数,理。 1 “易者,象也”。《系辞》说:“古者包牺氏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取象,是圣人仰观俯察的结果。阴阳爻之象,前人有多种解释。有人说象天地,有人说象日月,有人说就是取诸身,乃男女生殖器的之象征,是生命密码。《帛书周易》的出土证明阴阳爻符号是从数字发展而来。因数字表示卦爻时容易出现混乱,后来便抽象为阳“—”和阴“--”这样两个符号来代替奇数偶数。阴阳鱼太极图是后来学者的发明。由阴阳二爻三重演变为八卦,即天地火水风雷山泽等卦象,由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并以象取义命名。 2 数乃《易经》占筮的根据。《系辞》说:“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she)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仂(le)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仂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ji)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本来天地之数合为五十五,以“成变化行鬼神”,可为什么用四十九,历来说法不一。虽然各有道理,但都没有说清楚。连朱熹也只好说:“盖皆出于理势之自然,而非人之知力所能及也。”《易经》筮法里的数学神乎其神。数学家从中发现二进制,十进制,奇数偶数,排列组合以及三阶魔方等规律。

Q5:如何用思维导图记易经

易经表现的记忆模式 就是你所说的 高级 思维导图模式,你用低板的方式怎么能记住高板的东西,
大脑会不兼容的。

Q6:简单易学的思维导图工具?

xmind 或者mindjet(mindmanager)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hueiji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