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为什么要读易经,易经在中医中的运用
任何东西都不要太相信,会毁坏人的心智,会改变一个人的心理
不学
为了更好的人生!
为什么说学医先学易呢?
提到中医,肯定离不开《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非常注重“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从整体角度分析与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那么这样的人——自然——社会的整体观是来源于何处呢?追根溯源的源头是万经之首的《易经》。
1、阴阳观念的传承
《黄帝内经》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众所周知,划阴阳而诠天地至理者,易也。这句话正是对《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解读。
2、阴阳平衡和转化
中医学中的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正是阴阳动态平衡,只有阴阳取得相对平衡的和谐状态下,机体才得以维持健康,一旦阴阳失去平衡疾病随之产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后世也说:阴阳合则生,阴阳离则灭,阴阳错则变,阴阳平则恒。
而在《易经》中这种阴阳平衡和转化的关系表述为《乾》卦,所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当按“潜—见(现)—跃—飞”向上发展达到极端时,又转为“悔”,开始向相反方向转化。
3、阴阳离合
《黄帝内经》云“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以此为总纲诠释了足三阴三阳经脉根、结的论述,阐明三阴三阳经脉离则为三,合则为一的道理。
而在《易经-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指出了自然界阴阳变化万千,但其要则在于一阴一阳,合为阴阳,分可为万千卦象。
可见,中医的很多理论都是传承自《易经》,中国的医学与易学是难以分离的,学习《易经》对中医的理论可以有更深入的理解,现在有些中医学者,对易学嗤之以鼻,认为易学是神学。其实是自己不知中医理论的源泉,以其孤陋寡闻,不足道也。
任何东西都不要太相信,会毁坏人的心智,会改变一个人的心理
《周易》是一部算卦书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文史哲,“文学、历史、哲学”,而文史哲的核心是哲学,哲学的核心是“儒家,道家”,儒道互补,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架构,但其又有本质的区别,一个是积极入世、一个是消极出世。
有些道理,小孩子并不真懂,大人很负责地告诉孩子,有些孩子暗暗记在心中,长大以后经历的某件事让他猛然醒悟。其实甄嬛没有哪本书能有《易经》这么厉害,接地气又高大上。我们是生活在宇航天时代,很多科学知识都是建立在现代思维方式上。
比如归纳法、演绎法、辩证法的助推上。 如果站在现代思维的大坝上,看着信息时代的大潮,轰然爆出千万朵雪浪,你会感觉惊叹。但我知道,每一朵浪花都曾被《易经》思想捕获过。
后世的很多帝王,比如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皇帝都很看重。某地蝗虫灾害,皇帝认为是自己没干好工作,谴责自己;天不下雨庄稼地长不好,皇帝觉得是自己得罪了上天,赶紧毕恭毕敬沐浴更衣来求雨;天上流星闪过,皇帝急着问是怎么回事。