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立长不立贤
封建王朝中为何更倾向于立长而不是立贤,原因在于嫡长拥有更为明确和固定的标准,以及夫妻共同创业所形成的稳定势力格局。相比之下,贤的标准过于模糊,容易引发内部争端,缺乏明确可操作性。在权力交接的过程中,为了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立长成为了更为被接受和实际的选择。
一、立长与立贤的区别
立嫡长子是一种客观、固定的制度,因为嫡长子通常是皇帝结发夫妻所生,夫妻共同创业打下的江山。夫妻二人共同努力,培养了自己的继承人,形成了一定的家族势力。相较之下,立贤则是一种主观的判断,因为“贤”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很难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贤”的特质。这种主观性为党争埋下了祸患,容易导致家族内部的权力争斗。
二、贤的标准难以确定
贤是一个相对模糊、难以确定的概念。治政能力、统兵才能、高尚的道德品质、文学功底等都可以被认为是贤的体现。然而,这些标准因时代和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不同利益团体也会根据自身利益找到符合其利益的“贤”来争夺继承权。因此,立贤会引发内部的争执,缺乏可操作性。
三、嫡长的固定性与稳定性
相较于贤,嫡长拥有更为明确的标准。嫡长子是按照出生顺序确定的,这是可以量化且固定的。这种固定性减少了制度内的内耗,有助于稳定国家的权力交接。立嫡长子的制度来源于夫妻共同创业的事实,婆家的势力也会参与其中,形成一定的稳定的势力格局。
四、妻家势力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婚姻往往是门当户对的,嫡妻来自有一定社会地位和权力的家庭。这使得婆家的事业与婘家的势力相结合,为嫡长子的继位提供了更为强大的支持。立长是因为长子的出生顺序,还因为其所属家族的庞大势力。
五、立贤引发内卷和动荡
在没有共同认可的贤的标准下,立贤可能会引发内卷和动荡。各个利益团体争夺继承权,可能通过非常规手段甚至武力来争夺皇位,导致国家动荡不安。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立长成为一种相对更为可行和稳妥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